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前幾天,一詩友發來一個段子,是調侃喝酒的。雖是戲說,也充滿了情趣,其中不乏辯證的觀點。

對酒的評價從古說到今,各執一詞,各有特色,誰也不能定論。從北宋開始,高僧的觀點是:“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政治家的觀點是:“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而最高統治者的觀點是:“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看來處在不同社會地位,對酒看法是不同的。著眼點不一樣,思維模式自然就不一樣。立場是和觀點緊密相連的,立場決定觀點。酒還要對錯嗎?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這種觀點,是長期生活實踐積累的經驗之談,既然生活中離不開這些,何不把握住度呢?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其實酒色財氣不但在生活中離不開,還被用在了戰場上,三十六計中不乏此例。也有用在處世上的,比如:世事艱難錢作馬,愁城欲破酒為軍。就是這樣一種態度。

其實酒何錯之有?杜康造福了人類,就看怎麼應用。明智者認為: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能到這種境界,還會指責酒嗎?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對酒的態度,愛之視若仙丹,惡者視若毒藥。恨之者多為飲酒誤事,或有血的教訓,他們認為:酒香奪志,色滿銷魂,財迷心竅,氣斷江山。或曰:“酒是斷腸毒藥,色是剮骨鋼刀,財是要命閻王,氣是惹禍根苗。”還有的說:“酒者燒身烈焰,財者陷身之阱,色者戕身之斧,氣者毒腸之藥。”不管怎麼說就是一個字:恨!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愛之者多為春風得意、萬事通達,借酒助興、自然就生出無限愛意:“三杯能和萬事,一醉善解千愁。陰陽和順喜相求,孤寡須知絕後。財乃潤家之寶,氣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為仇,持論何多差謬!”

“酒無不成禮儀,色無路靜人稀,財無不成世界,氣無反被人欺。”“酒可陶情適興,兼能解悶悄愁。三杯五盞樂悠悠,痛飲翻能損壽。”“善助英雄壯膽,能添錦繡詩腸,神仙造下解愁方,雪月風花玩賞。”“酒可提神,亦能亂性,多少憾事,醉中釀成。”

不管怎麼說,酒在人們的生活中,確確實實是離不開的東西。千百年來,誰離開過它。酒啊酒,酒啊酒,叫我怎麼說你呢?!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附詩友發來的段子: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如果不喝酒,劉關張在桃園聊完天就離開,三國演義,劇終。

如果不喝酒,孫悟空就安靜了,在天庭當個弼馬溫,西遊記,劇終。

如果賈雨村甄士隱,他倆遇見了沒留下喝酒,曹雪芹寫完第一回,紅樓夢,劇終。

如果沒有酒,宋江就不會提詩,108好漢還沒開始就散了,水滸傳,劇終。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酒改變了歷史,還有什麼不能改變?

因為有了酒,才有無數英雄竟風流。

如果沒有酒,武松焉敢景陽崗上走?

如果沒有酒,魯智深怎能倒拔垂楊柳?

如果沒有酒,關雲長如何能斬顏良誅文丑?

如果沒有酒,楊貴妃又怎能千古而不朽?

如果沒有酒,李玉和就不會渾身是膽雄糾糾!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如果沒有酒,楊子榮哪能甘灑熱血寫春秋?

荊軻喝了酒,壯士一去不回頭。

秦皇喝了酒,一統江山並九州。

漢武喝了酒,開疆拓土築絲綢。

曹操喝了酒,橫槊只待小喬柔。

唐宗喝了酒,宣武門外鮮血流。

宋祖喝了酒,黃袍加身陳橋頭。

李白喝了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陶潛喝了酒,棄官不做鄉下走。

杜康喝了酒,一壺佳釀解千愁。

劉伶喝了酒,神靈焉能幫戒酒。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阮籍喝了酒,豎子詠懷八二首。

右軍喝了酒,蘭亭翰墨領千秋。

王勃喝了酒,滕王閣序成不朽。

東坡喝了酒,長嘆明月幾時有?

稼軒喝了酒,沙場點兵恨悠悠。

岳飛喝了酒,恨不飢餐兀朮頭。

將軍喝了酒,腹內隱神兵,胸中藏錦繡。

文人喝了酒,開談驚四座,筆下龍蛇走。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