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1至5月水質達到Ⅱ類

人民網大理5月31日電 “通過採取一系列組合拳措施,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7年有6個月的水質達到了Ⅱ類,2018年1至5月達到了Ⅱ類,全湖水生植被面積達到32平方公里,佔湖面的12.7%。”5月30日,雲南省大理州召開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工作進展情況新聞發佈會,州環保局局長譚利強代表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指揮部作介紹。

Ⅱ類水是個什麼概念?處於什麼水平?譚利強介紹,地表水質量標準有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以及劣Ⅴ類。其中,Ⅰ類是最好的,只需消毒和簡易淨化處理即可供生活飲用;Ⅱ類受輕度汙染,經常規淨化處理,如絮凝、沉澱、過濾、消毒等,也可供生活飲用,而超過Ⅴ類的水基本上已無使用功能。

譚利強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前,洱海水質較好,保持在貧營養狀態,但隨著洱海流域人口增加和城鎮化的發展,對洱海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洱海的保護治理也與此相伴隨。

一直以來,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洱海保護,明確提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洱海清、大理興”的理念,先後採取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船“雙取消”措施,大力開展退魚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屋還溼地“三退三還”工作,在流域內實施禁磷、禁白、禁牧“三禁”,積極開展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三清潔”環境衛生整治。

尤其是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時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以來,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認真貫徹落實雲南省委、省政府“採取斷然措施,開啟洱海搶救模式,保護洱海流域水環境”的決策部署,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保護格局從“一湖之治”到 “生態之治”轉變,保護方式從“以保護為主”向“防治結合”轉變,保護主體從“部門為主”向“全民共治”轉變。

大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全流域綜合治理,紮實開展科學治湖、工程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和網格化管理“四治一網”工作,全力推進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治理、面源汙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提速、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和全民保護洱海“七大行動”,開啟了洱海保護治理新徵程。

“把保護治理好洱海作為講政治、講擔當的重要體現,作為壓倒性的任務,擺在壓倒性的位置,形成壓倒性的態勢。”譚利強說,組建了州、縣市一線“七大行動”指揮部,組建了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項目指揮部,派駐16支鄉鎮工作隊,簽訂了《幹部政治責任狀》《項目建設單位承諾書》,系統性地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

洱海流域廣大群眾在餐飲客棧停業停汙、土地流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搬遷、地下井封堵等方面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顧全大局,放棄眼前利益,積極參與洱海保護治理,自覺自願成為洱海保護治理的同盟者、同行者。

當天,譚利強還介紹了洱海保護治理重點工作推進情況,當前面臨的形勢,以及下步工作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