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黄荆条子出好人”——为了成才,东坡先生小时候也没有少挨打啊...(玩笑了,说正题)

东坡先生的文学成就不用赘述,为人也洒脱亲民,多才多艺又情感细腻。那让我们看看他小时候都经历了些什么,才被教育成如此的人杰吧。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祖父的经历——良好家风

话得从苏轼的祖父苏序说起。这是一个生活在北宋初年,慷慨善良的士人。

苏序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只略略看个大意就丢在一旁,倒是很乐意各处顽皮。长大以后相貌生的英俊雄壮,良好的基因后来传给了孙子苏轼。

苏家的田地在当地并不多,都栽种水稻。每次收获,苏序就用自己家打好的大米去市场上换成稻子,然后贮藏起来,后来竟存到三四千石的大数目。遇到灾荒年,苏序就拿出自己储藏的稻子,分给族人,娘家人救急,然后还分给自家的佃户,以及周围的穷苦乡亲,让大家都能一起吃饱,平安度过灾年。久而久之,,这样的善行让苏家的名声在眉州(今眉山)越来越好。

祖父苏序年长以后,开始喜欢上了作诗,他往往凭一时兴致就能下笔成文。虽然都是通俗诗,几十年下来却有几千首之多,只可惜没有流传到现代的。不然我们也能看到这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是何种风格啊


父亲的例子——后起发奋

后来苏序的儿子苏洵诞生,也许是遗传的缘故,青少年时的苏洵也不喜欢读书。换做其他的父亲,定然会焦急的不行。但苏序却不然,对这事放纵不问。他大概认为世间万物的生长都自有其时,到了时机,自然生长发芽吧。

后来苏洵结了婚,依旧每天到处游玩,他不仅去了成都,还走遍了四川盆地的各处名胜山川。直到母亲去世后,25岁的他才开始正经读书。苏洵一直觉得自己聪明,读书算不得什么难事。结果两年后第一次乡试,自己居然落第。从这失败以后,他终于猛醒,于是奋发图强,把过去的旧作全都付之一炬,每日在家中潜心研读。他不光读书,还不断思考,从六经百家之言中考证古今以来的治乱得失。后来又到荆州一带游学,终于学业大成。《三字经》里的“二十七,始发奋”,就是指这个故事。

(图为苏家旧宅)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家庭的氛围——引起兴趣

1037年1月8日的眉州,苏轼出生了。得子的欣喜并没有让苏洵忘记自己的职责。他知道自己年轻时浪费了太多时间,便继续苦读,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妻子程氏出自书香门第,也默默支持着丈夫。于是,苏轼便在这样浓厚的求学气氛中长大

六七岁时,苏轼已经生的聪明可爱。一位90多岁的老尼姑很喜欢他,就给他讲历史说诗词。老尼姑提到自己跟随师傅去过前朝蜀主孟昶的宫殿。当时,天气炎热,孟昶和美丽的花蕊夫人在摩河池纳凉,这位君王有感而作:“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词曲柔美,被在场的老尼姑暗地背诵下来。这首词的高雅意境腔调吸引了年幼的苏轼,给他开启了一扇大门。

尽管这首词已经失传,但成年后的苏轼还是用自己记忆中的头两句重新补全为新的一首《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由于他的举动,花蕊夫人的美丽身影留在了历史画卷上。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基础知识的学习——找到榜样

八岁时,家人考虑到要及时让苏轼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安排他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样,进入天庆观北极院乡校读书。道士张易简成为他们的老师,教他们启蒙知识和道家基础。

这一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开始“庆历新政”。全国各地都在讨论这次政治事件,眉山也不例外。一个从东京回乡的士人把赞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品行的《庆历圣德诗》给张道人,大人们就此事正相互交流。小苏轼觉得好奇,就从旁边偷偷观看,不一会就能背诵诗的内容了。

他向张道士问道,“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张道士回答:“小孩没必要知道啊。”

小苏轼却说:“如果这是天上的神仙,那不敢去了解;如果这些只是普通人,去了解一下又怎么会不可以呢?”

张道士听了惊叹不已,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他,还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真算得上人杰啊“。

就是这时,小苏轼的头脑中渐渐有了几个模糊的榜样。他以后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母亲的教育——交互式学习

在乡校里学习了两年,小苏轼已经掌握了许多基础的知识。这时开始回家就学。家里没有再请私塾先生,由母亲程氏来亲自教育他。知书达理的母亲给他选择讲解四书五经和前代的史书。像《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之类,母亲不仅讲给他听,还让他抄写这些经典和正史。

大量的记忆和讲解深深刻入小苏轼的脑中,大大增加了他的知识储备。以至于日后和人谈论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晚年的他都还能背诵其中的内容。

和母亲的交流也有助于小苏轼的理解。读完一些文章后,母亲就会问他对故事中成败的个人意见,小苏轼敏锐的分析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母亲谈论到《后汉书》里党锢之祸时期,范滂(音旁,pang)舍身取义,诀别自己老母毅然赴死的故事,忍不住叹息。

小苏轼问母亲:“我长大如果作了范滂,那您能舍得我去死而作范滂的母亲吗?”

母亲平静的答道:“你若是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么会不和范滂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小苏轼当时就“亦奋厉有当世之志”,已经下决心要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母亲也很欣慰,说道:“这真是我的孩子啊!”不仅学业,中华传统的精气神也潜移默化的浸入小苏轼的血液。

就和我们现代社会一般,父母才是孩子行为和道德方面最好的老师。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父亲的指点——模仿与提升

父亲苏洵虽然时常出外继续游学,一有空闲也在家中过问两个儿子的学业。一次,苏洵在屋里诵读欧阳修的一份谢表。这是欧阳修感谢君主的奏章,用词造句很是考究。考虑到这是很好的模板,苏洵就让在旁的儿子试着模仿写一篇。结果十岁的小苏轼很快就完成了这篇作业。虽然只是模仿,但并非空洞无物,其中一些对仗工整的句子还颇有含义,让父亲很是高兴。

苏洵时不时给儿子布置一些写文章的作业,完成后再给予讨论和分析。有一次他让小苏轼写《夏候太初论》,即对曹魏时期儒学玄学大家夏侯玄作个人分析。这个题目实际是比较困难的,对古代大文学家的分析通常流于表面,很难切中要害,何况这还是让一个十岁多的孩子做题。

结果小苏轼再次让父亲吃惊,他运用自己学到的历史资料,发挥掌握的分析能力,写下了寓意深刻的答案。“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也就是说“人有时候能够摔碎价值千金的玉璧不觉得可惜,有时候弄破了砂锅却心痛不已;人有时候敢于和猛虎近身搏斗,有时候被蜜蜂蛰了一下都胆怯万分。”这是指人在不同状态不同决心下,做事有极大的不同。从一个孩子笔下能出现这种发人深省的警局,实在是难得。结果父子两人对此都十分满意。

苏洵作为父亲,一面提升自己,一面教授儿子,两代人在学习中进步,得到了共同的提升,也成就了后来名满天下的“三苏”。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雏鸟将飞——扎实基础上的发挥

小苏轼12岁时,75岁的祖父去世。这个善良可爱的老人尽管离开了大家,却在小苏轼的脑海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很久以后,他都还记得祖父如何为人做事,如何写诗作词。

除了读书学习,小苏轼也有爱玩的天性,他和弟弟苏辙在闲暇时,常常去野外玩耍爬山。看到好的景色,每次都兴奋不已。劳逸结合没有压制小苏轼的天性,更让他的眼界心胸得以开阔

一年后,小苏轼和弟弟又一起进入西寿昌院,跟从教书老师刘巨学习。以文史为主的课程已经完全难不倒他了。作诗之时,连刘老师都自叹不如,说道:“我不是你的老师,你才是我的老师啊。”

1057年,21岁的苏轼出川赴京城赶考,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震动东京,主考官欧阳修对他赞叹不已,评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这时,之前所有父母老师的教诲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苏轼,将用他的文章和神采给世人留下千年的印象。

“千年偶像”苏东坡的成长之路——我国传统教育的探讨

(谢谢观赏,点赞和关注是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