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科普|世界獻血者日,說說獻血那些事兒

科普|世界獻血者日,說說獻血那些事兒

科普|世界獻血者日,說說獻血那些事兒

世界獻血者日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獻血對於拯救生命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幫助他人重獲生命和生機,是人生有意義的一件事。有些人可能會說了,獻血對身體不好,其實不然,獻血有利於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利於血液的新陳代謝,不會對身體有影響,身體健康的人一年至少可以獻血二次。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血液”那點事。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科普時間

為何對血液進行“濾白”?

通常,血液送往成分科,在進行成分分離製備之前,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對其進行“濾白”。“濾白”,簡單來講就是對血液成分中的白細胞進行濾除。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白細胞輸注給受血者,易引起輸血不良反應。

白細胞被稱為人體的健康衛士,是我們人體內的防禦細胞,在我們體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當它跟隨著獻血者捐獻的血液一起輸注到另一個受血者身上的時候,情況就大為不同了。

當我們獻出血液,血中的白細胞帶著在我們體內吞噬的細菌、病毒,一塊存在於獻出的血液內。而白細胞一旦離開人體便會成為短命細胞,3-5天便喪失活性,而它所吞噬的細菌、病毒卻還存在。

當血液輸注給身體衰弱的病人,常可引起非溶血性發熱反應、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徵,血小板輸注耐受和輸血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輸血副反應。所以,輸血前對血液中的白細胞進行濾除,是為了減少給受血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使輸血更加安全、放心。

近親輸血更安全?NO!

影視劇中常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當病人急需輸血時,其親屬在醫院立即伸出胳膊,毫不猶豫為其捐獻了血液,病人輸血後,身體得以康復。然而醫學專家指出:這種情況只能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現實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近親輸血存在很大的風險。

輸血醫學的發展和研究表明:輸親屬的血發生輸血相關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可能性大。輸血所致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R)發病快、療效差、死亡率高(達90%)。此病是輸入含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主要是T細胞)的血液(或成分)後,淋巴細胞大量增殖,然後向宿主發起攻擊,導致宿主遭受嚴重病理損害甚至死亡,這是一種致命的輸血併發症。

這種病多見於輸血後1-2周,輸血者出現發熱、皮疹、噁心、嘔吐、腹瀉、便血等症狀,繼而發生全血白細胞減少及肝、腎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達99%。親屬之間,尤其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輸血,發生這種病的危險幾率遠比非親屬大。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對於移植物抗宿主病確切的發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發病主要與受者的免疫姿態和供者的HLA抗原相關。打個通俗的比方:輸血就等於是用血者身體裡來了許多“外來客”,非親屬之間的免疫淋巴細胞容易被識別、排斥。而親人間的“外來客”由於面目相似,加之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不容易識別。而這些“外來客”趁機“鳩佔鵲巢”,在受血者身體裡分裂、增殖,然後向受血者的造血系統、消化系統等器官發動攻擊。 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易診斷,發病後迅速惡化致死,故實際患病人數可能要比已知病人更多。因此,為了保險起見,應避免近親輸血。

編。。輯:王梓懿

圖文校對:李。多

來。。源:黃醫之聲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點擊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