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老來瘦”當心“衰弱綜合徵”

年屆古稀的白先生離開公務員崗位已整整十年。他每年按時體檢,各項指標也都不錯,沒有“三高”,也不見這個年齡段最易見到的頸動脈斑塊,肝膽胰B超以及肺部CT等常規影像學檢查亦無問題,應該算健康了吧。可白先生卻不以為然,開始體重莫名其妙地少了10多斤還很坦然,不是說“有錢難買老來瘦”嗎?可接下來就覺得不對勁了,渾身沒勁,一點家務活都不想幹,睡眠也不好,且呈一年不如一年的下滑趨勢。隨即住進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結果啥毛病也沒有查出來。最終,醫生經過會診告訴白先生:他的這些問題與一種稱為“衰弱綜合徵”的表現較為符合。

“老來瘦”當心“衰弱綜合徵”

“衰弱綜合徵”是近20多年來醫學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指老年人身體多系統生理儲備減少和失調,使機體脆弱性增加,維持自穩能力降低的一種臨床狀態或綜合徵。主要表現有5項,一是消瘦,在沒有減肥的情況下,一年內體重減輕超過4.5公斤;二是疲勞感明顯,即便是做掃地這樣簡單的家務也感到吃力,上一層樓都困難;三是手的握力下降(握力差的老人發生衰弱的風險比握力正常的同齡者高6倍);四是步速下降,每秒鐘不超過0.8米(步速慢是反映該病預後不良的預測指標);五是低體能狀態,體力活動明顯減少,成天窩在家中。如果老年人查不出“病”,卻符合這5項標準中的3項,即可以判定為“衰弱綜合徵”;如果出現1到2項,則屬於“衰弱綜合徵”前期。

“老來瘦”當心“衰弱綜合徵”

醫學研究認為,“衰弱綜合徵”主要禍起身體的儲備能力下降。這種下降是全方位的,包括神經肌肉、代謝及免疫系統等各方面的生理儲備能力都呈現衰退態勢,當降至正常值30%以下就屬於“衰弱”了。於是人體保持內部環境穩定的能力下降,對應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同時多個生理系統失調,炎症因子(如白細胞介素、C - 反應蛋白及凝血因子)、激素(如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脫氫表雄酮)等分泌異常,以及神經、營養等參與肌肉調節因素的變化,導致肌肉減少(醫學謂之“少肌症”)。另外,諸多不利於健康的因素長時間積累,超過了維護健康的有利因素後也會引起類似結果,提示多種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老年痴呆等,在“衰弱綜合徵”的形成與惡化過程中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放眼世界,遭受“衰弱”之害的老年人絕不少見。以芬蘭為例,年滿65歲的人群中,“衰弱綜合徵”患者已超過40%,80歲以上老人有四成患有此病。高齡、女性、慢性病患者、獨居、低收入以及低教育老年人中尤為高發。

“老來瘦”當心“衰弱綜合徵”

“衰弱綜合徵”的最大危害是顯著增加了老人發生不良健康事件的風險,輕者如活動困難、便秘、尿瀦留;重者如骨折、罹患細菌感染(如肺炎)、病程延長、康復緩慢,死亡風險增加(民間俗稱“老死”)。你可能聽到過這樣的傳聞:某老人身體一直不錯,就是一次突然跌倒,到醫院檢查發現骨折,然後住院手術,之後出現肺部感染或下肢靜脈血栓而離世;部分僥倖脫險者體能全失,長期臥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生活品質難以談起。這就是常發生於衰弱老人身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旦某個臟器出現問題,就會牽連出一系列連鎖反應,直至多臟器功能衰竭而丟命。統計顯示,衰弱所致老年人的死亡率僅次於地震、火災、車禍與急性病死亡,較無衰弱的老年人平均死亡風險增加15%~50%。

現代養生觀不僅著眼於活得長,而且要健康。“老年衰弱綜合症”實為健康長壽路上的最大“攔路虎”,積極防治勢在必行。建議可疑者最好到醫院營養科做一個全面的體質分析與飲食評估,由專業醫生來調整日常飲食結構,做到三餐均衡,能量供給適宜。康復鍛鍊則應根據自身的活動能力,適當多做太極拳(可提高柔韌性和移動平衡能力)與抗阻運動,包括坐位抬腿、原地靠牆蹲、舉啞鈴、拉彈力帶等,一週不少於3天,每天約20~30分鐘,可有效增加肌肉量,增強肌力,提高步速。步速提高0.1米/秒,衰弱的風險即可下降,且死亡率降低,生理功能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