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点击上方“海门发布”关注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海门这块红土地上涌现了一批革命英雄,他们出生在“五四风雷”中,为革命战争出生入死,乃至献出生命。今天,让我们以无限的深情怀念他们,纪念他们。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抗击日伪的王浩 (1919—1942)

王浩,又名王忠浩,如东县掘港镇人,1919年生。父亲开办浴室谋生。1927年,王浩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31年,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到掘港镇蔡正大粮行当学徒。他白天扛笆斗、扫地、洗尿布、做杂务,晚上潜心读书,看进步书籍,学习文化知识。因劳累过度,患了肺结核病,未及满师就被老板辞退回家。

1940年10月,新四军进驻掘港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王浩参加了革命,先在农抗会工作,后又调往丰利乡开展抗日活动,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秋,王浩来到南通县北兴桥的四分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1月,被分配到通东行署余东区开辟工作,先后任区委组织科长和区农抗会主任。余东地区的日伪军串通一气,打击进步力量,气焰十分嚣张,当地群众也受尽欺凌。王浩一方面更多地深入群众,培养积极分子,通过开小型诉苦会的办法,教育鼓舞群众起来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为新四军搜集情报。随后受组织派遣,到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王灶乡搞开辟工作。开始,群众不了解王浩的身份,不敢接近他。王浩就以访亲为名,常住在王灶乡董清舒和附近群众家里。白天,他和苦大仇深的群众一块下地,一边劳动一边谈心;晚上,又同一些思想比较开朗的农民聚在一起,寻找穷人受苦受难的根子,讲述穷人翻身解放的道理。他因势利导,先后发展了顾德坤、顾德恒等14名共产党员,组织了一支由顾云和、陈飞凤等12人参加的游击队,打击日伪军。

1942年9月3日下午,王浩和部分队员来到董清舒家,由于叛徒告密,驻余东镇的伪军装成便衣探子,偷偷向董家宅包抄而来。王浩沉着果断地指挥,组织大家立即疏散。其他同志都已脱离险境,唯王浩仍在屋内。此时敌人已冲了进来,王浩迅即跳出后墙,转而向西奔跑,扑过小河。上岸后,突然绊倒在一块山芋地里,敌人乘机追赶围攻过来,王浩不幸被捕。敌人把他向余东方向押去。一路上,敌人不断用枪托狠击他的后背,王浩忍着极大的伤痛,双目怒视着敌人。行至王灶乡老岸脚下,残暴的敌人对王浩下了毒手。年仅23岁的王浩,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浩牺牲的噩耗传开以后,当地群众无不悲痛哀伤。上级党组织派人将其遗体安葬在王灶乡新岸滩上。1945年冬,当地群众又将王浩的遗骸移葬到烈士的故乡掘港镇,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当地人民为了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将原来王浩牺牲地的王灶乡改名为王浩乡,并在该乡桥闸村建立王浩烈士墓。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智勇双全陆一鸣(1919—1947)

陆一鸣,又名陆秀山,海门县海一区泗芳乡横沙镇(现海门街道秀山村)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上学,小学毕业后进入杨氏私塾,专修国文,后因母亲病故、父亲失业而辍学。

1938年,日寇侵占海门县城及各主要集镇,横行霸道,蹂躏百姓。陆一鸣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9年,他在坝头镇附近组织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1940年9月,茅珵率领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进驻海门三星镇、桃源镇一带。陆一鸣毅然投奔茅珵部队。1940年底,陆一鸣转入汤景延领导的通海自卫团。不久,被分配到新组建的三余区队担任班、排长。1942年,组织上指派陆一鸣去东台县抗大分校学习。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为了适应抗日反“清乡”斗争需要,中共通海工委决定开辟通海东区(长兴镇竖河以西,包括原海一区、海二区,后改称汇通区),委派张绍仪任东区区委书记,陈润东任副区长,陆一鸣任区队副。1944年春,陆一鸣任汇通区区长兼区大队长等职。

1943年至1944年间,正值抗日反“清乡”斗争最紧张阶段,陆一鸣带领区队多次打击日伪军。一次,在太阳桥河东钱家埭,打死日军和翻译各1名。1944年4月的一天上午,陆一鸣与陈润东、袁南山等正在坝头镇东严家宅开会,敌人的便衣特工队突然出现,作扇形包围过来,开会的同志只有陆、陈有短枪,情况危急。陆一鸣沉着镇定地指挥大家准备突围,陈润东抱起一个大木臼,从屋后转到东北宅角,先朝天放了一枪,随即将木臼扑通一声投入宅沟里。枪声和水声惊动了宅外的便衣特务,他们高呼:“共军扑沟逃跑了,快追呀!”陆一鸣趁机带领战友们朝西南方向安全突围。

1944年12月,陆一鸣率领区队配合通海自卫总队,在坝头镇南管家木行头,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一举击毙日宪兵队长藤原以下日军11人及伪区长黄春生,俘虏伪军政人员1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20余支。

敌人对陆一鸣恨之入骨,时刻图谋缉捕杀害他,但他机智灵活,敌人无可奈何,于是就对其亲属报复。一天深夜,日伪军如狼似虎地闯入陆一鸣老家,将其父陆彦祥和堂兄陆秀文全家逮捕,关押在茅镇敌据点内。敌人对陆彦祥软硬兼施,用尽酷刑,逼他交出陆一鸣。陆彦祥坚强不屈,使敌人一无所获,结果惨遭杀害于顾大成镇附近。其堂兄陆秀文,经有关方面营救并变卖4000步土地,才将他一家赎出。

陆一鸣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常常饱一顿、饿一顿,生活艰苦,因此身体瘦弱。有一段时间胃病严重发作,领导动员他到北兴桥附近的根据地去休养,他婉言谢绝。

陆一鸣不仅处处以身作则,而且对部下严格要求。一次,他从通海工委开会回来,听说汇通区队一个班长带领10多名战士,到一个“两面派”乡长那边喝得酩酊大醉。陆一鸣立即召开会议,对参加吃喝的班长和战士进行严肃批评,并再三告诫,类似错误不准重犯。区队的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在人民群众中提高了威信。

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陆一鸣调任南通警卫团参谋和情报站站长。后经党组织同意与张绍仪一起重回通海地区工作。1945年9月至1946年9月,担任中共海西区委委员。1946年9月,继任海西区区长兼区大队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陆一鸣与海西区委领导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惩奸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

海西区的惩奸运动重点放在接近敌占区的思源乡。1946年三四月间,先后逮捕该乡10名汉奸,发动数千群众到一个伪乡长宅上去算账。同时,选出人民法官11人,纠察队19人,组成由160人参加的审判委员会,审判罪行重大的汉奸5人,对他们分别采取罚粮及没收土地等处罚。

1946年秋,陆一鸣响应党组织提出的“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号召,带领区乡干部深入农村,一面扩展人民武装,对付反动派的进攻;一面发动贫雇农向地主算账,进行土地改革。那时,陆一鸣经常在磨框镇西北的老区做群众工作。土改工作基本完成后,陆一鸣与海西区委干部又动员农村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9月,海西区200余名青年光荣参军,开赴阜宁县,编入华中野战军。

1946年10月,陆一鸣与海西区领导干部率领海西区队,分三路连续19天开展破击袭扰活动,沉重地打击了来犯的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10月4日,海西区队一部在常乐镇附近公路上,打击出动拉夫修路的通东还乡团70余人,经5分钟战斗,当场击毙还乡团4人,敌扑河逃窜时淹死4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4支。10月8日,海西区队发动民兵和群众700余人,对茅三公路进行破击。12月,海西区队深入敌占区,多次袭击敌人,击退下乡抢劫的还乡团3次,粉碎敌军包围1次,击毙、伤、俘敌人9人,缴获步枪4支、子弹200余发。陆一鸣带领海西区队在每次战斗中,总是沉着指挥,冲锋在前,奋勇杀敌。

1947年2月9日晚,陆一鸣和民治乡副乡长、共产党员樊发俊,冒着雨雪去汇通镇西北(现三星镇益民村)工作,当夜住宿在贫农方信文家的一间小草屋内。当他俩住进方家时,被敌保长袁德昌之子发觉,连夜赶到三星镇敌据点告密。第二天清晨,敌保长袁德昌带领40多名还乡团,将方家宅团团围住。陆一鸣和樊发俊听见屋外有杂乱的脚步声,知道情况严重,突围已不可能。这时敌人在屋外大声呼叫,要陆一鸣出来投降,同时向草屋连连开枪射击。陆一鸣举起驳壳枪从窗口还击,不料子弹几次瞎火。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对樊发俊说:“我们死之前也要拼掉一两个敌人才够本。”这时他手持菜刀隐藏在门内,等待两个还乡团员推门进屋时,突然从门旁跳出,双手举刀向敌人当头砍去。就在这时,还乡团的快慢机枪射出了罪恶的子弹,陆一鸣当即牺牲。赤手空拳的樊发俊也当场被捕,被押解到三星镇敌据点,受尽酷刑,一星期后也惨遭杀害。

解放后,陆一鸣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出生地被命名为秀山乡。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锄奸能手季瑞祥(1919—1947)

季瑞祥,海西区边靖乡磨框镇(现三星镇瑞祥村)人,1919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季老五,祖籍南通县余西镇,以木匠为业。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1927年2月,季瑞祥进入徐氏初级小学读书,4年后毕业,跟着父兄学木匠手艺。

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海门境内大小集镇设置据点,构筑碉堡,烧杀抢掠。一次季瑞祥去二甲镇出售自制新家具时,遭到日伪军殴打,敲诈勒索。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报仇雪恨。

1944年春,在汇通区区委委员朱晓农的教育、启发和动员下,季瑞祥参加民兵组织,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随民兵队长顾锡九等,坚持原地斗争。

是年夏,季瑞祥参与领导数百名游击队员和群众,向添旺镇日伪军据点展开大规模的骚扰斗争。他们包围添旺镇据点,有的燃放鞭炮,有的吹哨子,有的点火把,还有的甩手榴弹,喊声震耳欲聋,弄得敌人整夜不得安宁。过了1个多月,又用同样办法,对连元镇据点里的敌人进行了骚扰。

同年秋,季瑞祥与其他乡干部一起,破坏三厂至茅镇之间的电话线,使两地敌人之间的通讯联络一度陷于瘫痪。

1945年3月,季瑞祥被添旺镇的日伪军抓去。他坚贞不屈,毫不动摇,未吐露半点真情。由于我方设法营救,季瑞祥安然脱险。

此后,季瑞祥奉命调至东台三仓苏中专门学校学习3个月。学业结业后,仍回原地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季瑞祥奉命调到汇通区天明乡任指导员。他依靠当地干部和群众,接收伪军头目陈阿四的敌产,开展惩奸反霸斗争,壮大党组织和民兵、农抗会的队伍,使地处长江边上的天明乡,成为一块较为巩固的根据地。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季瑞祥调回海西区任敌靖乡乡长,坚持原地斗争。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军队勾结地主还乡团,对这一地区进行疯狂“清剿”,敌人据点林立,敌乡政府、自卫队,常有人员白天黑夜窜来骚扰破坏,追捕干部民兵。当时季瑞祥由乡调到海西区任区委委员,分管公安工作。他凭一腔热血,以及对当地地形熟悉等有利条件,与区委书记张平山、区长姜杰等,机智勇敢地迂回游击,一次次给敌人沉重打击。他英勇果断,锄奸除害,“三天除三害”,一时在海西地区传为佳话。

1947年3月,他们去国民党敌占区做敌保长的策反工作,正遇上敌人下乡收捐。他挺身而出,妥善化解了这次险情。1947年6月,在与敌人的一次遭遇战中,他一边巧妙地回答敌人的发问,一边果断地对准敌人连发数枪,使敌人无还手之机,而自己则夺路撤离。

1947年9月23日,季瑞祥带领游击队在连元镇战斗中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8岁。为纪念烈士,1948年初,季瑞祥出生地敌靖乡改名为瑞祥乡。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交通站长陆纯贤

(1919—1947)

陆纯贤,1919年5月生,海门县海中区同仁乡(现包场镇周成村)人。家境贫困,父亲依靠做短工维持生计。他在小学里仅读了3年书就辍学。十几岁时,父母给他领了一个童养媳,名李振兰。他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其妻李振兰也入了党。

陆纯贤起初在村农抗会工作,参加“二五”减租运动。1943年,反“清乡”斗争紧张阶段,日伪在江家镇、池棚镇、巴掌镇均设立据点,四处骚扰,破坏和分割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沟通我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海启县委交通支站在海中区设立地下交通分站,站址就驻在窑东村陆纯贤家,委派陆纯贤任站长。他家里都是老实人,夫妻俩又都是共产党员,政治上完全可靠。陆纯贤对党忠诚,工作谨慎,遇有紧急传递任务,往往亲自出马。交通员或过往人员在他家歇脚或用饭时,他夫妇俩总是热情接待,并轮流在外面放哨警戒,安全和保密工作做得细致周到,所以该站平时从未发生差错。但因陆宅地处敌人据点林立之间,日伪军时常出动骚扰,时间长了,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次,由池棚镇出动下乡“扫荡”的日伪军突然闯到陆家宅。陆纯贤正在接收一位通讯员送来的密件(一张纸条),见伪军进宅立即把纸条吞肚灭迹,机警地与进屋搜查的敌人周旋应付,终未被发现任何疑点。还有一天黎明前,敌人偷偷地摸到陆纯贤家,企图抓人,幸亏陆纯贤夫妇前一夜已转移,敌人扑了空。

海中区交通站驻地——陆纯贤家实际上已经暴露,为了安全起见,该站转移到靠近敌据点的杨家宅,依靠当地群众掩护,很长时间,交通站平安无事。

1947年初,解放战争形势骤紧,还乡团常到陆纯贤家威胁搜查,把他家的财物抢劫一空,并威胁要烧他的房子。陆纯贤毫不动摇,坚持原地斗争,继续做好交通站工作。1947年5月,该站又秘密转移到巴掌镇北面冯家埭。站长陆纯贤一如既往,出色地完成秘密交通任务。

1947年6月13日,国民党二三五团从启东汇龙镇向北出动“清剿”,狡猾的敌人一枪不发,隐蔽行动,向我根据地快速插进。是日,部分敌军窜到巴掌镇附近,从冯家宅前经过,向东搜索,一会儿又折回,直向冯家宅奔袭而来。这时,陆纯贤正在站内整理文件,收藏盒枪,并等待一个交通员送来急件。敌人突然进宅,他来不及转移,立即从后门出走,跳入宅沟,从宅沟外沿爬上岸时,遭到敌人开枪射击,中弹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交通员叶家歧。另一交通员俞光林也跳入沟中,潜水不动,而后脱险。

为纪念陆纯贤烈士,1948年,经东南行署批准将私立秀峰小学改名为纯贤小学。

百年前的动人事迹|这些与“五四”运动同龄的海门英烈

红色报人李尊一(1919—1963)

李尊一,又名李文逵,1919年8月19日出生于海南区长胜乡(现常乐镇八烈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除了种田之外兼做乡村外科医生,母亲是个劳动能手,家中姐弟8个,他是家中最小最受宠爱的孩子。1933年夏,他高小毕业后,考入南通师范初中部,经6年苦读,1939年从南通师范毕业,到三阳镇海霞小学任教。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后,李尊一在海门县动员委员会林英的介绍下参加了革命,奔赴盐城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学习。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就留在学校担任训练部秘书、文化教员。1942年12月,李尊一因患严重肺结核病,由盐城抗大转回海门家乡,一边治病,一边参加党的“乙种组织”,以办乡校(永安小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以自己的老家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连续几年,李尊一家成为我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和上海与苏北解放区之间过往人员的中转站,住宿、吃饭等都由李尊一妥善安排,从未发生意外。1944年初,中共海启县委乙种组织特派员徐智及其家属前来,由李尊一安排在邻居张道良家,住了约一年半时间,未被敌人发觉。1945年春,李尊一任“乙种组织”特派员。这一时期,李尊一亲自发展家乡的部分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经常去日伪军驻地海门县城茅镇,与茅镇的地下党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布置工作。

1946年1月,李尊一参加华中一地委党校整风学习5个月。6月,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担任地委土改工作队队长,在如皋县柴湾区城东乡搞试点。并发动青年参军,保卫胜利果实。

1947年初,解放战争处于最紧张阶段,李尊一回海启地区担任海启大众报社社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领导报社同志及印刷厂职工,坚持报纸的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按期出版,宣传、报道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有力地鼓舞海启军民的斗争士气。

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李尊一调苏南任新华社松江分社副社长、苏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1953年1月,调任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1955年底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李尊一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工作细致踏实,一丝不苟;对待同志关怀备至,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从不摆架子。他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吃、穿。1955年,他在南京准备参加迎接外宾活动,自己身上的衣服太破旧,临时向一位工人借了一套新衣服应急。后来他在家人一再催促下才添置了一套毛料衣服备用。

李尊一为党为人民不知疲倦地日夜工作,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却很少考虑,1956年,他已经感到身体欠佳,出现慢性肝炎症状,但他仍坚持工作,直到1959年9月,他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去医院检查,经诊断是肝硬化,后又转为肝癌。1963年5月4日,李尊一不幸病逝,时年44岁。

1963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尊一为革命烈士。

审核:邹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