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山東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解析:化工大省的價值重塑

山東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解析:化工大省的價值重塑

關注我們,底部點贊或評論,即有機會獲得價值100元中石化加油卡

化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雄踞全國首位20餘載後,山東正以一種全新眼光審視這個傳統優勢產業——安全環保隱患多,結構性過剩壓力大,是“頂樑柱”沒錯,但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也帶來“心頭之痛”。

山東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解析:化工大省的價值重塑

盯緊安全、環保、創新、質效聯動發展,山東一手抓猛藥去痾,一手促提質增效,化工產業迎來蝶變。

一組最新數據令人驚喜:在清理整頓8.49萬家“散亂汙”企業的基礎上,今年1-5月,全省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94.81億元、利潤657.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04%和22.58%。

告別“傻大黑粗”,擦亮綠水青山,山東化工進入價值重塑新階段。而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在進區入園中“脫胎換骨”

全省現有化工園區近200家。9月底前,它們將完成一次“大考”:對照新出臺的《山東省化工園區認定標準》等相關文件,只有經評審通過重新認定的園區,才能承接新項目和搬遷改造項目。

在山東省,有像萬華化學這樣安全、環保、質量等水平都較高的單體企業,但從世界範圍看,向園區聚集是化工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而園區認定是一招“先手棋”。6月底,省政府網站上公佈了首批經過認定的30家化工園區和1家專業化工園區。

近日,記者探訪了其中的濟寧新材料產業園,發現“進區入園”絕非簡單搬遷。這是一家從評審階段就備受關注的園區:當很多園區在因重新認定而緊張時,這裡的企業卻很淡定,原因在於不用專門找,就有專家上門指導。據瞭解,這家年輕的園區已連續四年進入中國化工園區20強,園內80%的企業在向下遊延伸中實現了“二次創業”。

不同於許多園區“先有企業,後有規則”,濟寧新材料產業園自建立之初便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質量招商。2010年,濟寧借鑑上海經驗,全新規劃了這個園區,所有入園項目實行園區、省、國家三級評審。高門檻攔住了低效高能耗企業,讓優質企業有了用武之地。行業領軍企業凱賽生物入園三年,今年就有長鏈二元酸、聚酯酰胺兩個新項目開工,一個是工信部確定的化工重點方向,一個是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凱賽生物以前在城區,受空間、政策等限制,遲遲無法實現產能擴張。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董昇平坦言,若不是有了新園區,濟寧不一定留得下這家企業,“當時已有不少省外園區向它拋出橄欖枝”。

進園後,水電等動力要素直接配套到企業門口,這為企業省下10%-15%的成本。“更多資金能投入創新研發,發展速度更快了。”凱賽生物相關負責人說。而有了凱賽這樣的企業,園區和地方也更好地實現了“以商招商”,產業發展耦合效應強化。“通過進區入園,企業、產業都實現了‘脫胎換骨’。”董昇平說。

在之前一場全省化工園區認定培訓工作會上,記者發現一些地方還沒能意識到這點,有的甚至試圖自降標準多保些企業、園區。也有園區抱怨,新園區“一張白紙好畫畫”,老園區調整設施、協調企業發展需求很不容易。“多年發展積累下的問題,不吃些苦頭,怎能嚐到甜頭?”省化工安全轉型辦綜合協調組組長吳炎說,園區要更好利用這次重新認定的“勢”,加快推動工作開展;企業更得認清形勢,苦練內功。

根據《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到2022年,全省化工企業進園入區比例要從現在的20%提高到40%左右,現有200家園區也將逐步壓減至85家。

打造煉化一體“航空母艦”

煉化是化工龍頭,在山東省2.1億噸的總產能中,1.3億噸都由地方煉廠提供。“山東省地煉行業規模大,但絕大多數企業只搞了個原油進口加工和成品油出口,實際上就是‘來料加工’,以巨大的環境汙染、安全隱患、土地消耗等為代價,賺了一點點加工費而已。”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省委書記劉家義的講話一針見血。

長期以來,地方煉廠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帶動作用,如今也在積極配套和完善技術,諸如東明石化、利華益集團等,發展勢頭都不錯。但想從根本上打破處於產業鏈低端、受制於人的局面,必須跟佈局分散、同質競爭的狀態說再見。剛出臺的《山東省高端化工產業發展規劃》提出,重點推動煉油企業提高集中度,最終形成幾家千萬噸級規模的優質煉化一體化企業集團。

“以前就想過整合,但規模小、資源少,條件不成熟,現在可以了。”東明石化董事局主席李湘平說。如今,他多了一重身份: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由16家山東地煉企業聯合出資的山東煉能集團已成立,目的是優化整合地方煉企在原料、物流、產品等方面的配置,實現鏈條化、差異化發展。集團把主要精力放在“五個統一”上:統一制定各企業發展方向和下游產品規劃,統一原料採購,統一運輸,統一銷售和出口成品油等產品,統一零售終端領域管理。最終目標是,山東地方煉油30多家企業都能成為股東,在集團層面上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這些舉動受到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的關注。“加快整合重組非常必要。”他同時提醒,新公司成立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若無體制機制上的大調整,綁起來的“小舢板”很難變成“航空母艦”。

理順機制“抱團”發展的同時,山東地煉也在考慮儘快從“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轉變,這是解決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最關鍵的一環。“這需要在搞好傳統煉油業務改造基礎上,加快推進創新技術儲備。”省經信委副主任王萬良表示。據瞭解,山東煉能集團正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建立行業級、國家級煉化一體化創新平臺。

環保工作越早行動越早受益

記者去山東濰焦集團薛城能源天然氣有限公司採訪,正趕上一年一度的大修。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延超介紹,平時能看到煙囪噴出漂亮的藍色火焰,那是純度很高的天然氣,不僅能補充民生取暖,更可用於生產高端陶瓷。據介紹,這家公司所在園區上下游項目已實現煤氣、電能、餘熱等副產品“吃幹榨淨”,許多項目建設初衷並非盈利,而是為環保量身打造,後來卻成為利潤增長點。“實踐證明,環保工作越早行動,越早受益。”張延超說。

“化工產業可以很綠色,在經濟賬和環保賬上實現雙贏。”山東凱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總監張善民深有同感。他指出,技術、管理水平落後導致本該加工成為產品的原料成了廢棄物。山東省力促化工產業高端化發展,不僅是提升效益的問題,更關係整個行業的立身之本。

張善民透露,為從生產氯化劑轉向生產高分子材料聚醚酮酮,凱盛從國外購買實驗儀器一次就得花費數百萬元。“拉長鏈條跨度很大,多數企業在技術、人才、管理上心有餘而力不足。”

為解決這個問題,擁有醫藥化工企業、居產業鏈高端的山東金城醫藥集團,採取的是連續投資併購的方式。“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通過戰略兼併與重組才能在未來獲得更大優勢。”公司董事長趙葉青介紹,併購之外,還聘請業內“大咖”充實進管理團隊,同時在北京、杭州等人才聚集之地設立研發總部,或採取跟高校合建實驗室的方式吸引人才來山東,加速人才結構轉型。

據瞭解,按產品產量計,到2022年山東省煉化深加工產品佔比有望由現在的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目前,各市正加快圍繞化工高端發展展開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