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1984年6月,俄罗斯人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发明的一款休闲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将自动输出的形状各异的小方块,通过移动、旋转排列成完整的一行或多行,消除得分。

这就是很多人小时候玩过的《俄罗斯方块》。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所体现的就是一句话,合群你就会消失,不合群就game over。

在心理学上“合群”的概念是指,愿意和他人或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及行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单独的个体无法脱离群体去独自生活。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初到一个新公司,为了能更好融入新集体,通常我们会刻意隐藏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同事们的喜好。比如你不喜欢追剧,但是新同事都在讨论这部剧,你会下意识的去关注这部热播剧的信息,以备下次聊天时自己有话可聊。

合群是人的本能。我们惧怕被孤立,惧怕特立独行,因为“枪打出头鸟”。合群和孤独你会怎么选?

《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就是一个拒绝合群,选择孤独的人,他是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局外人》是阿贝尔·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加缪荒诞哲学的代表作。小说成书与1942年,当时的欧洲大陆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侵蚀。乱世催生出来的各类“信仰”开始对民众进行洗脑。百姓们经受着战争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

1957年《局外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加缪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当时的获奖辞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问题”。

小说紧扣“荒诞”的主题,加缪通过默尔索的心理描写和现实经历,为我们描写出人与世界的脱离。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一、葬礼上的荒诞,“冷漠”的旁观者

生活中,我们伤心了会哭,难过了会哭,不舍的时候会哭。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会感到悲痛,往往葬礼上最伤心难过的就是逝者的子女。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是《局外人》的开头,母亲去世,作为儿子的默尔索连母亲去世的日子都不清楚。这是多么荒诞的一件事!

默尔索平静的向老板请了假,面对老板的不高兴,他说“这不是我的错”。他没有准备黑领带和黑袖纱,只能去向邻居借。

小说开头的种种描写都让我们误以为默尔索就是一个离经叛道,冷漠无情的人。从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没有漏出一丝悲伤,仿佛这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默尔索浑浑噩噩好不容易坐车到了养老院,原本想立刻去看母亲,却被门房拦住。等再次见到妈妈,已经是盖棺以后。工作人员要把盖棺打开,默尔索拒绝了。守灵当夜,他还不以为然的抽起了烟。葬礼上,他面无表情的看着母亲按宗教仪式下葬,整个过程他没有流一滴泪,与周围痛哭悲伤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

身为人子,默尔索就真的这么冷血么?就真的丝毫不在意母亲去世么?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症状被称为“情感障碍”,

是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受到刺激时情感,易于诱发或诱发困难。默尔索就属于情感诱发困难,对于外界的刺激,他的感情无法表达出来。

这也是加缪高超的写作手法,他没有直接去写默尔索的悲伤。为了及时赶到母亲葬礼,他拼命赶公交车,最后弄得身体不适。没有同意开棺见母亲,不过是因为心里胆怯。当他回到家中,才发现现在这个房子真的只有他一个人了。

与其说默尔索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不如说他只是表达悲伤与爱的方式与众不同。但恰恰就是这与众不同在最后将他送上断头台。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二、“佛系”的生活态度,生活中的孤独患者

默尔索无疑是个“佛系青年”,他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因为没有钱,他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养老院太远了,到那里一趟基本上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当母亲渐渐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他就很少去探望母亲。

邻居们因为默尔索将母亲送进养老院,对他抱有偏见。默尔索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别人的思维是无法控制的,人们通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却忘记有时看到的可能是假的。

在爱情中,默尔索是个“渣男”。和玛丽在一起完全只是为了肉欲。他完全不懂什么是“女为悦己者容”,当玛丽化着精致的妆,穿着红白条纹漂亮连衣裙来找他时,他丝毫不在意玛丽穿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期待着遇到那个白首不相离的人,女孩子们梦想着嫁给心中的白马王子,男孩子们期待着迎娶心中的女神。因爱结合的婚姻是我们内心最期盼的。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默尔索是与众不同的,当玛丽向他提出结婚时,他同意了。但是当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时,他却又说:“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是我觉得不爱”。对于默尔索而言,结不结婚无所谓,如果玛丽觉得有结婚的必要,立刻结也可以。

默尔索完全将婚姻当作儿戏,他觉得即使不是玛丽,只是一个像玛丽的女人,他也会同意结婚。

默尔索种种表现都说明他就是一个“情感缺失症”患者。对外界的一切刺激都缺乏相应的情感回应,他没有责任感,对生活缺乏兴趣,也不会关心别人。

而造成默尔索这样的原因,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与默尔索在家,只是默默相无言。他生活中缺少陪伴,也缺少爱。

默尔索是孤寂的,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

看似佛系的默尔索,就是繁华生活中的孤独患者。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三、“荒诞”的审判,命运的局外人

作家莫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大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莫言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的难过,都不舍的擦脸上的泪水。还有几位同学悄悄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

所有的同学或真或假都在哭泣,但是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哭泣的同学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莫言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因此,这位同学得到一个警告处分。很多年以后莫言向老师忏悔这件事,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那位同学已去世多年,每当莫言想起他就深感歉疚。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生活中很多时候,“与众不同”就是一种原罪。就像默尔索,明明是因为杀人而入狱,最后却因为母亲葬礼没有哭泣太过冷静被判处死刑。

默尔索的“与众不同”打破了大部分人的认知尺度,至亲去世,作为子女应该悲伤痛哭。你不哭泣就说明你罪大恶极,冷血无情,所以才会去杀人,这是法官的判决,多么荒诞的理由。

默尔索告诉律师,他很爱自己的妈妈。默尔索对死亡有一个很理性的认识,他觉得人总是会死的,或早或晚都会发生,正常人或多或少都设想过自己所爱的亲人死亡。

默尔索的价值观游离与主流价值之外,人们都信仰上帝,他不信。在别人眼中,默尔索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他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他在母亲葬礼的第二天就开始寻欢作乐,他不信上帝等等都表明他就是个“坏人”。

身为被告,默尔索却连为自己争辩都做不到,只能当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旁观着自己的命运,等待着自己被别人争论够了之后,才会做出的判决。

如此不孝的人,必然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绝对是故意杀人不会是过失杀人。法庭上,那些正义的代表,利用默尔索的默然反衬自己的“高尚”。

《局外人》:默尔索繁华世界中的孤独患者


默尔索冷眼旁观着自己的命运,他不在乎是否会被判死刑,也不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他表示: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罪孽,只是法庭既然说我是个罪犯,那我以罪犯的身份付出代价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别人也无权再向我提更多的要求。

因为时代的悲剧性,无论是默尔索,又或是加缪,都是身处于荒诞虚假的世界之中。默尔索一直在说真话,为了坚守真实,他选择冷眼旁观自己的命运。以此,才能与那些急于清除异己的人抗争。他以一己之力与整个世界抗衡,虽然最后他会走向死亡,但与他而言这就是他追求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