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唱亦婉轉,舞亦翩然(賞析越劇《西廂記·琴心》選段)

《西廂記》是越劇的傳統劇目,於上世界50年代改編而成,不斷復排,是上海越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除此之外,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也曾經創排過新編越劇《西廂記》,不過,此文僅對於上越傳統本《西廂記·琴心》中崔鶯鶯的一小段表演談談個人理解。本文關注唱段從“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到“盡在不言中”,主要採用方亞芬老師的表演版本。這段唱腔是越劇《西廂記》的經典唱段,也是袁(雪芬)派的代表唱段,基本上算是家喻戶曉。

唱亦婉轉,舞亦翩然(賞析越劇《西廂記·琴心》選段)

表演的故事背景是崔鶯鶯夜聽張生彈琴。張生書信一封退得賊兵,正望與鶯鶯小姐締結良緣,誰知老夫人賴婚,好事成空。虧得紅娘從中調和,讓他在牆外彈琴,以試鶯鶯之心。而鶯鶯也不滿母親賴婚,心中怨悶,月下聽琴,與張生暗通情愫。

此段表演載歌載舞,突破以往袁派在人們心中樸實的形象,展現出袁派在古典劇目中的熠熠生輝。以往對於袁派,人們通常都會聯想到祥林嫂,但是從這段唱來看,袁雪芬老師的身段動作也是極為優美,具有翩躚之態。整段唱詞忠於王實甫《西廂記》的原著,雅俗兼備,句尾押韻工整,節奏鏗鏘,韻律感極強,尾腔有餘音繞樑之感。

接下來將整段分為三個部分,一一來看。

首先是前四句:

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

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

莫不是,風吹鐵馬簷前動;

莫不是,那梵皇宮殿夜鳴鐘。

這四句不是簡單的陳述句,而是四個問句。崔鶯鶯此時已經聽出是張生在牆外彈琴,但是有紅娘在旁,她裝作沒有聽出,故弄玄虛的猜測。方亞芬老師在演繹的時候除了特別注重句尾的歸韻以外,並沒有唱得特別實在,突出了詢問猜測的特點,同時增添了與紅娘之間的眼神交流,將兩人之間的互動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這裡的鶯鶯並非不知道這聲音是牆外琴音,亞芬老師在這裡正好將鶯鶯這種明知故問的女子的嬌嗔之態表現了出來,但是對於我來說這種感覺並不是從身段中接收到的,更多地是來源於唱腔和眼神。而在袁老這段的黑白資料中,這種眼神的互動則更為明顯,那時候這段唱並沒有特別程式化的身段,但是袁老利用自己的眼神、唱腔和簡單的身段同樣將故事情節生動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接著,在鶯鶯進行四次猜測,而紅娘也回答了不是之後,小紅娘進一步引導小姐,讓小姐再仔細地聽聽看。這時鶯鶯做出聆聽的動作,展示出一種聽的過程,而這個身段將本來不容易表現的聽的動作優雅地外化出來。接著則是第二部分的兩句唱:

我這裡潛身聽聲在牆東,

卻原來西廂的人兒理絲桐。

我覺得這裡鶯鶯猜出琴聲顯得十分自然。試想如果鶯鶯一開始就表露出受琴音感動之態,則未免顯得不矜持,不符合鶯鶯作為相國之女的身份,但是如果在一番猜測之後,還未能識別琴音,那鶯鶯不是顯得太過於造作,就是有些呆。故而鶯鶯裝作此時猜出琴音,時機恰到好處。這部分結束後,紅娘見好事已成就暫時離場,留鶯鶯一人聽張生弄弦。後面的唱也就是鶯鶯聽琴後自身情感的抒發。

他不做鐵騎刀槍把壯聲湧,

他不效猴山鶴淚空,

他不逞高懷把風月弄,

他卻是兒女低語在小窗中。

他思已窮恨未窮,

都只為嬌鸞雛鳳失雌雄,

他曲未終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老飛燕各西東。

感懷一曲斷腸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

盡在不言中。

這裡的前四句,雖然從原著中來,但含義卻不相同。王西廂中原詞是:“【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意在描寫張生琴聲的壯、幽、高、低。但是在此唱段中則是用四個“不”表達出鶯鶯已解張琴之意,他彈琴不是為了功名壯志,僅僅是這小兒女的情愫,兩種版本,詞意不同,各有千秋。而配合著唱又是載歌載舞的表演,方亞芬老師通過水袖的運用表現鶯鶯內心的波瀾和感動,我覺得這個水袖可能也有模擬琴波的含義。另外,配合“他不逞高懷把風月弄”的身段,是袁老從朝鮮舞中借鑑而來的。這個動作的加入既體現出新意,但也十分和諧,很有戲曲的韻味,雖然是他國他藝,但是渾然天成。最後配合著“他卻是兒女低語在小窗中”的身段,鶯鶯一手指向牆外張生之所,而她的眼神和情感也順著這個動作凝固在張生的身上。這時亞芬老師的眼神非常專注,沒有過多的動作,更體現出鶯鶯的情之所在。我覺得這個動作和最後一句唱時沒有舞動的身段,僅僅只是靜靜地站著,回味琴聲,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段表演本來就是載歌載舞的,但是在一段舞動的小高潮後,有一段靜的時候,反而更能夠將鶯鶯的心態表現出來,體現出鶯鶯雖然內心有波瀾,但是她還是心繫張生的。這樣亦動亦靜,動靜結合的表演除了了帶給觀眾技術身段上美的體驗,同時也讓觀眾更能領悟鶯鶯的心。這段唱中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袁老起初表演的時候將唱詞中的“緱(gou)山”唱成了“猴(hou)山”,後來經人指出,又查閱字典,袁老改正了這個個錯誤,並且在教學生的時候也反覆強調這個問題,這也體現了老藝術家對於藝術的嚴謹之態,現在去看袁老以前的錄像,其中還保留著這個錯字,倒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總之,這段表演體現出了身段和唱腔兩方面的美,同時我覺得亞芬老師演繹的崔鶯鶯雖然很柔,但是不是軟的,具有外鬆內緊,剛柔相濟之美,有太極的韻味。這樣的崔鶯鶯雖然有小女兒的嬌嗔,但也給人一種端方大氣的感覺,更符合鶯鶯的身份。除了亞芬老師的表演之外,同樣的唱段我也看過她的學生陳慧迪的表演,但是陳慧迪卻顯得十分硬,表演中缺乏圓融,動作有種直愣愣的感覺,小腔的演繹也不是十分到位,唱腔的韻味不足,沒有亞芬老師那種娓娓訴說,傾吐心聲之感。同時,亞芬老師身段的動作是連貫的,是一氣呵成的,一切都是情至舞至,似乎並不是簡單地把身段做出來,讓人覺得情到了,動作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其實這樣的表演最忌諱將注意力全部放到身段上,從而忽略了人物的表演,袁老最初的《琴心》,身段並沒有像如今這樣複雜,具有程式化,但是她還是使得鶯鶯的形象活靈活現,而今亞芬老師也學到老師的表演的一些要領,但是相比於袁老卻也有受動作束縛的一面。

唱亦婉轉,舞亦翩然(賞析越劇《西廂記·琴心》選段)

傳統越劇《西廂記》的服飾也十分好看,是袁老受古代仕女圖啟發之作,是越劇傳統服飾的典型樣式,這裡僅僅指上越版本崔鶯鶯的裝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鶯鶯身上的環佩,玉的點綴使鶯鶯顯得溫潤,也體現出貴族的身份。在舞動的過程中,絲帶也隨之擺動,更增添了美感。亞芬老師曾在一個訪談中透露,如今鶯鶯身上的這些玉飾還是袁老曾經用過,留下的,具有傳承意義。雖然鶯鶯的裝扮在時人看來稱不上時尚,但是在我眼中,這樣的鶯鶯就像是從古人的畫卷中走出來似的,一切都是那麼得得體。現在很多劇團會在戲服上用上荷葉邊、紗質材料等,將現代古裝劇中的衣服形制借鑑到戲曲中,但是我覺得穿上這樣衣服的人物似乎有些輕佻,不那麼莊重,缺少了一種古典美,而且這樣的衣服也給人一種廉價之感。

綜上是個人對於《西廂記·琴心》中的一小段表演的簡單看法,同時我認為上世界50年代越劇《西廂記》的創作對於現在的戲曲創新也不失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