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多讀“難讀”之書

多讀“難讀”之書

這年頭,讀完一本書可難了,尤其是比較嚴肅的書,或者說“難讀”的書。就像我書架上那兩大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大概12年前買的。旁邊還有兩大本餘嘉錫的《四庫提要辨證》,也是同時期買的,當時應該是認為交叉著看,收穫會更大。

殊不知,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冷;有一種書,叫我覺得會看的書。

這4大本書在書架上歷經了12個寒暑,卻從未得到我的青睞,妥妥地成了家裡的裝飾。客人來了都嘖嘖稱讚。但這背後的潛臺詞八成是:他能看完嗎?就是買來裝門面的吧?

確實沒看完。要說這兩套書太小眾,那麼我還有幾大本《追憶似水年華》,還有全套《史記》《資治通鑑》,還有可以當枕頭的《經濟學》,都買了好多年,也從未看完,有的只看過幾頁而已。

為啥呢?太難讀了。要看這樣的書,得凝神聚氣,得不停思考,太累。而手邊就有手機,上上網,聊聊天,看看視頻,聽聽音樂,不比啃這些大部頭輕鬆?

哪怕不幹別的,只是閱讀,也有更輕鬆的替代品。比如,看楊寬的《戰國史》,哪有看《羋月傳》過癮?讀孟森的《明史講義》,哪有讀《明朝那些事兒》好玩?

久而久之,我們逐漸被輕鬆閱讀所征服,離“攻讀”“苦讀”漸行漸遠。我們越來越愛選擇這樣的閱讀方式:“一張圖讀懂……”“乾貨都在這兒……”“三句話說清……”我們越來越不想去了解事實,去接近真相,去探求真理,而是寄希望於別人嚼過一遍饅頭再餵給我們。

讀書,應該對自己狠一點兒,多讀些難讀的書。這對於提高自身有切實的幫助,就好像學武術,壓腿很疼,想逃避疼痛?那就學不好武術;就好像吃飯,薯條漢堡是可口,但沒營養。

當然,難讀的書不一定就是好書,而好書也不一定是難讀的書。不過,大部分有深度的書,需要下一番功夫。就好比女神,是不會投懷送抱的,需要你去苦苦追求,只有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經受百般挫折,才有望抱得美人歸。

有人可能會說,很多大家寫的小書,也很輕鬆啊,那些科普讀物,就很好懂啊。不錯,這就好像是吃壓縮餅乾,能快速便捷地直達問題的核心,解決最迫切的問題,但是捨棄了縝密的論證、博引的事例、特色的修辭,活脫脫把牛肉風乾再吃,味道、營養總會流失不少。

為什麼不直接閱讀原典、經典呢?覺得高山仰止、難以接近?這是一種小馬過河式的擔心,不自己試試,怎麼知道不能蹚過那條河?還是試試吧,萬一能看完呢?

自己翻越的高山,自己渡過的激流,自己看到的風景,都將成為自己身心有機的組成部分,成為一輩子跟隨的體驗和財富,別人拿不走,自己甩不掉,多好啊。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50萬高清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