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中國有句老話講“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西方達爾文的進化論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然而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茫茫的人海里,有成功就註定了有失敗。就如同一件事物的正反面一樣,成功和失敗既是對立的,也是共存的。成功和失敗對於這個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但是對於個體而言,成功和失敗的標籤,往往在他們身上,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個特定的事項上,是一個無法擺脫的,不由爭辯的絕對值。自古以來成功者固然值得頌揚,但是一個拼盡全力,盡其所能的失敗者,也自然有他存在的價值。

無論是失敗者還是成功者,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重要參與者。這裡所講的失敗,必須是經過了艱辛的奮鬥,無畏的抗爭之後而獲得的結果。而這種失敗的結果雖然對於失敗者個人而言是沮喪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但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對於漫漫長河的歷史來說,卻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含義。從這個角度而言,那些奮鬥過,拼搏過的失敗者,不僅不是可恥的,甚至他們是榮耀的,偉大的。試想一下,不正是因為應試的失敗,蒲松齡才寫出了《聊齋志異》這部文言小說的鉅製嗎?不正是因為家族事業的失敗,曹雪芹才寫出了偉大的《紅樓夢》嗎?不正是因為垓下一戰的失敗,項羽才成為了“生當人傑,死亦鬼雄”的楚霸王嗎?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失敗者的人生是榮耀的,甚至是令人羨慕的,輝煌的。但是我們如果從他們的自身出發,難道蒲松齡的人生抱負僅僅是想窩在家裡寫小說娛樂後人嗎?曹雪芹甘願自己的人生就等同於一本才子佳人的小說,而窮困一生嗎?項羽僅僅是想落得一個霸王的美名嗎?這些當然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而他們的失敗,也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才華不足造成的。但是這些偉大的失敗者的身上,他們都有有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之外,他們的自身性格也非常的理想主義。在人生的定位中,他們往往是理想高於一切,而正是他們身上的這份執拗,這種深置於靈魂執著,才使得他們的故事為失敗賦予了詩意,給後來更多的失敗者以安慰,以鼓勵,讓人們對失敗不畏懼,不避讓。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在2013年的時候,美國著名的獨立電影人科恩兄弟執導了一部名叫《醉鄉民謠》的電影,這部影片通過截取一個民謠歌手勒維恩(由奧斯卡.伊薩克飾演)失敗人生的片段,向觀眾們講述了失敗者的心路歷程。翻譯者將這部電影賦予了一個詩意的名字,而這部影片的英文原名是《Inside Llewyn Davis》,直譯過來就是《走進勒維恩.戴維斯》。這部影片的編劇和導演科恩兄弟為這部影片命名的意圖,並沒有為失敗者勒維恩的故事賦予太多的感情色彩,而他們這種類似於白描的手法,讓這部影片的視角更為冷靜、客觀。而這種冷靜、客觀的視角所雕刻出的銀幕畫面,藝術氣質也顯得更為雋永。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雖然整部影片的對象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但是整部影片並沒有俗套的勵志和煽情的場面,而周遊君認為,科恩兄弟的這種態度,是對失敗者應有的尊重。雖然勒維恩是一名失敗者,但是他一直艱辛的踐行著自己的音樂理想,他作為一名歌者,不因為金錢,不因為溫飽而向現實妥協。他在影片對音樂的態度,或者是做到極致,或者是不如放棄,他不允許自己用一種敷衍的心態,用一種妥協的態度來對待音樂。在影片中,勒維恩僅有的幾次情緒爆發都和音樂有關,他無法接受任何人,在任何場合對自己的音樂指指點點。他不能接受自己的音樂成為餐桌上的點綴,他不能接受別人調侃自己已經自殺的音樂搭檔,他甚至不能接受一個歌手在舞臺上演唱毫無新意的陳詞濫調。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整部影片除了詩意的畫面外,更選取了幾首雋永的,如同勒維恩所說的那樣“它既不是新歌,也沒有過時”的民謠。而在這些音樂的映襯下,是勒維恩絕對失敗的生活。因為執迷於音樂,勒維恩幾乎過著一個流浪漢式的生活,他僅有的財產是他身邊的一個吉他,他每天要靠著在朋友家裡借宿生活。整部影片記錄了勒維恩不到一週的生活,因為音樂,他每天生活得疲憊不堪。他和周邊朋友的關係並不愉快,他愛上了朋友的妻子金,並導致金意外懷孕。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通過這些片段,導演告訴銀幕前的觀眾,勒維恩在生活中是一個絕對的loser。而正是這樣一個透透的失敗者,他依然沒有選擇向現實低頭,他還是渴望嘗試一下。一名失敗者和一名偉大的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偉大的失敗者並不會向現實低頭,他們不接受失敗,但是他們也不懼怕,不迴避失敗。他們不會因為大眾認知的成功而選擇妥協,就像影片中勒維恩在芝加哥時,他並沒有接受著名經紀人的“施捨”。他渴望的是自己的音樂被認可,即使沒有被認可,他也不會改變。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勒維恩所表現出的這種執拗,是一名失敗者的榮耀。人們總是這樣,因為害怕失敗,擔心成為失敗者之後的屈辱,而放棄自我原有的理想,去迎合大眾,改變自己的職業初衷,最後為的僅僅是一個所謂成功者的虛名。這種偽成功者,最後還要以成功者的姿態,去嘲笑勒維恩式的失敗者。在影片中,勒維恩就是這樣一位被嘲笑的失敗者。但是在被嘲笑的同時,勒維恩並沒有選擇向現實低頭,他始終沒有改變自己對於音樂的初衷。他可以放棄,他可以離開,但是他不能踐踏自己的音樂,即使是一點點,他也認為這是不純粹的。

所以他可以不在吉姆的新歌上署名,所以他不接受經紀人給他提供的伴唱工作。整部影片沒有一個催淚的場面,勒維恩的失敗僅僅被科恩兄弟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上,在內心的深處,勒維恩充滿了驕傲和自負。他不需要自己的音樂引起萬眾歡呼,他要做的是找到“既不是新歌,也不會過時”的民謠。如果他在音樂中踐行的不是這樣的事業,他寧願選擇放棄音樂,這不僅是他對於音樂的態度,其實也是他對於人生的態度。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所以當勒維恩最為窮困潦倒的時候,他的姐姐奉勸他重新做回海員,勒維恩雖然表面上拒絕了姐姐的建議。但是他在芝加哥被經紀人拒絕之後,他幾乎選擇放棄了音樂。冥冥之中,他卻對音樂依然無法割捨,導演在幾乎沒有太多曲折劇情的影片中,讓勒維恩在音樂和現實之間掙扎徘徊。導演通過勒維恩的視角,向觀眾展現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整個世界和勒維恩之間彷彿產生了某種隔閡,在影片中,音樂和自然彷彿和勒維恩的內心更為接近,而影片中其他人物所展現出的和世俗有關的價值觀,卻和勒維恩漸行漸遠。社會集體的世俗價值和勒維恩的音樂理想彷彿是兩條永遠不會交叉不會靠近的平行線,而這兩者之間,也正是勒維恩和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的處境一樣,人們一方面要為了衣食住行奔波,一方面又有放不下,無法割捨的人生夢想。這種對於人生態度的執念,是每個個體帶給這個世界的表達。世界對於個體而言,世界就是“適者生存,物競天擇”中的天,但是如果每個人都不去抗爭,都不去表達,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何在呢?一個個體既是環境的接受者,同時也是環境的表達者,所以當一個人堅持自我的時候,既是他用盡全身的力氣也幾乎不會讓大環境妥協,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會為後人樹下一個標杆。這就是一個失敗者最大的意義,他的感染力並不在於最終勝利的結果,而在於他明知失敗,依然堅持的態度。

這部《醉鄉民謠》裡,“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

科恩兄弟,用一首《醉鄉民謠》“唱”除了失敗者的心聲,也唱出了科恩兄弟贈予失敗者的榮耀。他們對於現實的生活而言是狼狽的,疲憊的,甚至是沮喪的。但是他們勇敢地,執著地,毅然的選擇做一名失敗者。這也許就是成功乃失敗之母的內在含義,本片主演的原型大衛·範·隆克在普通觀眾中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是他卻被譽為美國民謠的一代宗師,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民謠的驕傲鮑勃.迪倫視他為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