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为什么有后派学说,指仁义道德,是伪道

为什么有后派学说,指仁义道德,是伪道

千古以来,儒家的思想体系,早已根植于中华大地所有民族的灵魂深处,人们的日常,一举一动无不体现这一传承。

自从西汉时期,罢黜百家后,独尊儒学,一直传承至今,人们的思想世界观也因此而定型。

儒家自古以来,以仁政法度治国,以伦理忠孝治人,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而文明,讲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这一规则使人明晰了为人之道。

但有些后世学派,却总是贬低儒家学说,批判孔孟之道,不知是为何?

那儒家的思想体系,究竟是否有问题呢?

我们知道儒家有儒学十三经,其中以五经为经典,以仁与礼为结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功及千古。

但世间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所以即使是功及千古的儒学,也不例外。

前两天,有位道友与我叙旧,其中就谈起了仁义之道。

今天,我们就说说,仁义道德是否为伪道。


为什么有后派学说,指仁义道德,是伪道

所谓仁义,即仁爱正义,非礼不成,自古至今,被称为道德的别名,与礼智信合称五常。

孟轲曾问孔伋,治理百姓,何为当务之急。

孔伋说,教他们先得利益。

孟轲说,贤德之士,教百姓不是应该只谈仁义吗?为何要先得利益呢?

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 上不仁, 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 则下也尔虞我诈, 这就会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里面也说,利, 就是义的完美体现。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当年孟子宣扬仁义,对魏惠王却又闭口不谈利,却也是因为对象不同。

后世很多学派,之所以批判儒学,也是有此方面的原因。

为什么有后派学说,指仁义道德,是伪道

其实万物皆有相对,而仁义存于心,必有相对,从而有非仁义者,即小人之道。此因为仁义于民,皆为小仁义。

世间大多人也只认小仁之说,而非大仁。

其实真正的儒学中,以大仁处事,非小仁之慈,所以古代贤德之人,又有仁者无敌之说。

如果是站在道的立场来看,真正的仁,并非慈悲之意,道本为元始,所谓的大仁义,待人处事,即天地待万物,又曰不仁。

儒家所说之仁,因人角度不同,故有伪道之称。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与百姓为刍狗。说的很明白。

其实站在道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人,不同的道,而有不同的立场,见解不同的学说,自然不同。

为什么有后派学说,指仁义道德,是伪道

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见解其实都是不对的。

因为本质都是一样,只是学说体系表明的思想不同,就像人们常说道家与佛家,只是证道的过程不一样,最终都是以寂灭证元始而得道。

但不明道者,就会站出来互相批判。

就像执德之人,会说不德之人不对,其实上德不德,下德才执德。所谓伪道养形,真道养神,即是此理。

所以明道者,自然明白,不明道者,自然混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