07.10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從這期開始,我們這個長長的《宇宙自然生命簡史》終於進入了最後一個主題——人類簡史。感謝大家一年多的陪伴,最後這個主題我要努力講的精彩、細緻而深刻,為大家奉獻一個完美的大結局。可能很多人都看過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本書,我也不例外。但是,同樣是講人類簡史,比爾•布萊森的切入角度與赫拉利非常的不同。可能令你沒想到的是,

關於人類的故事,我們要從奇異的冰河世紀開始切入。

1815 年,印尼松巴哇島上雄偉的坦博拉火山,在休眠了很長一段時期之後,猛烈地噴發了。隨後又引發了大海嘯,一共有 10 萬人死於非命。這是 1 萬年內最大規模的一次火山爆發,其能量相當於 6 萬顆廣島原子彈,是美國聖海倫斯火山的 150 倍 。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圖:描繪那次火山爆發的油畫

那個年代消息傳遞得很慢,事件發生的七個月之後,倫敦的《泰晤士報》上才登了一則短文,實際上就是一個商人的書信內容。然而此時坦博拉火山噴發的影響早已被人們感覺到了。150 立方千米的煙塵分佈在大氣層中,遮擋了陽光,天氣變得越來越冷。黃昏時的晚霞變得很不尋常,呈現出一種朦朧的色彩。這景象讓畫家特納(J. M. W. Tuner)很開心,他用畫筆記錄了下來。不過,在大部分時間中,人們不得不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這種死亡般的昏暗激發了詩人拜倫的創作靈感,他為此寫了一首叫《Darkness》(黑暗)的詩,裡面有這樣的詩句:似夢非夢,豔陽退卻,星星漫步。(順便說一下,拜倫的這句詩原文是:I had a dream, which was not all a dream.The bright sun was extinguish'd, and the stars Did wander ... 《萬物簡史》的原譯是:我做了一個夢,實際上也不完全是一個夢。耀眼的太陽熄滅了,而星星仍在無盡的虛空中四處流浪。我還在網上看到了另外一個翻譯:我曾有個似夢非夢的夢境,明亮的太陽熄滅,而星星在黯淡的永恆虛空中失所流離。但我覺得這些翻譯不像是詩句,我的助理小編建議翻成:似夢非夢,豔陽退卻,星星漫步。我覺得這個翻譯做到了信達雅,很好。)

這首詩描述出了那種天昏地暗的似夢非夢的感覺。其實,那一年的春天沒有如期到來,結果到了夏天,都稱不上“暖和”。1816 年成了一個“沒有夏天”的年份。世界各地的莊稼都歉收。在愛爾蘭,65000 人死於饑荒和斑疹傷寒。在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那一年被人們稱為“19 世紀凍死年”。霜凍一直持續到6月份,植物的種子都沒有發芽。由於飼料的缺乏,大量牲畜要麼死亡,要麼提前被宰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1816 年都是可怕的一年,幾乎可以肯定,這是現代農場主們過得最糟的一年。然而,全球的平均氣溫其實只下降了不到1攝氏度,根據地區不同,具體為 0.4-0.7 攝氏度 。科學家們從此次事件中學到,地球這個大恆溫箱是一部多麼精緻而脆弱的機器。

十九世紀是一個很冷的時期。我們現在知道,有那麼 200 多年,歐洲和北美洲都經歷了一個小冰河時代。所以那個時代流行的很多冰上活動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比如,以前人們每年都要在泰晤士河上舉辦冰雪節;在荷蘭的運河上舉行滑冰大賽。換句話說,那是一個人們對寒冷習以為常的時代。因此,我們不能怪十九世紀的地質學家們遲遲沒有意識到,相對於史前世紀,他們所處的世界其實是很溫暖的。他們也沒有想到,這個世界曾經冷到根本不可能開冰雪節,除非是想找死,那時的冰川碾壓過大地,形成了今天在它周圍的大多數土地的形狀。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圖:冰川

但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過去發生過一些極不尋常的事情,因為在歐洲大陸上隨處可見一些無法解釋的反常現象。比如,在溫暖的法國南部地區發現了北極馴鹿的骨頭化石,還有巨大的岩石矗立在它們不該出現的地方。人們常常會提出一些挺有創意的解釋,但都很難站得住腳。比如有一個叫呂克(Luc)的法國博物學家,他試圖解釋為什麼巨大的花崗石出現在了侏羅山高高的石灰岩層上。他提出,或許它們是被壓縮空氣彈上去的,就好像玩具槍中的橡皮子彈。在英語中,有一個詞是用來形容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的岩石,本意是“遊走的”,但在 19 世紀,這個詞似乎更適合用來形容那些解釋性理論而不是石頭。為了解釋那些反常的地質現象,當時的地質學家也可謂是百家爭鳴。

偉大的英國地質學家哈萊姆(Arthur Hallam)認為,如果十八世紀的地質學之父赫頓去過瑞士的話,他只要一看到這些意義非凡的畫面,比如被切割過的山谷、被拋光過的條紋、傾倒過岩石的海岸指示線等等,赫頓肯定能指出這些都是冰蓋劃過的痕跡。遺憾的是,赫頓不常出門。但赫頓還是很厲害的,他僅僅看了一些二手資料後,就堅決駁斥了大洪水把巨石帶到 1000 米高的山上的觀點。他提出的理由很簡單,這世界上沒有能讓巨石飄浮的水。赫頓是首批贊成大規模冰川作用的學者之一。不幸的是,他的觀點沒有吸引多少注意力,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中,大多數博物學家仍然堅持認為,那些岩石上的鑿痕,是由路過的大車,甚至是靴子上的平頭釘弄出來的。

反倒是當地的一些農民,沒有受到過正統科學的影響,反而知道得更多。博物學家夏龐蒂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834 年,他和幾個瑞士的伐木工人一起走在一條鄉間小道上,他們閒聊起了路邊的那些大石塊。伐木工人心直口快地告訴他,這些巨石來自離這裡很遠的格里姆瑟爾地區。當他問工人,對這些巨石的來源是怎麼看的時,那些工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格里姆瑟爾的冰川沿著山谷把它們運到了這裡,因為冰川曾經一度延伸到了伯爾尼鎮。”

夏龐蒂埃聽了很開心,因為他自己也是這樣的觀點。但是他在科學集會上拋出這種觀點後,卻遭受了冷遇。他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也是一位瑞士的博物學家,名叫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起初,阿加西斯對夏龐蒂埃的理論將信將疑,接著又開始逐步接受,最後,又全力支持。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圖:阿加西斯

實際上,“冰河時代”這個說法最早是由阿加西斯的朋友希姆帕爾(Karl Schimper)在1837年創造的。他提出,很多有力的證據表明,厚厚的冰川不僅僅覆蓋了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還覆蓋了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大片地區。誰知阿加西斯借了希姆帕爾的筆記之後,就提出了相同的理論,這讓希姆帕爾懊悔不已。阿加西斯還有一個朋友叫洪堡(Humboldt),他說科學發現往往分成三個階段:

1.人們拒絕承認真實性。

2.人們拒絕承認重要性。

3.人們把功勞歸給別人。

我估計洪堡這麼說的時候,腦子裡想到的就是阿加西斯。

話雖如此,阿加西斯也是相當努力的。為了弄明白冰川的運動,他滿世界地跑,鑽進危險的裂縫深處,爬上陡峭的阿爾卑斯山峰。他常常忘了他帶隊攀爬的是從未有人爬過的山峰。然而,基本上無論阿加西斯跑到哪裡,人們對他的理論都是持懷疑態度。

洪堡曾經強烈建議他停止這種對冰川近乎狂熱的考察,重新回到他所擅長的魚類化石研究上來。但是,阿加西斯跟著了魔似的,就是不聽。

阿加西斯的理論即使是在英國也得不到多少支持,因為大多數博物學家從來沒見過冰川長啥樣子,也就無法理解冰川的巨大作用力。“難道說,岩石上的擦痕和磨痕是‘冰’弄出來的?”在一次會議上,默奇生(Roderick Murchison)用一種嘲諷的口吻反問道。很明顯,他把冰川想象成一種又輕又滑的冰霜,覆蓋在岩石上。直到臨死,他都對那些把什麼結果都歸因於冰川的“冰川狂”地質學家表示出強烈的不屑。地質學會的另一位重要成員,劍橋大學的威廉•霍普金斯教授(William Hopkins),也支持默奇生的觀點。他認為冰川搬運巨石的理論“從機械力學的角度來看是明顯荒謬的”。所以,他覺得這種理論不值得學會費神。

但是,狂人阿加西斯依然不知疲倦地四處推銷他的理論。1840 年,在格拉斯哥召開的一次英國科學促進會的會議上,他宣讀了一篇自己的論文,卻遭到了偉大的萊伊爾的當眾批駁。又過了一年,愛丁堡的地質學會通過了一項決議,雖然承認阿加西斯的理論有一些可取之處,但肯定不能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萊伊爾最終改變了立場。他在蘇格蘭的住處附近,有一溜的大岩石(現在叫冰磧石),他幾百次路過它們。有一天,他突然頓悟,這些巨石來到這裡的唯一合理解釋,只能是冰川作用。但是,即使他內心已轉變,卻又沒有勇氣公開支持有關地球冰川紀的理論。此時正是阿加西斯的艱難時期。他的婚姻破裂了,希姆帕爾強烈譴責他偷竊了自己的理論,夏龐蒂埃也不同他說話了。而萊伊爾這位在世的最偉大的地質學家,儘管支持他的理論,但用的都是不冷不熱、遊移不定的語調。

到了 1846 年,阿加西斯跑到美國做了一系列的講座,終於獲得了他渴望已久的認同和榮譽。哈佛大學聘請他為教授,併為他建立了一流的比較動物學館。他在新英格蘭地區住了下來,那裡氣候寒冷,冬季漫長。這對他的理論有幫助,因為他的理論正是關於漫長寒冬的理論。毫無疑問,那裡的人們更容易產生共鳴。6 年之後,阿加西斯對格陵蘭做了第一次科學考察,這對他的理論也很有幫助,因為他們發現,幾乎整個格陵蘭陸地上都覆蓋著一層冰蓋,這就是阿加西斯理論中所設想的遠古大陸。終於,他的理論開始有了第一批真正的支持者。但是,這個理論有一個最核心的弱點,這就是它無法解釋冰河時代的成因。不過,幫忙的人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了。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的一些學術期刊和出版物收到一些論文,作者是格拉斯哥安德森大學的克羅爾(James Croll),內容涉及流體靜力學、電力學等不同的學科。其中有一篇論文提出,地球軌道的變化有可能導致冰河時代。這篇論文刊登在了 1864 年的《哲學雜誌》(Philosophical Magazine)上,並且立即被評為高水準的論文。哪知,當人們驚訝地發現克羅爾其實並不是大學裡的研究人員,而只是那個大學的一名門衛時,都不免還有一絲尷尬。我覺得這個故事可以是對某些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啟發,下次給學術期刊投稿之前,先到清華或者北大某一個差事,哪怕是清潔工也行,然後落款的時候就可以寫某某大學某某某了。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圖:克羅爾

你可能會對這個在大學當門衛的民間科學愛好者克羅爾感到好奇,確實,在 100 多年前,科學研究還沒有像今天一樣成為一個如此專業而狹窄的領域,是可以誕生很多民間的科學家。例如這個克羅爾,他生於 1821 年,家境貧寒,13 歲便輟學了。他當過木匠、保險銷售、旅店管理員,最後在格拉斯哥大學找了份門衛的工作。他經常說服弟弟替自己當差,從而能有時間在大學圖書館中度過許多個安靜的夜晚。他自學了物理、流體力學、天文學、熱力學以及其它一些當時新興的學科。逐漸地,他開始撰寫一系列的論文,重點放在了地球的運動以及由此造成的氣候影響上。

克羅爾率先提出,地球軌道的變化,也就是從橢圓到近似圓形,再回復橢圓的這種變化,是導致地球上冰河期產生和消退的原因。在他之前,沒人想到過地球氣候的變遷可以用天文學來解釋。多虧了克羅爾很有說服力的理論,英國人開始接受,在某個史前時期,地球的一部分地區處在冰川的控制下。

我希望你記住的是這個故事中他在大學圖書館自學教科書的這段,你看,即便是在 100 多年前,要想成為真正的科學家,那也必須去認真學習教科書。有些話我不知道重複說過了多少遍,但我還是得重複說,因為很可能有些聽眾恰好只聽到我這一期節目。這句話就是:聽聽科普節目,看看科普書是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的。我的節目僅僅是幫助你打開好奇心的大門和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教會你什麼具體的科學知識。你可以在走上專業學習的道路後,把我講過的東西統統忘記掉,肯定不會有什麼太大損失的。同學,在今天這個世界,想當科學家,考上一所好大學是唯一的方法。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圖:現代化的圖書館

遺憾的是,就在阿加西斯的理論終於在歐洲開始獲得認同時,他卻忙於在美洲探索更多鮮為人知的地方。在他探索過的每一處地方,都找到了冰川的遺蹟,甚至包括在赤道附近。最後,他越來越相信冰川曾經覆蓋了整個地球的表面,並且毀滅了所有的生命,然後上帝又重新創造了生命。不過他所引用的證據沒有一個能證明這個觀點。儘管如此,他在美國的地位不斷地提高,直到被大家當作僅次於神的地位,我想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大神級別的人物吧。1873 年他去世後,哈佛大學認為有必要指定三位教授來取代他的位置。

沒想到的是,阿加西斯一死,他的理論很快就失寵了。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時有發生。僅僅不到 10 年後,接任的哈佛地質系主任寫道:“所謂的冰河世紀,……前幾年在冰川地質學家中一度很吃香,但現在已經被毫不猶豫地拋棄了。”

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克羅爾的計算表明,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河時代出現在 8 萬年前。但是地質學方面的證據卻顯示冰河時代如果存在的話,也就是距今 1 萬多年前的事情。如果對最近一次冰河時代的成因無法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那麼整個理論就站不住腳。還好有一個人橫空出世,否則這個問題還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個人叫米洛柯維奇(Milutin Milankovitch),是一位塞爾維亞學者。他原本只是一名訓練有素的機械工程師,根本沒有天體物理學方面的背景。但是他在 20 世紀初突然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米洛柯維奇到底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呢,這又將是一個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精彩勵志故事?科學有故事咱們下期接著說。

說明: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是我重譯、改編的《萬物簡史》。

1、修正了原書中不準確的知識點。

2、更新了最近這 10 年來的科學進展。

3、補充新增大量相關知識點。

4、直接翻譯自英文原著,沒有使用原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