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清·聶璜《海錯圖》第四冊封面(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雍正四年(1726),太監蘇培盛向清宮造辦處上交了一套“奇書”,名曰——《海錯圖》。

奇在何處?即便是在異寶遍地的故宮博物院,這本書也稱得上一個“奇”字?

其實還遠遠不止。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錯圖》中的鯨魚

說是送入皇宮的《海錯圖》,但作者聶璜其實只是個民間畫家、商人,花一輩子自費創作這套書純粹是興趣使然,沒有半點逢迎上意的想法——更何況此時他已經去世近四十多年了。

完成這套《海錯圖》有多難?

這一套四冊書裡,有371種作者親筆畫出的“海錯”圖譜和相匹配的一文、一讚。

所謂海“錯”,其實就是海中的生物,聶璜取其海洋廣闊、難以分類、錯綜複雜之意。

回望中國歷史,此書堪稱是最全面、詳實的海洋博物學圖志了,字比它多的沒有圖,有圖的沒它畫的好。書裡甚至還有神龍、人魚、蛟龍、閩海龍、鬼水母這些傳說中的生物。

從此,在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的重華宮裡,乾隆皇帝的書桌上安然沉睡著一片幽玄神秘的海底世界。

不知那身著龍袍的天子,可曾遙想過千里之外蔚藍大海的模樣?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錯圖》中的人魚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

咱們先從第一冊的“蟳虎魚”說起。

既然叫蟳虎,那麼肯定是因為特別愛吃蟳而得名,這也是聶璜筆下的捕獵瞬間: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蟳虎魚大戰石蟳

黑綠色的蟳虎魚,常常會掠過海中的岩石,來尋找其中是否有石蟳藏匿。

一旦發現獵物,蟳虎魚便會用尾巴來抽那縫隙裡的石蟳,以便激怒這滿身甲殼的敵人。待石蟳上鉤,伸出大螯鉗住魚尾巴時,蟳虎魚便會拼老命搖尾巴,將敵人賴以為生的武器生生拗斷。蟳虎魚這樣做的本錢是自己的尾巴很薄,即便被鉗住也只是留下傷痕而不至有生命危險。

所以等到石蟳無爪,蟳虎魚就衝進縫隙裡從蟹爪折斷的地方將蟹肉吮吸一空。

聶璜在《海錯圖》畫的,正是這一驚心動魄的場景。

末了,他還提筆感慨,人的技術啊,都是從學習中得來,而大自然造物的智慧,全都是老天爺的賞賜。並欣然提筆給蟳虎魚寫了贊:爾狀不威,爾力未強,乃以虎名,以柔制剛。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虎鯊

雖然聶璜畫的是栩栩如生,故事也講的如作者親臨。

但其實仔細一想,這事並不是那麼簡單啊!哪怕是熟的螃蟹,人嘴都不能整個的把肉都吸乾,魚又怎麼能活活把螃蟹吸死呢?而蟳虎魚的尾巴如果非常薄,那也代表它沒那麼堅固,更難以扯下蟹類大鰲啊。最後,螃蟹也不會傻到只用一隻手來打架啊!

因此,這個傳說其實並不可信。聶璜自己其實也有點懷疑,他寫道:“漁人...奇而述之,人皆未信。”可漁民們有自己的鐵證:那撈上來的蟳虎魚,一條一條的魚尾巴都裂開了,受損嚴重。面對這一難以反駁的鐵證,聶璜也就將這一案例畫進了海錯圖。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中華烏塘鱧

所謂蟳虎魚啊,其實是烏塘鱧。

現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皆有分佈。這番鬥智鬥勇的捕食案例,如果真的存在,怕是全國觀眾們早在動物世界上看到了。按照學者們的觀點,所謂蟳虎魚的尾巴之所以破裂,是因為它尾巴上有一個眼睛狀的黑斑,以此來迷惑天敵攻擊,讓蟳虎魚能夠趁機逃脫,日積月累之下自然傷痕累累。

另一方面,海邊的漁民們在抓螃蟹時,往往也會在螃蟹的巢穴裡發現蟳虎魚,誤以為是它把螃蟹給吃掉了,其實蟳虎魚只是在借宿而已。

真實的情況是,蟳虎魚確實會吃小螃蟹,但並沒有那麼神奇而激烈的搏鬥。

這段故事與其說是老天的智慧,不如說是人造的智慧。

要不,何以用魚用嘴就把螃蟹給吸死了?怕是編這故事的人,用自己吃螃蟹的經歷代替了魚吧。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當然,受限於清朝的科技水平和對海洋生物的理解,出這樣的錯誤也情有可原。

聶璜雖然對海洋中的大千世界感興趣,終究沒辦法像現代人藉助科學手段來長期觀測,因此全憑古書記載、實物寫生和漁民口述來交叉印證,出錯是難免的。

這並不會抹殺掉全書的價值,反而為我們鮮活的記錄了時人對這些海洋生物的看法。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錯圖》中的海豚

比如說海豚。

雖然我們的印象裡海豚是種極為聰明而友善的生物,但海豚之所以叫海“豚”,是因為古人眼中這東西,像海里的豬。

哪裡像?《海錯圖》裡,聶璜在見到海豚屍體後同樣發出了質疑。

於是漁民們告訴他,海豚海豚,其實是內臟像豬,跟其他的魚類完全不同。他們還就海豚的內臟探討了怎麼吃的問題,結論是海豚的心肺肝腸腰肚其實都可以吃,就跟豬一樣。唯獨海豚的肝臟吃起來跟嚼木屑一樣。並且,如果在打漁時撈到海豚,是件挺不吉祥的事。

這就是《海錯圖》裡“海豚”名字的來歷,當然,作為哺乳動物,海豚的內臟不像魚也挺正常的。

再往後翻翻,《海錯圖》裡除了海豚,還有海狗、海驢、海馬、海豹、鹿魚。畫風就比較清奇了。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驢和海鼠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狗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馬(局部)

“海錯”

咱們再回過來整體的講講書。

何謂“海錯”?

其實就是海洋裡的生物,

之所以用“錯”字,用聶璜自己的話講,是“錯者,雜也,亂也,紛紜混淆,難以品目,所謂不可測也”,也就是說,那無邊無際的深海里,有著難以窮盡的自然造物,姑且用錯綜複雜的“錯”來概括。

這也是他不畏艱難,創作《海錯圖》的動機所在。

雖然他老家是錢塘人,但後來移居到台州、溫州一代,才算真正見識到為數眾多的海產品,耳濡目染了不同地區的沿海風俗。隨後,他雲遊貴州、湖北、雲南等地,最後客居於福建,自號閩客。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市蜃樓

鑑於的當時環境,出這本《海錯圖》肯定是賺錢無望的,我們反倒可以說聶璜的創作時真心實意的、是發自肺腑的,全然只有對那遼闊大海萬千世界的迷戀。

果然,1698年,《海錯圖》刊出後沒掀起多少浪花,就像冰消失在水中一樣石沉大海。而這點心血,也成了聶璜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一點痕跡。

直到1726年,也實在不知是怎樣的機緣。那位《甄嬛傳》裡的同款太監蘇培盛,把《海錯圖》從浩浩蕩蕩的人間書海中撈了出來,送進了清宮。並在之後成為乾隆的案頭之物,放入重華宮蓋印章、編入《石渠寶笈續編》。

百年後的民國,神州大地戰火紛飛,《海錯圖》不幸在故宮文物遷移的千里路途中分離,前三冊留在故宮博物院,第四冊遠渡臺灣,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墨魚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蚌生珍珠

由於聶璜在歷史中的寂寂無名,我們只能推測他的家庭是經商殷實大戶,同時,按照他雲遊大半個中國的行跡來看,應當是一個以經商為主的業餘畫家、文人。

《海錯圖》裡,就有一些生物是根據他認為可靠的海外商人、漁民口述來再創作的。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錯圖》裡的閩海龍

比如說鱷魚。

實際上啊,中國古代正是鱷魚生存的故鄉之一。許多古籍中都有對鱷魚的記載。

像唐朝的韓愈就曾寫過《祭鱷魚文》,靠著這篇充滿浩然正氣的檄文,嚇退潮州地區的鱷魚。而《禮記•月令》中有

“季秋七月,伐蛟取鼉”的記載。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更是把鱷魚入藥。

但隨著氣候在千年來的不斷變化和中國人口的增加,清朝時鱷魚已經成為罕見之物了。這樣,明明在古籍裡鼎鼎大名,卻在現實中畢生未見,聶璜當然對鱷魚充滿了好奇。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錯圖》裡的鱷魚

直到他碰到一個叫俞伯謹的商人朋友,方才就此解惑。

康熙三十年(1691年),俞伯謹跟他表哥滿載貨物前往安南(越南)行商。

靠著順風,七天就直抵越南境內。他們在貿易完成後上岸遊覽安南國都時,正好碰上國王給他老父親做祭祀,其中就有作為祭品將要被燒掉的鱷魚。

這鱷魚長什麼樣呢?每條長達六米多,渾身金黃披鎧甲,鱗上有金線三條,四肢短小但有爪子,最令人驚奇的是,這鱷魚的眼睛和腿邊上有火焰生成,魔幻的跟畫一樣。

說完,俞伯謹自己畫了一張草圖,然後聶璜再加工了一番,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末了,聶璜意猶未盡的還寫了一首《鱷魚贊》:

鱷以文傳,其狀難見,遠訪安南,披圖足驗。

實際上,使聶璜真正感到驚訝的是,鱷魚這東西竟然身上帶火?“鱷身光焰,群書不載。”也就是說之前的古書上都沒提過這茬啊?那現在有人親眼看到了,應該是更可信的。再想一想,古代人畫龍的時候也會在身上,周圍、龍珠上畫上火焰,因此啊,這鱷魚其實也是龍種之一,只是代表了龍身上惡戾的那一面罷了。

化生說與五蟲說

為啥在聶璜眼裡,一點點火焰就能讓鱷魚跟龍扯上關係?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關鍵,牽扯到聶璜畫《海錯圖》背後的兩大指導思想——化生說和五蟲說。

他並不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在《海錯圖》題跋裡,他是這麼寫的:“人雖為萬物之靈,而龍尤為五蟲之宗”。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海錯圖》中的龍

龍怎麼成了五蟲之宗?這其實是中國古代的“五蟲說”,“蟲”是所有動物的總稱。海錯圖在分類上也是按照這一說法來安排的。

五蟲說,也就是將世間動物,分為羽蟲(鳥類,最高級鳳凰)、毛蟲(獸類,最高級麒麟)、介蟲(帶殼的動物,貝、螃蟹,烏龜最高級)、鱗蟲(帶鱗片,魚、蛇,最高級是龍)、裸蟲(沒毛的動物,青蛙、蚯蚓,人是裸蟲的最高級)。

這也是他在《海錯圖》序言裡就寫道的“羽以鳳長,毛以鱗長,裸以人長,鱗以龍長,介以龜長”。

而這五類生物中,以“鱗”為最高級,鱗可以不斷向下轉化成其它四類,也就是化生說。像鯊魚可以化生為陸地上的虎。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鯊變虎(局部)

這樣,人雖然是萬物的靈長,可神龍畢竟是五蟲之宗,是最高貴的,而龍屬於鱗,故鱗也高於其它四類。那誕生出龍、讓神龍棲息的大海,也就成了偉大、神聖的空間

雖然聽起來很可笑,但聶璜以化生說為基礎,再綜合各地漁民在大海上的傳說、見聞,最終呈現給讀者一個以龍為尊,變幻莫測的海洋世界。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比如說這個長著人頭的鬼頭章魚,滿身生有肉刺還能發出叫聲,最終魚死網中。

跟鬼頭章魚相對的,還有個人形狀的壽星章魚。

康熙二十五年,松江金山衛王鄉宦建花園,適有漁人網得章魚,異狀,頭如壽星,兩目炯炯,一口洞然,有肉累累,如身之趺坐狀而二足,蓋章魚之變相者也,漁人以足纏繞其身,置於盤內,獻之王宦,謂“天有長庚星,海有老人魚”。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壽星章魚

當然,鑑於聶璜所在的清朝時,已經有一批西方的海洋圖志流入,他也在《海錯圖》的創作中借鑑了這些西方新興起的博物學成果。但在他看來,這些書終究是外國的海洋生物,而非本國人自己的創作,浙閩廣的海域更沒有這些生物。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他是在試圖建立本土的地方性海洋知識體系。

這為《海錯圖》提供了博物學歷史上的含金量。

經過現代學者們的研究,書中的生物,排除其神話傳說,裡面有接近80%是可以鑑定的、真實存在的海洋生物。

這對於一套百年前誕生的書來說,算是非常難得了。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淡菜(別號東海夫人)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巨型章魚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錘頭鯊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鱟

乾隆爺可曾見過大海?故宮裡的海底世界—《海錯圖》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