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癌症基因無人能倖免,再不注意就晚了

細胞在環境適宜的時候選擇繁衍,在不適宜的時候選擇永生。腫瘤細胞不受控制地瘋狂分裂,在分裂和凋亡上失控,倒是有點像永生。

被譽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在病患體內第一次看到癌症的病灶時,用古希臘語 καρκίνος 來形容病變組織,這個詞的意思是“螃蟹”。取此名的原因大概是因為類似蟹爪一樣趴在人體器官上四仰八叉的癌症組織,以及患者所遭受的疼痛就像被蟹螯刺傷那樣難以忍受。癌症,從狹義上來說,指的是惡性腫瘤,即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

癌症基因無人能倖免,再不注意就晚了

“好”腫瘤和“壞”腫瘤

我們所說的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之間最大的區別,即其是否具有浸潤和轉移的能力。良性腫瘤雖然成長時會擠壓周圍的組織,但卻有明顯的界線,不會發生侵入也不會發生轉移。手術中切除乾淨即可,並且之後也很少有復發。但是惡性腫瘤不同,惡性腫瘤通常與周圍的組織“水乳交融”,可以輕易地進行擴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浸潤。因惡性腫瘤的此種能力,即使被摘除後,也會復發,並且還會擴散到其他部位去,這就是惡性腫瘤的轉移。癌症,指的就是上皮細胞(即覆蓋於組織或器官腔道表面的細胞)發生惡變導致的惡性腫瘤,包括鱗狀上皮癌、腺癌和未分化癌三大類。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已經超過了 100 種。

作為“壞腫瘤”的癌症

某種程度上,癌症其實就是指細胞的無限分裂。這種能力是被刻在人類基因裡的,在我們還是受精卵的時期會用到這種能力,但後來這種功能會被負責“後期控制”的基因“封印”起來。隨著外界因素的影響,有一些外在的促癌因素又將“封印”解除,把這些基因開啟,於是細胞又具有了這種無限分裂的能力,到最後就會發展成為癌症。也就是說,其實每個人都有“癌症基因”,只是促癌因素促使一些人的基因被表達出來了,於是就患上了癌症。我們在說某個家族有癌症遺傳史的時候,其實遺傳的並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指對外界促癌因素的易感性。因此在相同條件下,有的人不會得癌症,而有的人只要輕微的致癌因素就會引發癌症,這些都是基因在起作用。

“所有的癌症都是壞運氣、環境和遺傳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模型,來判斷這三種因素各自到底對癌症有多 大 貢 獻。” 霍 普 金 斯 大 學 醫 學 院 教 授 伯 特·沃 格 斯 坦(Bert Vogelstein)說。他所說的,就是突變的三種來源。有些突變是環

境所致,比如吸菸或者接觸了別的致癌物。有些突變是你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或者遺傳了別的容易引發新突變的因素。但還有些突變單純就是“運氣不好”—細胞分裂、DNA 複製的時候總會不可避免地偶爾犯點兒錯誤,複製得多,錯得就多。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階段逐步演變的過程,腫瘤細胞是通過一系列改變而逐步變成惡性的。從惡性腫瘤的始發期到臨床症狀出現,常有相當長的潛伏期,這個過程可達 4~ 30 年之久,所以大多數癌症常發生在生命的晚期。人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細胞的新陳代謝,人體必須補充新的細胞,這就需要由細胞分裂來完成,而細胞分裂則必須複製一份完整的遺傳信息載體也就是 DNA。複製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沒關係,精巧的人體會有相

應的機制來監控和修復錯誤,即使產生了癌變細胞,免疫系統也會識別出來並剿滅它們。但很大一個問題就在於,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逐漸變弱,而癌細胞卻因各種原因越來越多,這就像一個越來越年老的警察,面對越來越多的歹徒,總有無能為力的一天。所以我們說癌症是多種基因異常在多年的階段中常年累積的結果。

癌症基因無人能倖免,再不注意就晚了

惡性腫瘤在其生長過程中,雖然能夠暫時通過建立新生血管解決自身的給養問題,但這始終不是長遠之計,快速的增長會將之推向資源和空間匱乏的邊緣。讓我們想一下前幾章裡講的傳染病的發生,沒錯,腫瘤細胞也有同樣的促使自己“儘可能地活下去”的動力模式。然而隨著持續增長,腫瘤細胞又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壓力,這時腫瘤系統就會向其他地方擴散。

如果說對生物成功的定義是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幹掉所有的資源競爭者的話,那麼患者身體裡的惡性腫瘤,無疑是個成功者,它甚至還幹掉了宿主本身。對人體來說,癌症對一個生命的摧毀不僅僅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在擴散和轉移過程中導致的身體機能的衰竭,可以說,很多癌症病人最終都是喪命於藥物和癌症急劇擴散後引發的機能衰竭。

電影《超體》裡有一段話很有意思:“細胞在環境適宜的時候選擇繁衍,在不適宜的時候選擇永生。腫瘤細胞不受控制地瘋狂分裂,在分裂和凋亡上失控,倒是有點像永生。”這句話倒是跟癌症細胞很像。試想一下,癌症細胞自身沒有“想”到倘若殺死了寄主,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得到永生。它們做的只是瘋狂地掠奪養分、分裂增殖以及轉移。

癌症基因無人能倖免,再不注意就晚了

世界上存在心癌嗎?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我們常見到肺癌、肝癌、直腸癌、皮膚癌等癌症,卻很少聽說過人會患上“心癌”,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肌細胞被稱為“終末分化細胞”,也就是說每一個心肌細胞都會伴隨你從出生到死亡,其壽命和人一樣,從人類出生後就不會再分裂增殖,因此分裂增殖的基因在此處無法表達,心肌細胞的原發癌症也極其罕見。那心臟是否會出現到了癌症晚期從別處轉移過來的轉移癌呢?

我們知道癌細胞的轉移需要在某處安營紮寨,但心臟的特點是血流速度很快,癌細胞往往還沒來得及落腳就被帶出心臟了,因此心臟也是轉移癌的罕見區域。不過,話不能說得太滿,心臟真的不會長惡性腫瘤嗎?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盡管心肌佔用了心臟的大部分,但是別忘了,心臟中還有一大部分是血管,因此,血管肉瘤還是會出現在心臟的。但總的來說,心臟中產生惡性腫瘤的概率依然很低。

癌基因,無人能倖免

癌症目前依然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個大難題。前文已經提到,既然人人都有“癌基因”,那麼如何預防癌症的發生呢?內因基因問題我們無法控制,只有從外因入手,即儘可能地少接觸促癌因素,比如減少接觸致癌物的機會,改變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吸菸是最為常見的致癌因素,菸草中含有幾十種致癌物。美國的抽菸人數在“二戰”時因為香菸是標準配給而迅速增加,結果 30年後的 70 年代,肺癌人數激増。吸菸導致的最主要癌症是肺癌,

有九成肺癌是因為吸菸引起的。

現在在美國,雖然吸菸者數量已經下降,因吸菸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癌症新病例依然位列第三,而死亡人數則高居第一,佔全部癌症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吸菸還能誘發心血管疾病和許多其他癌症,比如口腔癌、膀胱癌。口腔、肺、血管、膀胱,其實是菸草中的致癌物在體內從被吸收到被排出的主要通路,可見致癌物所到之處,都要留下“到此一遊”的證據。

據科學家們研究,急性的炎症對癌症大多有抑制作用,但是慢性的長期炎症,卻有可能誘發癌症。最常見的是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攜帶者中,相當一部分會得慢性肝炎,肝炎會通過肝硬化的形式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中,有 20% 會發展成肝硬化,繼而又會以每年 1%~5% 的速度形成肝癌。從病毒感染到變成肝癌,這個過程往往要經過 20~30 年的發展。據分析,肝炎病毒自己不致癌,但是它會大量殺死肝細胞,造成肝細胞過度分裂誘發癌症。另外,我們現在也知道,像黃麴黴素或酒精這些有誘發癌症能力、對肝不好的物質,在遇到乙肝病毒的情況下,致癌能力會大大加強,所以,酒精也是癌症的大“伯樂”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30% 的癌症是可以通過生活方式或者環境因素的改變來預防的。英國癌症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示,戒菸、保持健康體重、少飲酒、注意飲食平衡以及避免特定感染源和輻射,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患癌的風險。當然,癌症是多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某些食物或者生活方式只是會導致一部分風險,也不用過於恐慌。至於偶爾吃個醃肉、喝個啤酒什麼的,雖然對健康未必有好處,但也不必為此就擔心明天會因此患上癌症。

本文整理自《失衡——為什麼我們無法擺脫肥胖和慢性病》

癌症基因無人能倖免,再不注意就晚了

《失衡:為什麼我們無法擺脫肥胖與慢性病》 中信出版社出版 【美】馬勝學著

為什麼立志減脂增肌的你,會越減越肥?

為什麼亞健康在現代社會總是如影隨形?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病嗎?

癌症未來到底可否痊癒?

營養學博士教你運用平衡營養學知識遠離亞健康、找回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