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體驗同仁醫院“迎峰度夏”:醫生忙得顧不上喝口水 眼科候診大廳變得寬敞了

眼科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的一面“金字招牌”。學生是近視高發人群,每到暑期,以學生群體為主的患者就會從全國各地湧到同仁醫院。高峰時,僅醫院眼科每天就要接診超過3000名患者。比平時增加將近15%的患者量,時常讓這裡的大夫忙到“水都不敢喝一口”。

今年同仁醫院的暑期高峰情況如何?醫院又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昨天,微健康來到同仁醫院,體驗了一把這裡的“迎峰度夏”。

体验同仁医院“迎峰度夏”:医生忙得顾不上喝口水 眼科候诊大厅变得宽敞了

退休老醫生擔綱志願者

“‘京醫通’的掛號平臺和現場的掛號機是捆綁的,您在家裡就能掛上一週之內的號源。不要在現場無效等候了,拿起手機,您就是自己隊伍的頭一號,手機預約還能分時段掛號!”

清晨不到6點,在同仁醫院一層大廳的自助掛號繳費機前,就排起了等候掛號的隊伍。而一般在7點開始“放號”後的幾分鐘內,當天的號就會全部“售罄”。這是因為在網絡的預約平臺,提前一週就可以開始掛號了。而一到暑期,到同仁眼科就診的患者有六七成來自京外,他們不那麼熟悉北京的就醫流程,時常下了火車就“披星戴月”來醫院掛號,往往失望而歸,也會增加門診空間的無序性。為此,同仁醫院每天派出50多名志願者,為患者普及有效掛號就醫的途徑。

“您的就醫卡沒有關聯同仁醫院的有效信息,沒法在自助機上使用,請您到人工窗口進行關聯後繳費取號。”自助機前,三位志願者正在熱火朝天地為患者答疑解惑。王老師今年快67歲了,退休前是同仁醫院耳鼻喉科的大夫,如今她作為離退休的“老黨員先鋒隊”隊員,每逢暑期就來醫院當志願者。“每週一到週三,上午8點到10點的人流高峰期,我們都有20位老黨員來進行志願服務,大家輪班上崗。”除了為患者介紹掛號流程,協助患者使用自助掛號繳費機,王老師還經常從專業的角度幫患者選擇掛號的科室。“您耳鳴,該掛‘聽力眩暈門診’的號!”有了老專家的指導,不僅解決了患者的疑惑,也縮短了他們在診區停留的時間。

擁擠的候診人流不見了

接著,微健康來到眼科患者等候查視力的三層平臺。曾經一到暑期,這裡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把整個空間堵得水洩不通。而今年,記者發現這裡變得寬敞、涼爽了很多,患者們坐在新設置的電子屏前的座椅區域,等候著電子叫號、分時段檢查。

門診部副主任田瑋介紹,從今年的7月2日起,醫院針對暑期高峰做了許多重大的調整,“首先是在現有的空間內做出了幾部分騰挪,如:二樓就診人員密度較小的外科,在暑期‘借’了3間診室給更‘火爆’的眼科,其中兩間作為暑期專門開設的兒童屈光專臺。三樓則調整了11間房屋,所有能使用的房間都向臨床傾斜,為患者營造一個‘高密度就診’的環境,把查視力和就診集中在一個診區,提高就醫效率。同時採取分時段電子叫號的方法,把曾經人頭攢動的候診大廳變為‘分散式’候診區域,把人流變成信息流,用信息引導患者有效地走流程,避免無序的奔波。”

体验同仁医院“迎峰度夏”:医生忙得顾不上喝口水 眼科候诊大厅变得宽敞了

分店驗光師緊急增援

在同仁驗光配鏡中心候診平臺上,數百位患者排起了長隊。微健康注意到,除了原有藍色頂棚的候診平臺外,5個新增加的白色遮陽棚將候診平臺的遮擋區域進行了延伸。

“這是為了應對暑期人流增長新設的裝置”,驗光配鏡中心客戶服務部主任王豔霞告訴記者,為給患者提供更加舒適的候診環境,醫院不僅在候診平臺東側新搭建了面積超過80平方米、可容納100多人的遮陽棚,還對原來的候診平臺進行“升級”。“驗光配鏡的戶外候診區域朝東,夏天排隊非常曬。為此,我們在候診平臺棚頂加掛了遮陽的竹簾,在平臺內部還增設噴霧電風扇,儘可能讓排隊的患者更舒適一些。”

此外,驗光配鏡中心還調動所有人員、開放全部診室,來應對暑期的高負荷運轉。“我們連分店的驗光師也調到中心店來了,平時一天只分為早、晚兩班輪崗,到了暑期則分成早、中、晚、‘插空’四班輪崗,以滿足高峰期的就診需求。”

王豔霞介紹,驗光配鏡中心平時的工作時間是早8點到晚5點半,而暑期將早晨開門時間提前到了7點,工作人員一般5點多就要到崗進行準備工作;下班差不多都得晚上6點以後了,要保證把所有當天掛號的患者都服務到位。”據介紹,暑期客流高峰時,每天有超過2000人在這裡驗光配鏡。

体验同仁医院“迎峰度夏”:医生忙得顾不上喝口水 眼科候诊大厅变得宽敞了

提醒

近視病根在生活方式

在位於同仁醫院東區的醫學視光中心,副主任醫師宋紅欣一上午要接待40來位患者,忙得顧不上喝一口水。“這是平時接診人數的兩到三倍”,宋紅欣的助手說。

“大夫,我兒子今年14歲了,近視700多度,還能佩戴角膜塑形鏡嗎?”一位來自江蘇的媽媽帶著上初中的孩子來到同仁就診。“角膜塑形鏡是一種控制青少年近視發展的‘硬隱形眼鏡’,一般夜間睡眠時配戴,次日即可恢復正常視力。能矯正近視和散光,控制近視與散光度數加深,一般配戴的近視度數為75度至500度。孩子已經700多度了,可能不會達到佩戴後第二天就完全摘鏡的效果,還需要補配一個200度左右的框架眼鏡。不過,一般也能起到延緩近視度數增長的效果。”宋紅欣耐心地解釋。

據介紹,要配戴角膜塑形鏡,頭一個月需要來醫院複診三到四次,對於外地的患者來說這是比較困難的。不過,七八月正值暑期,學生們放假為就診提供了有利條件。宋紅欣告訴記者,像這對江蘇母子一樣的外地患者暑期不在少數。

“如今,青少年的近視發病率增長非常快,初發年齡也越來越小。暑期我接診的最小患者只有5歲,一般五六歲的小朋友還應該有100度到200度的‘遠視儲備’才對。”宋紅欣介紹,青少年的近視發病率在小學已達到30%至35%,初中達55%至60%,高中達70%至75%,大學則將近85%,這一般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課業負擔的加重導致的。“除了配戴角膜塑形鏡外,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少看手機、電視;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多沐浴陽光……這些都是控制近視發展最安全有效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