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一封61年前的武漢測量製圖學院迎新書

《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樑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一封61年前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迎新书

1957年的8月,正值盛夏,武漢測量製圖學院迎來了建校後招收的第二屆學生。每一位新生手中都拿著這樣的一封來自學生會學長們為新生特意印製的迎新書。

親愛的新夥伴:

首先讓我們祝福你們走向新的生活,我們熱烈地盼望和歡迎新夥伴的到來,你們的來校將意味著測繪工作者的隊伍又增添了新的生力軍。

我們的學院是為培養高級測量製圖幹部,測量事業不僅是祖國迫切需要的,同時它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是起先鋒戰士的作用。這就是說,測繪是一切事業的先驅,工廠沒有它定不了位置,鐵路沒有它定不了線,我們為一切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所有工作的開始都需先進行測量,然後,才能進行一系列的設計、建築工作,因此,人民給予我們崇高的榮譽,稱測量員為“幸福的使者,建設福音的傳播者。”正是我們測量員首先把黨的關懷帶給人民。

年青的朋友:你們不都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嗎?要到祖國建設的最前列去,到最艱苦、最光榮的崗位上去,測量正是這樣英勇而豪邁的事業,也正是青年人所理想的事業。測量是一門細緻而有趣的科學,也是正在飛躍發展的一門科學,測量上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等待著我們青年一代去鑽研、去解決。

親愛的新夥伴們:不久你們將和我們一樣生活、學習,在祖國第一所測量製圖學院裡了,讓我們為共同的事業,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生會

1957年8月 日

這是一個全新的學校。在“艱苦奮鬥,團結建校”方針指引下,經過緊鑼密鼓的建設,到1956年9月1日開學時,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已擁有了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校舍,迎接了來自四面八方的2285名師生員工(其中教師162名、學生1766名),建成了3個系: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與製圖、天文大地測量,開辦了4個專業: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天文大地測量、製圖學。在短短時間內發展成一所規模巨大的學院,其發展的速度和成績都體現出國家的高度重視、各方的支持、建校者的勤勉和全校師生的團結奮進。這些工作的最終成果就是要執行“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才兼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家建設的客觀需要。

院長夏堅白認為:“我們的學院是專業性的,不但要在中國出名,就是在國際上也要使它露頭角。”他也是這麼做的。為鼓勵師生向科學進軍,《武漢測量製圖學報》瞄準《中國科學院學報》的高水平,並按照稿酬標準決定學報稿酬。他開誠佈公地在建校以來的工作報告中提到一些問題,比如統一各方面的思想,尤其對於在生產中有不負責任或錯誤的行為(如違反操作規程、損壞儀器、偽造觀測數據等)造成損失的立下了規矩,“還應該進行批評教育和必要的處理”。更為難得的是,在蘇聯援華大背景下,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得到蘇聯在華專家的支援和指導,並與莫斯科測量製圖學院建立起直接的聯繫。

1957年6月15日,在第一個學年行將結束之際,航測與製圖系主任王之卓教授寫信給院長,列舉把航測專業與製圖專業分開成立兩個系的5點理由,並強調:“這是我院一件很重大的措施,請即日著手籌備,不要長期拖延。”信在院務委員會經討論後,決定8月17日製圖學系分設,並報請高等教育部審批。高等教育部批覆同意的8月28日,即為製圖學系誕生日。

在進一步挖掘潛力基礎上,學校不斷擴大專業門類和辦學規模,還接收了來自朝鮮和越南的留學生。1957年冬舉辦天文大地、航空攝影測量兩個函授專業用以培訓國家測繪總局的在職人員,1958年夏增設測量儀器製造專業、工程測量專修科和中等技術科的航測專業,並舉辦了測量短期訓練班。1958年9月,學校在劃歸國家測繪總局領導的同時新增測量儀器製造系,1959年12月新增無線電技術和計算技術,次年新增計算數學專業。

“淑女窈窕,書山跋涉;少年英俊,學海遨遊。”嶄新的教學樓、校園四周綠色的農田以及煙波浩淼的東湖,這是學校留給1957級新生的記憶。他們感受著學校以及周圍、家鄉發生的變化。他們會在改革開放中鴻圖大展、再立新功。他們也見證了魂牽夢縈的母校撤銷、恢復,之後不斷超越,並且在世紀之交邁上新起點的不平凡發展之路。

大地無言,歲月如歌,山河作證。如今,整整61年過去,當年的大一新生們也都將邁入耄耋之年。片紙留痕記往昔。我們回溯這份迎新書,愈發感受到中國測繪事業的光輝歷程、測繪前輩的遠見卓識以及根植測繪人內心深處的自豪和責任感,也更加激勵自己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一封61年前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迎新书

《測繪學報》2018年第8期網刊發佈

頭條| 關於召開“重大工程測量新技術應用暨北京新機場、 冬奧會測繪項目 技術交流與現場觀摩研討會” 的(二號) 通知

看《延禧攻略》,還需要配合這份故宮地圖!

當AI表現出種族或性別歧視,除了震驚我們還能做什麼?

你從未見過的長江全貌,中華民族的象徵,美到超出想象!

論文推薦| 邸凱昌:視覺SLAM技術的進展與應用

《測繪學報》 “數字攝影測量與機器視覺專輯”在CPGIS2018北京論壇發佈

聽李德仁、楊元喜、龔健雅三位院士講述“我的科研故事”

機器視覺| 晏磊:航空遙感平臺通用物理模型及可變基高比系統精度評價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公眾號中搜索「測繪學報」,關注我們,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學術前沿動態。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