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1,精神病性抑鬱症恢復後的結構性腦網絡

關鍵詞 :腦島;磁共振;腦結構網絡;邊緣系統;病情緩解

具有精神病特徵的重度抑鬱症(精神病性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與精神分裂症類似的其他精神疾病相比,針對精神病性抑鬱症的神經生物學研究相對較少。精神病性抑鬱症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為腦結構異常分佈提供了證據,這些結構性異常涉及腦島皮層和邊緣系統。本研究使用磁共振成像探查了被試者(N = 245)的大腦結構網絡。該樣本包括健康對照(n = 159)和迄今最大的恢復後精神病性抑鬱患者的橫向樣本(n = 86)。

我們將恢復後精神病抑鬱症患者與健康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發現患者的五個結構協方差網絡(腦島-邊緣,枕顳,顳,海馬旁-邊緣及下額顳)的皮質明顯變薄。此發現證實了受影響的腦網絡包括各皮質-邊緣區的假說。本研究還發現,掃描時患者的橫向抑鬱及嚴重程度評分與腦島-邊緣網絡相關。此外,腦島-邊緣網絡預測了未來精神病性抑鬱症復發或持續恢復時的嚴重程度評分。總而言之,本研究在恢復後精神病性抑鬱症患者的五個結構性腦網絡中發現皮層厚度減少,並觀察到腦結構與行為(特別是腦島-邊緣網絡與病情嚴重程度之間)的相關。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患者在五個結構協方差網絡中有著較薄的皮質


參考文獻:Neufeld, Kaczkurkin, Sotiras, Mulsant, Dickie, Flint, Meyers, Alexopoulos, Rothschild, Whyte, Mah, Nierenberg, Hoptman, Davatzikos, Satterthwaite, Voineskos (2020) Structural brain networks in remitted psychotic depress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doi: dx.doi.org/10.1038/s41386-020-0646-7

2,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結構方程模型

關鍵詞 : 網絡遊戲障礙;焦慮症狀;童年創傷;抑鬱症狀

背景: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調查網絡遊戲障礙(IGD)的機制以及大學生童年創傷,抑鬱和焦慮的相關相互作用。

方法:參加者在中國湖南省的一所大學全日制就讀。所有參與者都報告了他們的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徵,並對兒童創傷,焦慮,抑鬱和IGD進行了標準化評估。利用R3.6.1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了童年創傷對大學生網絡遊戲行為的影響。

結果:

總共922名新生參加了這項研究,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利用SEM對以焦慮和抑鬱為中介因子的網絡遊戲行為與童年創傷之間的中介模型進行了檢驗。SEM分析顯示,兒童期創傷對網絡遊戲的標準化總影響為0.18,(Z = 5.60,95%CI [0.02,0.05],P <0.001),兒童期創傷對網絡遊戲的直接影響為0.11( Z = 3.41,95%CI [0.01,0.03],P = 0.001),在兒童創傷性抑鬱症的間接影響為0.02(Z = 2.32,95%CI [0.00,0.01],P = 0.020)。互聯網遊戲;兒童創傷-焦慮-互聯網遊戲的路徑分別為0.05(Z= 3.67,95%CI [0.00,0.02],P <0.001)。另外,焦慮和抑鬱這兩種介體也顯著相關(r = 0.50,Z = 13.54,95%CI [3.50,5.05],P <0.001)。

結論:研究表明,童年創傷對大學生青少年的互聯網遊戲行為具有重大影響。焦慮和抑鬱都極大地介導了兒童期創傷與網絡遊戲之間的關係,並增強了其負面影響。討論了需要了解兒童創傷經歷的亞型與成癮行為的關係。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最終模型中帶有標準化係數,括號中顯示了非標準化係數。注:* P <0.05,** P <0.01,*** P <0.001


參考文獻:Shi, L., Wang, Y., Yu, H., Wilson, A., Cook, S., Duan, Z., … Chen, R.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doi:10.1556/2006.2020.00002

3,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對重度抑鬱症(MDD)患者認知控制功能的影響

關鍵詞 :認知控制;重複經顱磁刺激;文字-顏色干擾任務

背景:重度抑鬱症(MDD)通常伴有認知控制功能障礙,在抗抑鬱藥物治療緩解臨床症狀後可能繼續存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治療難治性MDD的有效方法。在本研究中,我們調查了rTMS治療是否不僅對改善抑鬱症狀有益,而且對改善認知控制功能障礙也有益。

方法:77例MDD患者在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接受30次10hz的rTMS治療。使用抑鬱症狀自評量表(IDS-SR)評估治療前後的治療效果,臨床有效定義為治療30次後IDS-SR評分下降50%或以上。認知控制功能評估治療前後使用Stroop文字-顏色干擾任務。我們檢測了Stroop準確性和反應時間在一致性和不一致性試驗中的變化,研究其與抑鬱症狀的變化的關係。

結果: 在文字-顏色干擾任務不一致的情況下,rTMS反應者的表現準確性提高明顯,老年人從rTMS治療中獲益最大。反應時間的改善與臨床改善呈正相關,尤其是在干擾任務不一致的情況下。

侷限性:我們使用單一的認知任務,不控制單個rTMS治療參數或伴隨的藥物治療。

結論:總的來說,這些結果表明rTMS治療對MDD對患者的心理運動速度和認知控制有有益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該將這些發現擴展到更大的患者群體和其他認知領域。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Stroopyan文字-顏色干擾任務在rTMS前後反應時間的變化。反應時間的在臨床改善患者和無改善患者之間存在差異,臨床改善最大的被試在任務不一致條件下的改善最大

參考文獻:J. Corlier, et al. Effe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on cognitive contro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5 (2020) 272–277.

4,對經顱直流電刺激影響抑鬱症發作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關鍵詞:重度抑鬱症,薈萃分析,系統評價,經顱直流電刺激

背景: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對抑鬱症的治療顯示出不同的結果。

目的:對使用tDCS改善抑鬱症狀的試驗進行系統的回顧和薈萃分析。

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圖書館和其他來源數據中收集符合要求的數據進行後續分析,時間為從第一個可用的日期到2020年1月6日。本研究中,作者納入了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組(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RCT),該組為患有急性抑鬱症發作的參與者,並比較了接受tDCS的有效與無效的結果,以及與其他干預措施的關聯性。主要結果是持續抑鬱的Hedges' g得分值,次要結果包括對反應性、緩解率和可接受性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所需治療的次數(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通過薈萃迴歸分析,敏感性分析,亞組分析和偏差評估來探索異質性的來源。

結果:本研究共納入了23個RCTs(包括25個數據集,1,092名參與者),大多數(57%)表現出較低的偏見風險。有效tDCS在終點抑鬱評分方面優於無效tDCS(k = 25,g = 0.46,95%置信區間[CI]:0.22-0.70),並且也有較好的反應性(k = 18,33.3%比16.56%,OR = 2.28 [1.52-3.42],NNT = 6)和緩解率(k = 18,19.12%比9.78%,OR = 2.12 [1.42-3.16],NNT = 10.7)。研究中並沒有發現有出版偏倚的風險。累積薈萃分析顯示,由於樣本總數已達到439名參與者,因此該樣本量對結果的影響基本上是沒有的,是可信的。

結論:TDCS在治療抑鬱症發作中具有一定的療效,而未來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設計良好的、大型的RCT研究。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參考文獻:Razza LB, Palumbo P, Moffa AH,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depressive episod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20;1–15. https://doi.org/10.1002/da.23004.

5,在退伍軍人的健康管理中增加以工作為中心的干預對抑鬱症綜合治療的影響:一項隨機臨床試驗

關鍵詞 :退伍軍人;綜合治療;以工作為中心的干預

重要性:數千名工作年齡的抑鬱症退伍軍人都經歷了職業功能受損。

目的:為了檢驗退伍軍人健康管理部門(VHA)的綜合治療(IC)計劃和電話工作諮詢(BWAW),在改善職業功能和抑鬱方面是否優於單獨的綜合治療,以確定這些影響是否在4個月後持續存在,並確定投資回報率是否為正。

設計, 設置, 和被試 :在2014年10月21日至2019年12月6日進行的這項隨機臨床試驗中,我們對在VHA部門接受綜合治療(IC)的患者進行資格篩選,並隨機分為單純IC組或是IC加BWAW組。在干預前、干預結束後的第4個月和第8個月,單盲訪談者對被試進行了問卷調查。合格標準是18歲或18歲以上的受試者,他們每週至少工作15個小時,且從事該工作至少6個月,他們有工作限制,且目前有嚴重抑鬱障礙或持續性的抑鬱障礙。排除標準是那些不能讀或說英語,曾計劃過休產假,或有雙相情感障礙或精神病病史的個體。數據分析時間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6日。

干預措施 :綜合治療是一種多學科的抑鬱症治療方法,該方法中包括篩查、臨床信息學、基於測量的治療、簡單的行為干預以及依據需要轉診到專業心理健康治療。良好的工作諮詢(Be Well at Work counseling)包括每兩週一次共計8次的電話會議和4個月後的1次電話諮詢。博士級別的心理學家幫助患者識別功能障礙,並採用新的以工作為中心的認知-行為策略和工作改進策略。

主要結果和方法:分析數據後所得的主要結果為:干預前至干預後,採用工作限制問卷(範圍0%-25%)測量的,以工作生產率損失百分比計的調整後平均組間差異變化(以下簡稱“調整後效應”)。次要結果為:患者在健康問卷9項症狀嚴重度評分(範圍0-27,0表示無症狀,27表示症狀嚴重)中得分的調整後效應。結果:在670名退伍軍人中,287名退伍軍人(42.8%)同意並完成資格審查,253名退伍軍人(37.8%)被隨機分配。在這253名患者中(平均[SD]年齡45.7[11.6]歲;218[86.2%]男性;135[53.4%]白人),114(45.1%)被隨機分配到IC組,139(54.9%)被隨機分配到IC+BWAW組。在4個月的隨訪中,接受IC+BWAW治療的患者在工作效率損失(調整後的效果,-1.7;95%CI,-3.1到-0.4;P=.01)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調整後的效果,-2.1;95%CI,-3.5到-0.7;P=.003)方面有更大的下降。干預4個月後,IC+BWAW組的改善情況持續存在(工作生產率損失平均差異,-0.5;95%CI,-1.9至0.9;P=.46;抑鬱症狀嚴重程度的平均差異,0.6;95%CI-0.9到2.1;P=0.44)。參與BWAW治療的每位患者的成本為690.98美元,投資回報率為160%。

結論和相關:這些發現表明,將這種以工作為中心的干預措施添加到IC治療中,可以改善退伍軍人的職業和精神狀況,與此同時還能減少阻礙他們過上富有成效的平民生活的障礙。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IC組 vs IC+BWAW組的協方差分析

參考文獻:Debra Lerner, MSc, David A. Adler, William H. Rogers, et al. Effect of Adding a Work-Focused Intervention to Integrated Care for Depression in the 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AMA Network Open 2020;3(2):e200075.

6,由寄生蟲導致的人類腸道菌群網絡混亂及其對抑鬱症發生率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你的行為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那麼,再想一想。有證據表明,行為上的改變,伴隨著抑鬱症的發展並且持續存在,可能是人類腸道中的巨生物以及微生物形成的,具有調控宿主生理軸(cognitive processes)功能的複雜網絡變化導致的結果。有些腸道寄生蟲會造成宿主出現明顯的營養不足,並且損傷諸如如記憶,學習,以及非言語智力等認知過程的效率。腸道菌群能夠調控腸道寄生蟲的生長,而腸道寄生蟲在腸道的生長反過來也能調節腸道菌群,但我們對這一複雜過程卻所知甚少。

我們利用新的網絡分析技術,對墨西哥格雷羅州兩個原住民社區的個體數據進行了腸道菌群-腸道寄生蟲之間關聯的分析。結果表明,人腸道蛔蟲能夠引起腸道菌群混亂並影響腸道菌群網絡的特性,同時還會影響那些與抑鬱症關聯的關鍵菌群亞網絡功能,使其在腸道中的適應性(emergence)減弱甚至消失。研究這些網絡特性的改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最近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健康與名為“臨界(criticality)”,也就是腸道菌群適宜性與自我調整(self-organization)的動態變化過程密切相關。適宜性允許腸道菌群系統產生新的信息(information),同時自我調整與腸道菌群系統的指令(order)以及結構(structure)密切相關,適應性的降低意味著“臨界”的部分缺失並最終將會導致健康的缺失。

067期抑研報|大學生童年創傷與網絡遊戲障礙的關係

在有寄生蟲的以及無寄生蟲的成年人腸道中排名前二十最具代表性的菌群

參考文獻:Ramírez-Carrillo, E., Gaona, O., Nieto, J. et al. Disturbance in human gut microbiota networks by parasi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Sci Rep 10, 368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0562-w

校審/編輯:Simon/小時(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