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慢性病?那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得的吧?”一提起慢性病,也許你就會冒出這樣的想法。其實,情況未必都是如此。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大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居民慢性病增加和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慢性病多發科室的患者量達到了總患者量的3成以上。腫瘤、腦卒中、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開始向更年輕的群體蔓延。而且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慢性病醫療支出比例佔醫療總支出的70%,因此,防控慢性病刻不容緩。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世界衛生組織總結全球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為佔60%,遺傳為15%。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如果我們能克服不良習慣,至少80%的心臟病、中風和II型糖尿病,以及40%的癌症都可以避免或預防。

他還提出,未來醫生必須會開兩張處方:一張是針對病情開具的藥方;另一張是膳食營養處方未來的醫生必須具備營養學的知識,特別要發揮營養治療的作用。我們的健康取決於每一天生活的均衡營養,營養保健食品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必然的產物。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除了陳部長,還有很多大咖為營養治療站臺。

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馬方教授表示,營養治療是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營養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慢病的發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減輕病人痛苦及醫療費用的支出。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秦小明曾指出“健康不只是治病就可以了,醫療對健康的促進作用不到10%,而營養狀況佔80%。”

最近,首都醫科大學腫瘤系主任石漢平教授在國家會議中心作客“腸道大會”時做了一番精彩演講。石漢平教授更是高呼營養不是支持,更不是輔助,而是治療,營養應該是一線治療!營養治療,不僅是單純地補充營養,而是要糾正身體的代謝失衡。

其實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來,營養是治療,是慢性病的最終解決方案。加拿大也提出,營養是一線治療。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結論是,有些情況可以,有些情況不行。但不論能否治癒,營養仍然是治療慢性病的必須手段,比藥物更重要。

這裡所說的重要,不是指的療效更快或更好,而是說對改善病情意義更深遠。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以糖尿病為例,如果僅從降血糖的作用來看,營養治療不管在速度還是療效上,短期內都比不上藥物。

但是如果把目光放長遠,那麼沒有一種藥物可以比營養更有效地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營養是比藥物更重要的慢性病治療手段,它處於基礎和必要的地位,但不充分,有些情況需要藉助藥物來完善治療整個治療方案。

但自古就有“醫食同根、藥食同源”之說,營養是把“雙刃劍”,所以營養供給和營養治療貴在合理平衡。我們應尋求正規的渠道正規的指導,千萬不要得不償失。

醫生治病是“亡羊補牢”,營養治療是“未雨綢繆”

如果把健康比作一條河,那麼生病了就是這條河流的水被汙染了。治療醫學的辦法是在下游打撈垃圾;營養保健的作用是在上游控制汙染源頭。

治病是“亡羊補牢”,

養生保健是“未雨綢繆”。

你說哪個成本更高、效果更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