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道德经》原文+白话+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道德经》原文+白话+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第九章: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

手里端着的容器已经盛满了水,不如适可而止地将它放下。铁器被打磨得过于锐利,并不能长久保持。黄金玉饰堆满堂屋,也没有谁能长久保有。富贵的人如果骄傲,那是自取灾祸。大功告成之时,选择急流勇退,才是合乎天道的做法。

《道德经》原文+白话+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解析:

本章应结合“ ”一起阅读。一如月满则亏,一个人如果只会无休止地利用积累起来的财富、地位、名声来满足自我私欲,这其实已经在迷途之中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自我的反思、保持一定的收敛,才有足够的时间与意识,来保证内在的初衷、保证自我的清醒。

故事:

曾国藩家里有一间屋子叫“求阙斋”(此处,阙同缺),他在家书中写道:“兄尝观《易》之道,查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

《道德经》原文+白话+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求阙斋记》:“囯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于咎,而或锡之褔,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

上面他说的那两段话,总的意思就是说做人不要一味地追求圆满,宁可留一点缺憾。而过于追求完美,就意味着自己虚荣心的膨胀,一个人心思膨胀了起来,就难以听得进去任何话语。当这种膨胀妨碍到其他人而使自己遭受祸殃时,再想起自己的初衷已经为时已晚了。所以,数千年来“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几乎天天都会上演。

第十章:长而不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阂,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白话:

身躯负载着魂魄,谨守大道,能做到互不分离吗?

传聚精气而至柔弱,能做到像婴儿那样吗?

清除心中的疑惑妄见,能做到没有杂念吗?

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做到自然无为吗?

敞开口鼻,呼吸吐纳,能做到轻柔静谧吗?

明白事理,通晓四方,能做到不用心机吗?

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运转不自恃有功,促进了万物生长而不去主宰,这就叫作高深莫测的德行。

《道德经》原文+白话+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解析:

六个问句看似在问,实则已经告诉了我们,修身要做到:

身魄合一勿分离,聚气凝心如孩提。心如明镜无瑕疵,爱人治世无为之。呼吸吐纳柔声细,不用心机明事理。

故事:

这里以“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为例。

《道德经》原文+白话+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贞观政要》一书中曾记载这么一件事:贞观四年的一天,唐太宗问萧瑀自己和隋文帝相比如何。

萧瑀想了一小会,坦然回答说:“隋文帝勤勉治国,批阅全国的书表奏章,往往从黎明直到日落西山。隋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常常忘记时间,到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就命令侍从把饭送上来,边吃边议事。”

唐太宗开怀大笑,爽朗地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总怕大臣对他不忠心,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做主,不肯交给下属去办。他虽很辛苦,事情不一定办得好。大臣们摸透了他这个脾气,都不敢直言,常常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口惠而实不至,我怎么敢像隋文帝那样?天下地方那么大,四海的人这么多,国事千头万绪,只有请部门去商量办事,遇到大事报告宰相认真考虑,有了妥当的办法,再报告我准奏,然后执行。

天下各种事情,都由老大一个人来定,那怎么能行呢?如果一天处理十桩事,就算其中八桩事处理得尽善尽美,而另外两桩处理得不好,一天出两条差错,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差错累积起来,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这一点意在告诉领导者,把具体事情交给有才能的人办,自己只需要负责高瞻远瞩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