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 夏末雨季,防止溼上加溼!|建議

↑點擊上方“健康春旅”免費訂閱

首都醫科大學

醫學博士

新浪微博:

“新派中醫吳義春”

好大夫網站:

吳義春

在每週六朋友專場的接診中發現:溼,確實是最頭號的敵人!十個就診的患者常有九個左右都有溼氣,一問症狀常有:容易累,吃不香,睡不實,臉出油,不願動,一看舌頭常是:舌苔厚,舌胖大! “溼”雖為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質,然溼氣太過則易形成溼邪而侵害人體。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這也說明,溼邪的難纏不易去除的特性。所以在夏季雨季更有必要將“溼”的問題治療徹底,以免得秋冬溼氣深藏的情況出現。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十病九溼,溼氣害人不淺

溼氣害人不淺。據現代醫學統計,有超過 60 種疾病與溼氣有關。如肥胖、水腫、腹脹、溼疹、皮炎、哮喘、過敏、腳氣、痤瘡、泌尿系統感染、女性白帶增多瘙癢等。最為嚴重的是:溼氣可能引起頑固性肥胖,這種肥胖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身上(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生活中許多朋友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痛風、過敏、胃腸等疾病,其實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跟溼邪有關。

病案分析

十病九溼,很多時候患者朋友出現發燒不退的症狀,持續反覆,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均正常,吃藥、打針、輸液高燒就是不退,這時候就可能是你體內的溼氣在作怪。

最近接診數例高燒患者,經多方治療效果不理想。後經反覆詢問,才瞭解到該患者由於發燒前月經剛來同時淋了大雨。雨,屬於溼,就診時患者舌苔厚膩發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喉嚨疼等症狀,這在中醫上屬於熱入血室夾溼的情況。該類型的發熱常纏綿不愈,嚴重時會伴有胃腸道噁心想吐的一些反應。按照“化溼”這個思路為患者開藥,患者次日體溫降到正常水平。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有反覆輸液人工造溼導致低熱不愈達 4 月的案例,有反覆發熱伴有支氣管擴張、闌尾炎併發的案例,如果及早祛溼,患者一般都能很快控制體溫。

溼分內溼和外溼兩種

溼,有兩種,一個是自然界的溼邪(外溼),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溼邪(內溼)。如近期北京秋雨多多就是天然造溼的外部環境,很多朋友身體會覺得不舒服、憋氣、皮膚黏膩、胃腸功能差,就是與“外溼”有關。外溼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溼,就往往是慢性疾病,近期接診一個參加 1962 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一個老戰士,他就是因為當時所染“風溼”(藏南邊陲,高原惡劣環境),導致現在關節嚴重變形,還活動不利同時伴有疼痛,一時半會就很難祛除。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而北方之所以現在溼氣重的人越來越多,主要還是與內溼有關。現代人貪涼、熬夜、不愛運動,脾胃越來越虛,由此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寒,水溼聚積體內,形成內溼。由於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人們喜食膏粱厚味,口味重而多鹹,而又經常吹空調,外常為寒氣怫鬱,溼不能越,加之運動少,溼氣呆滯內停,導致現代白領麗人及城市漢子們容易出現體內溼重。

五大信號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

01

舌苔厚膩

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或者舌體胖大,且舌頭邊緣還伴有非常明顯的齒痕,那就證明您體內的溼氣太重,應及時調理,後期還得配合健脾防止溼氣反覆。

02

大便粘滯不爽

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溼,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03

食慾差,食谷不香

如果到了飯點,沒有飢餓感,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噁心感。這種現象也是脾胃功能較弱,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秋季腹瀉部分與此有關。

04

喝水都會變胖

早上起床後突然感覺自己小腿肚非常痠痛、沉重,或發現最近體重增加了許多,那證明您出現虛胖的現象,也是體內溼氣重造成的。

如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這些信號說明體內的溼氣較重。

05

精神睏倦慵懶

溼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身體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漲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性慾減退。嚴重者容易對好多事情失去興趣。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總之,雖然溼氣常常潛伏在我們體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現象進行自我檢查。如果你在陰溼天氣時出現下列變化,說明你身體內的溼氣太重了:

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出油、婦科炎症、陰囊潮溼、舌苔厚膩,出現這些症狀要多加重視。

中醫支招祛溼氣

在溼氣的治療上,中醫擁有幾千年的治療經驗,無論北方的內溼、南方的外溼均可除之而後快。溼氣致病多種多樣,中醫治溼豐富多彩。

溼氣留滯在胃腸,包括容易拉肚子,胃怕涼的寒溼(此用附子理中);

溼氣飽和於心臟,如心衰水腫不能平臥(此為腳氣衝心,可用雞鳴散);

溼氣膠裹在肺臟,溼與熱合,如溼熱型咳嗽(胸滿,痰多,舌苔白厚,可用甘露消毒丹合麻杏苡甘湯);

溼氣困泛於肌表,如全身疼痛的寒溼傷血痛;

溼氣黏滯在

關節,部分人以關節疼痛為主,舌苔黃膩(可用加減木防己湯),其中有一類在目前男性朋友中多見,就是溼熱下注,下肢關節紅腫,多為痛風發作(可用《醫宗金鑑》化溼熱的方法)

治療溼氣的方法可謂豐富多彩,合而言之,主要包括兩種策略:

先應祛溼化痰

祛溼化痰法是運用辛散苦燥藥物,具有燥溼化痰功能,使痰溼蠲除的治法。適用於脾胃溼困,溼蘊化痰,上阻於肺,所致咳嗽、哮喘、痰多色白、頭暈身困、脘腹脹滿、大便溏軟、舌苔膩濁等。常用藥物,如半夏、橘紅、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車前子等。代表方劑,如二陳湯、杏蘇散等。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後則益氣健脾

由於溼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餘的溼氣之後,還得養脾胃。益氣健脾法系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具有健脾益肺、補益宗氣功能,使脾健溼運、肺司治節、三焦通調、水溼輸布的治法。

適用於溼濁阻滯日久,脾肺氣虛,治節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惡風、眩暈耳鳴、咳嗽胸痺、納呆脘悶、大便溏軟、肢體浮腫、面色萎黃、舌質淡胖、苔白膩等。常用藥物,如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白朮、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劑,如六君子湯、防己黃芪湯、實脾飲等。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上述療法需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症狀的不同,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對症下藥,患者切勿對本宣科,自行服藥。

對於溼氣,除了治療還要從根本上進行預防,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遠離潮溼環境,勤運動少懶惰,水分攝取要適量。還可以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達到健脾祛溼的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米煲湯,是常用的健脾祛溼湯方。具體包括:

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避開溼氣的環境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❶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❷ 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❸ 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❹ 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除溼模式),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夏末雨季,防止湿上加湿!|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