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阿琦醞釀寫這篇文章已經兩個月了,由於身遭變故,遲遲未能動筆,想來也覺得赧然。

八月末,阿琦在廣西桂林疊彩山風洞前拜謁了常熟瞿忠宣江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從那時起即想寫一篇紀念瞿式耜的文章。

瞿式耜不為大眾所知,不像明末時期的袁崇煥、史可法等人著名,很大的原因是由於他的名字實在難讀。阿琦小的時候讀《上下五千年》,那個時候不求甚解,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動跳過或者想當然的讀成自己認為正確的讀音,所以把瞿式耜讀成“宅式呂”,不想這三個字錯了兩個,正確的讀音是“渠式四”(不打拼音了,漢字很多,能夠找到同音字)。

由於影星瞿穎的原因,現在這個瞿字好多人都認識了,而耜這個字卻用的很少,耜是一種農具,常和耒在一起組成一個詞:耒耜(讀:磊四)。耒耜就是農業生產中原始的犁,最開始是木製的,後來也升級為金屬的。

和死守揚州的史可法相比,瞿式耜的年齡大了整整十歲。瞿式耜生於1590年,是江蘇常熟人。字起田,號稼軒、耘野,又號伯略,不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堅貞不屈的民族英雄。我們從他的號可以看出,他志比辛棄疾,因此所起的號也和辛棄疾一樣,乃為稼軒。

瞿式耜26歲中進士,到江西永豐當了知縣。33歲,他的老父親去世,因此回鄉丁憂,這個時候遇到了西洋教士艾儒略,後受洗入教,取名多默,成為了天主教徒。

瞿式耜的老師是錢謙益,錢的名聲太大,因此不在文中贅述了。在朝廷中,錢謙益被政敵擊敗,瞿式耜也跟著倒黴,回到常熟老家著書立說去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公元1644年,天下大亂,大明岌岌可危,豬一樣的福王在南京稱帝,瞿式耜出任應天府丞,隨即升官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不想朱明王朝破爛至此,和南宋簡直沒法比,沒等瞿式耜走到廣西呢,福王完蛋了,南京城破。剩下的朱家人不是聯合起來同仇敵愾,而是忙於內部鬥爭,魯王、唐王、靖江王都跳出來要做皇帝(這件事其實根源就在崇禎皇帝身上,不把正統的繼承人放出來,那麼有任何一點可能做皇帝的人都會跳出來,天下號令難以統一,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勇於私鬥而怯於與清廷交戰,大明不亡都沒天理了!)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瞿式耜墓

這個時候,瞿式耜是非常清醒的,他雖然身在廣西,卻沒有擁戴桂林的靖江王,更沒有擁戴遠在天邊的唐王、魯王(這段歷史在鹿鼎記裡記載的很詳細,天地會和沐王府因此爭鬥不休),而是擁戴了永曆皇帝朱由榔。現在看來,瞿式耜的決定是正確的,相比那幾個王而言,朱由榔這個君王算是不錯的,屬於矬子裡拔大個,差強人意。

公元1646年十月十四日,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監國。任命丁魁楚為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同時任命了各部院官員。瞿式耜由此成為永曆政權的核心人物。倒黴的靖江王朱亨嘉被丁、瞿兩人擒獲,死於獄中。

然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歷史了,清軍由北而南,由東而西的不斷追擊南明殘餘勢力。朱由榔這個皇帝一路奔波,從廣東跑到廣西,再從廣西跑到雲南,最後乾脆跑出了國。不過在廣西桂林,朱由榔還是在靖江王府住了幾天,等到清軍快到桂林的時候,朱由榔又跑到了全州、柳州,後來又返回桂林住了幾天。

朱由榔第一次到桂林的時候,瞿式耜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了。可能是由於自身是天主教徒的原因,兵部尚書瞿式耜在南明最困難的時候居然從澳門借來了三百葡萄牙大兵,還有當時非常先進的葡萄牙大炮!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勝在火器先進啊,靠著這些鮮衣怒馬的僱傭軍,南明居然大破清軍,收復了很多失地,桂林也因此轉危為安,瞿式耜也由此被加封為臨桂伯。

無奈好景不長,光靠外援還是不行,加上南明朝廷內部混亂,大臣之間不斷傾軋,士兵連年征戰,得不到休整,瞿式耜在死守桂林三年之後還是迎來了失敗。

公元1650年,在崇禎皇帝死去六年之後,永曆政權也岌岌可危。南明和清軍的戰鬥不斷失利,敗軍打仗沒能耐,沿途搶掠卻是一把好手,駐守桂林的將領沒等打仗就先跑光了。瞿式耜氣憤到極點,捶胸頓足地說:”國家把高官厚祿給這些人,現在這般行徑,可恥!可恥!”形勢越來越壞,男女僕從也走散了。侍從們勸瞿式耜也趕緊逃命:”大人是國家棟梁,一身關係國家安危,突圍出去,還可號召四方愛國志士,再幹大事。”看到瞿式耜沒有走的意思,侍從們又想用兒女私情打動老英雄,大家說:”二公子瞿玄銷經歷千難萬苦,從常熟趕來看大人,您只需暫避一下,父子就能見面了。”瞿式耜此刻老淚縱橫,揮揮手說:”我是留守,我沒有守好這個地方,對不起國家,還顧什麼子女!”

此刻,六十歲的老人瞿式耜整整衣冠,孤零零地端坐在衙門裡。 陪伴他的,只有總督張同敞。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從疊彩山正門拾級而上,即可到達此地

張同敞對瞿式耜說:”形勢這麼危急,你怎麼辦?”

瞿式耜說,”我是留守,有責任守好這地方,‘城存與,城亡與亡’。今天,為國家而死,死得光明磊落。你不是留守,為什麼不走?”

張同敞聽了說:”要死,就一起死,老師,你難道不允許我和你一起殉難嗎?” 於是就在旁邊椅子上坐下來,和瞿式耜一起飲酒。東方漸漸發白,清兵衝進衙門,要捆綁他們。瞿式耜說:”我們不怕死,坐等一夜了,用不著捆綁。”和張同敞昂首闊步走出衙門。

攻陷桂林的是老漢奸、清定南王孔有德,原本是明朝登州守將。他一心想收降瞿式耜,曾寫信勸降,瞿式耜當即”焚書斬使”,作了明確答覆。這次聽到瞿式耜被俘,孔有德很高興,看到瞿式耜進來,讚歎著說:”你是瞿閣部嗎?好閣部!”瞿式耜笑笑說:”你是王子嗎?好王子!”孔有德還是勸降,都被瞿式耜嚴詞拒絕。孔有德不認識張同敞,要他跪下。張同敞不但不跪,反而揭孔有德的老底,破口大罵。孔有德惱羞成怒,讓士兵們打張同敞耳光。手下的衛士,有的撳張同敞的頸椎骨,要他低頭,有的用刀背敲張同敞的膝骨,要他下跪。在這些暴徒的攻擊下,張同敞臂骨被打折,一隻眼睛被打瞎。瞿式耜看到這種暴行,遏制不住心中的憤怒,挺身遮住張同敞大聲說:”這是總督張同敞,是張居正的曾孫!他和我一樣抱定為國犧牲的決心,要死,我們一起死,不得無禮!”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疊彩山風洞,夏日炎炎,而洞中自然涼風習習,實乃桂林佳境

孔有德知道一時無法勸說,命令把兩人囚禁在風洞山(也就是今天的疊彩山)的臨時監獄裡。 關在不同的房間,但允許二人互通消息,以圖徐徐勸降。 同時,他還派人送去精美食物,但都被兩個人掀翻在地,斥為”豬狗食物”。

瞿式耜在囚室裡,孔有德仍然不止一次地派人勸降,都被拒絕。後來,孔有德降低了希望,提出只要二人剃髮為僧即可免於一死,也被嚴詞拒絕。瞿式耜被囚中他寫了不少詩,反映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及忠貞不渝,為國獻身的精神,後來彙編為《浩氣吟》(類似文天祥的《正氣歌》),其中一句寫道:”莫笑老夫輕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類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同敞也回應寫道:”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後詩。”

瞿式耜死意已決。1650年閏十一月十六日早晨,忽然有清兵開門,聲稱:”請瞿閣部、張大人議事。”二人自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於是瞿式耜神色不驚的對來人講到:”稍等片刻,待我寫完《絕命詞》。”於是,瞿式耜提筆寫道:”從容待死與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張。三百年來恩澤久,頭絲猶帶滿天香!” 然後,二人整肅衣冠,向南行五拜三叩頭之禮(辭帝之禮),置於几案詩稿之上,攜手同步,出得門來。

瞿式耜笑著對張同敞說道:”我二人多活了四十天,今日,真是死得其所!”張同敞大聲言道:”今天出去,死得痛快!我死後當為厲鬼,為國殺虜擊賊!”說著,他從懷中掏出珍藏的網巾戴於頭上,”服此於地下見先帝!”

瞿式耜二人行至桂林城北疊彩山,他眺望遠處,目之所及,桂林山水依舊滿目風光,於是對劊子手說:”我生平最愛山水佳景,此地頗佳,可以去矣!”

張同敞心情卻是激盪萬千,他生平曾說過:”我聽說忠臣孝子的德行會感動上天。”1650年閏十一月十七日,兩人在仙鶴巖(風洞山南),慷慨就義。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瞿、張二公成仁處

瞿式耜被清朝斬首後,忽然雪霰大作,雷電交擊,桂林的天氣,已是二十年不見雪了,孔有德萬分驚駭,滿城百姓也無不落淚。

後來,家屬去為他收屍,把瞿式耜的頭裝在了一個木匣子裡,瞿式耜的眼睛依然睜得大大的,家裡的人對他的頭說:”你的兒子現在平安無恙,你可以閉眼去了。”瞿式耜仍然不肯閉眼,有人又對他說:”你的家人和你那些抗擊清兵的戰友也平安無恙。”這時,瞿式耜的眼才閉上了。人們都說:”瞿式耜先生的豪情未泯,他死後還惦記抗擊清兵的大事。”

還有一件奇聞怪事,和瞿式耜同時期的抗清英雄楊廷樞被清兵俘獲後,被斬首時仰天長嘯,連呼:”大明”,頭已落地,他口中又喊出一個”大”字,聲音傳得很遠。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當地的說明文字

瞿式耜殉國後,永曆朝給諡”文忠”。1652年七月,聯明抗清的原農民軍將領李定國收復桂林,要為瞿式耜立祠紀念,並召見其孫瞿昌文,支持瞿昌文為祖父歸葬故鄉虞山拂水巖牛窩潭。1679年,遷葬於虞山拂水巖牛窩潭。1776年,乾隆帝下令編纂《貳臣傳》,將凡是投靠清朝的原明朝官員均列入其中,就連開國重臣范文程也一併入選,而對為明室盡忠者則大肆褒揚,瞿式耜原先在永曆朝被追諡為”文忠”,這時又被追諡為”忠宣”。

而孔有德這個漢奸最終也沒有落下好下場。在攻下桂林後,孔有德住進了靖江王府,穩穩當當的當起了大清朝的定南王。怎奈好景不長,瞿式耜死後僅僅一年半,南明大將(原張獻忠部下)李定國用象陣大破清軍,一舉攻克桂林,孔有德在王府點火,自刎而死,可惜傳承了幾百年的靖江王府毀於大火,如今只剩下幾級石階和一點石刻。

孔有德全家被殺或自殺,只跑了一個女兒叫孔四貞,後來被孝莊皇太后收為養女,成為有清一代唯一的漢族格格(據說也是瓊瑤小說《還珠格格》的原型)。這是後話,與此文關係不大,不再展開了。

瞿式耜,因為名字難讀而被大家忽視的明末忠臣

瞿式耜的帽子

歷史書上的瞿式耜,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的帽子,學名叫做:貂蟬籠巾。其實明朝文官不止是戴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那種兩翅短短的烏紗帽,而是也戴貂蟬籠巾。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型,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蟬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作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如今,在瞿式耜墓前的石仿上,刻有後人題寫的兩句詩:三更白月黃埃地,一寸丹心紫極天,可謂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