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關於林散之的書法我們談的很多很多了,但還是感覺意猶未盡。還是想說點什麼。蔡邕講:“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而虞世南和李世民都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而當代的大師林散之慾書會怎麼對待呢?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林散之的重外孫女林曉青對此也有記述:“他在寫字前花的時間,遠比寫字時要多的多,太太(指林散之)老對著裁好的紙一坐老半天,默默地看著。他慢慢地摸著頭,目光緩緩地移向浸在筆洗裡的筆,拿起來看看又放進去,再瞅瞅硯臺裡的墨,示意不夠濃,再磨,有時太太突然用手撫一下紙,似乎開始寫,卻又停住了。半晌那個,彷彿‘運氣’運夠了,他才身子前傾,取筆蘸墨,舒肘平腕,一揮而就。”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我想林散老的“欲書”與蔡邕虞世南和李世民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讓我細細為讀者諸君談談我對此的理解。“欲書先散懷抱“”這個先散懷抱似乎好理解,就是讓心情平靜下來放鬆下來,可又怎麼來理解這個“任情恣性”呢?平靜放鬆似乎與“任情恣性”有矛盾啊。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我們且把這個矛盾放在一邊。“欲書之時”然後“收視反聽”,就是不看了,而去聽,聽什麼?我想在這裡不是去聽而是去“想”,至於下一句“絕慮凝神”,我覺得這個“絕慮”不是不去想,而是不去讓任何其他情況干擾,免得“慮”別的事,從而能“凝神”,“凝”什麼“神”?其實就是去想。

因為“絕慮凝神”,故能“心正氣和”。而林散老的“他在寫字前花的時間,遠比寫字時要多的多”的時間到底在做什麼?“默默地看”到底在看什麼?我覺得其實林散老也在想,想什麼?孫過庭《書譜》裡有個詞用的特別好,叫做“心能轉腕”,這種看這種想其實就是在用心轉腕,說到底是在心裡運腕寫字。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有人說有這個必要嗎?我說有這個必要。鋼琴師彈琴為何總喜歡先談一下音階,其實有時就像是在為所彈的曲目定調。其實這個在心中的默唸靜想其實就是為一幅書法作品首先“定調”,這個定調是完全需要“任情恣性”的。所以講到這裡,蔡邕的“先散懷抱”與他的“任情恣性”並不矛盾。這個準備的過程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可以理解為在“蓄氣”,讓這個氣飽滿醇和,要飽滿醇和就必須“任情恣性”。任情感的狂瀾放縱。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我覺得林散之的“欲書”,還是應該引起我們學習書法的朋友們的重視的,不是嗎?

再談林散之,他的“欲書”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應該多重視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