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讓人們直接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好處!專家把脈江蘇經濟發展

让人们直接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好处!专家把脉江苏经济发展

交匯點訊 江蘇省經濟學會日前召開“新中國70年江蘇經濟發展研討會”,三十餘位專家齊聚南京,把脈江蘇經濟發展,並圍繞工業、農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領域展望未來。

後工業化階段要強化創新驅動

“目前,江蘇實體經濟佔全省經濟總量的80%以上,擁有我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集群。”江蘇省委黨校教授儲東濤說。 江蘇經濟穩,穩在實體經濟。反觀優勢,實體經濟與時俱進發展,才能保證經濟穩定增長。 “2015年開始,江蘇第三產業佔GDP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按照經濟發展階段劃分,自此江蘇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江蘇省金融研究院院長吳先滿認為,江蘇的未來要靠製造業,要從全領域著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 近年來,面對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吸引資本回流、周邊國家競爭造成外資分流的雙重挑戰,江蘇通過增強資源配套能力等方法保持了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吳先滿說,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江蘇,利用外資正從注重吸引製造業項目,向引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結構演進,未來要繼續積極利用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江蘇經濟發展目前仍然處於‘攻關期’,長期存在的‘重化型’產業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觀,缺少世界一流的知名企業和國際品牌。去年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8.7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為4.2萬件,與廣東相當,但體現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力的PCT專利申請量僅為5500件,遠低於廣東。”儲東濤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江蘇跨越“攻關期”關口的一大“法寶”,其中,關鍵是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強化創新驅動,要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江蘇人才優勢,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打造江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支持科技創新圍繞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加以突破,爭取拿出一批前瞻性、原創性、標誌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儲東濤說,同時,要全面建設一流國際營商環境,使所有市場主體都能放開手腳競爭、贏得滿意效益。

農業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

江蘇省經濟學會原會長顧介康說,只有持續把“三農”問題解決好,才能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當前,江蘇農業通過加快發展新業態、新種養模式和新型經營主體,在提升農產品供給質效上取得顯著成效。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徐志明說,順應國內食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迫切需要把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綠色發展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必然方向。如發展綜合種養增效模式,每畝純效益一般可達2000元-4000元。 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提升農產品供給質效的有效路徑。徐志明說,要重點把握好家庭農場規模經營的度,培育專業化或農林牧漁結合的綜合型家庭農場。要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擴大“公司+基地”“公司+家庭農場”的經營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領軍型、旗艦型農業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讓農民共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 專家表示,農業提質增效的根本在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不僅會盤活了農業資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也能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徐志明說,農業生產風險大,江蘇正處於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強化金融支持農業力度,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輸血”扶持,對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十分重要。

讓人們直接感受到一體化好處

“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一直在下降,不用再簡單追求國際市場的擴大和出口貿易規模。”東南大學教授徐康寧說,眼下要加強對全球生產要素尤其是高端要素流動的吸引力和掌控力,形成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成為世界經濟的新門戶區,如發展長三角。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求把重視投資推動轉向注重消費拉動,培育和利用國內市場問題成為現代經濟工作的主題。”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教授表示,實施新的全球化戰略,基本前提是國內形成了強大的內需或超級市場規模。 建設統一市場、要素市場化配置從哪裡開始做起比較好?專家認為,首推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過去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特徵表明,上海與長三角三省之間形成了交易成本+製造成本降低的協同效應。 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就是消除區域分割,拆除要素和資源流動的各種壁壘,實施相互開放,按照市場配置。“只有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強大國內市場。”劉志彪建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政府只需在公共領域推動一體化,重點進行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的區域合作。要多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去推進,多從具體項目出發考慮一體化的協同和聯合。 “可以先從細部做起,尋求具體的容易解決的問題開始合作,如消除人口流動障礙,充電樁標準統一,讓人們直接感受到一體化的好處。注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空間載體建設,產業集群可以模糊行政區經濟的邊界,滬杭合基於生態走廊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建設,滬寧合基於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協同的高地建設,都可立馬去做。”劉志彪舉例說,要把企業作為實現一體化的主體,放手讓其去競爭。可鼓勵區域內企業的收購兼併動,市場份額位於前10名或者前5位的企業之間進行併購,必將消除產能過剩、重複建設,實現產業一體化協調發展。 交匯點記者 梅劍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