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藥神"

2018年,一部口碑爆棚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許多人淚目,影片中的一句臺詞"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更是直戳人心,高昂的抗癌藥品價格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電影裡徐崢扮演的程勇因為販賣低價的白血病藥被病友們稱為"藥神"。

然而,現實中,有這樣一位真正的"藥神",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全球"癌症誘導分化第一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振義教授。

他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找到了特效藥,並且為了讓更多患者吃得起藥,沒有申請專利。目前,這盒藥也只要290元,還被納入了醫保!

今年,95歲高齡的王振義院士當選為"2018最美醫生",何為最美,他77年的從醫生涯就是對這個詞最好的詮釋。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在演講

求學:凡事多問為什麼

1924年,王振義出生在上海,他的童年因戰火紛飛過得並不太平。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王振義的父親特別重視對子女教育,他告訴孩子們,"落後就會捱打,要科學救國,好好唸書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年幼的王振義很頑皮,愛踢毽子、彈皮弓,但是學習成績依然不錯,他的父親說,玩和學並不矛盾,重要的是要不斷髮現問題並加以思考。

王振義7歲的時候,他的祖母因為一場傷寒去世,"為什麼這個病不能治呢?怎麼會得這個病?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小小的王振義在心裡不停地發問,他開始有了對醫學知識探求的渴望。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後排右一)和抗美援朝上海醫療隊隊友合影

1953年,王振義第二次參加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在戰地醫院碰到一種怪病,很多戰士出現咳血、頭痛等症狀,初步被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

但是愛問為什麼的王振義提出了疑問:結核性腦膜炎並非傳染病,為什麼大家會同時患病?帶著這個疑問,王振義思考並埋頭查閱資料,終於在一本文獻裡找到與此症狀類似的肺吸蟲病。起初大家都不相信,王振義把病人的血痰塗片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果然發現了蟲卵。正確的診斷加治療及時治癒了一大批患病的戰士,為此,王振義被軍隊授予了二等功。

同樣,發現輕型血友病也得益於這種"為什麼"。王振義在工作中發現有些人即使拔一顆牙也會出血不止,一般止血療法也無效。喜歡刨根問底的王振義又開始查資料做研究,想要搞明白原因。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在查閱文獻的時候,他了解到國外關於輕型血友病A的報道,即血漿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為正常的5%-25%,小手術後會出血不止,且一般實驗室檢驗無法發現。要完成這種檢測試驗,需要用到硅膠,但當時國內並無此材料。不服輸的王振義想到用石蠟代替硅膠,最終成功在國內首先確立了檢測方法,並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輕型的診斷,解決了這種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前排左三)和病理生理學教研組的同事在一起

從醫:向白血病發起進攻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是一種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白血病,若不及時治療,90%的病人將在半年內失去生命,最快的只要三天。通俗地講,這種病是因為體內白細胞突然"罷工",導致出血、高熱等症狀,抵抗力大大降低,最終死亡。

1978年,王振義開始投入M3研究,決心要"改造"這些癌細胞,讓它們變好,並大膽提出了全世界首創想法——用誘導分化的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經過八年不斷探索和研究,王振義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在體外將M3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右三)與Neber獎金獲得者Dauyset教授在法國巴黎第五大學實驗室合影

1986年,上海市兒童醫院一位5歲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兒生命垂危,多方醫治無效,在所有人將要放棄的時候,王振義頂住壓力,決定採用尚在試驗階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方案。當時這個想法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因為那時的王振義已經62歲,且功成名就,治療方案一旦失敗,很可能名譽掃地,得不償失。但王振義信心堅定,他相信科學,也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

7天后,奇蹟出現了,孩子的病情出現轉機,一個月後症狀完全緩解。這是世界公認的第一個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成功案例,王振義改寫了白血病的治療現狀,開創了腫瘤治療的新格局,也因此成為癌症誘導分化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吃得起藥,王振義並沒有對此藥申請專利,當時只賣11塊錢,30多年過去了,一盒藥在國內也只要290元,還納入了醫保,而進口的類似藥物價格高達兩萬元。

此後,王振義與學生又提出了"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讓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可被治癒的白血病,而該療法與青蒿素的發現等並列為"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等為新疆阿克蘇來的白血病孤兒鄧一欣制定第一步治療方案

育才:"一門四院士"成佳話

從醫77載,王振義為中國醫學科學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精英,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陳國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奇蹟。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中)出席學生會召開的教改座談會

在學生眼中,王老師愛才惜才,是他們學術上的楷模和精神上的榜樣。王振義說:"為師,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積累的學術財富傳給年輕人。"

陳國強院士回憶碩士研究生論文的修改過程時說,當時沒有電腦,王老師先後改了10 遍,並多次把他叫到家吃晚飯,飯後馬不停蹄接著改,正是王老的這種精神激勵著陳國強永攀科學的高峰,而今,陳國強已成為我國在血液病研究領域響噹噹的人物。

而對陳竺、陳賽娟兩位得意門生,他曾親自指導二人進行血液病理生理實驗,更力薦他倆赴法留學,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1996年,王振義沒有考慮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動搖,將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讓賢於陳竺。他說:"我覺得年輕人對血研所的發展更有好處,那麼理所當然,就讓賢、讓他去領導。"

大國脊樑 |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義帶領學生在查房

王振義最愛的一幅畫是家中客廳的水粉畫《清貧的牡丹》,他認為這幅畫表達的是清靜向上的意思,既要有不斷攀高的雄心,又要有對待榮譽時自我約束的力量,對名利看淡,對事業看重,便是清貧的牡丹。

"胸膺填壯志,榮華視流水",這是王振義院士為學、為醫、為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他始終相信的做人最本質的東西。

王振義

(1924.11—-)

內科血液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參考文獻:

【1】《95歲王振義院士獲"最美醫生"稱號,他的創新療法與放棄專利的善舉造福了全球萬千患者》,文匯報

【2】《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教授:77年從醫路,我只想解決病患的問題》,上觀新聞

【3】《愛國情 奮鬥者|95歲"最美醫生"王振義:讓癌細胞改邪歸正,讓病人吃得起藥》,新民晚報

【4】《記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振義:教癌細胞改邪歸正》,人民網

【5】《王振義院士獲2018最美醫生稱號》,科學網

【6】 《王振義:為醫仁愛 為師人梯》,中國人才

【7】 《王振義 大醫精神鑄匠心》,中國衛生人才網

【8】《王振義:胸膺填壯志,榮華視流水》,科學時報(現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