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星星之焰(摄)

速读

  西陇灯笼传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普宁西陇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以至于西陇有“日出千灯”之誉。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星星之焰(摄)

西陇灯笼简介

西陇灯笼传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普宁西陇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以至于西陇有“日出千灯”之誉。

西陇灯笼以西陇为名,村民则各自发挥所长,互相配合,互为依存,共同编织着一个个圆满的空间。使得这一品牌享誉海内外,产品销往潮汕、兴梅、海陆丰,以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西陇灯笼以广宁竹、观音竹、粉竹为理想原材料。因为这些竹具有正直、节长、内薄、柔韧等特点,是其他竹料所不能比拟的。有了好材料之后,才能削出竹篾,编成灯笼胚,再加工装饰而成品,全过程为纯手工制作。

村里的老人说,近百年时间中,西陇灯笼制作在西陇村从没间断过。西陇村人凭借这一技艺,渡过饥荒年,历经岁月风雨,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产业越做越大。

解放前,西陇人农闲的时候以制作灯笼为副业,虽产量和销量不多,但还是为村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不至于和其他村的村民一样,或过番或往外地逃荒。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灯笼制作曾一度被禁止,但村民还是会偷偷做灯笼,并乘天黑肩挑到揭阳官硕销售。

改革开放后,随着潮汕地区各种民俗活动的恢复,再加上西陇村灯笼款式多样,工艺精湛,富有文化内涵,灯笼的销售也明显地提高,还常常供不应求。

西陇灯笼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手艺,在潮汕地区很有名气。解放前西陇村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制作竹编灯笼,这一祖传的手艺,据说是 600多年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时,为报答西陇人热诚款待而回报于村民的。当时西陇村的祖山马山生长着茂盛的广宁竹,虱母仙教给村民的灯笼制作技艺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只是勤劳的西陇村民得此技艺之后,不论男女老幼,便世世代代以做灯笼为祖业,一片片竹篾在村民的手指间翻飞成光明的种子,也点红了自己的日子。由于竹编灯笼在揭阳仅西陇一家,别无他店,因此这种纯手工竹篾编织的灯笼便以西陇为名号,乃至享誉海内外,成为普宁又一个响当当的字号。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日出千灯非虚传

西陇村由普宁市流沙北街道的西陇和池尾街道的马山两部分组成,是普宁乃至潮汕有史料明确记载的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记载:“唐,杜竹轩,字均莆,潮阳人。大历时避居古洞寨,寨与马嘶岩寺相连。读书习静,迥出尘表,继与大颠谈佛法,相得甚欢,为结庐岩前以居之。再迁,移 水之西陇”。 现有人口约一万人,是一个纯属杜氏居住的古村落。

相传:元末陈友谅的军师邹普胜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化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有一次,虱母仙云游至普宁西陇(当时属潮阳 水都),他的到来受到了西陇村民热诚款待。当时,西陇村正在筹划建寨门,虱母仙问村民们有何愿望,刚开始大家说不出个所以然。

虱母仙就问:“想要三年出个贵(即显官达贵)还是想日出千丁呢?”众人心想:人多力量大!若乡里能日出千丁(男儿)也不比三年出个贵差啊。于是就说:“日出千丁吧!”虱母仙听后沉默不语,却又微笑颔首。他指导村民们选好方位筑好寨门后,旋即教西陇人用竹料制作灯笼,自此西陇虽无显官达贵,但也不乏梁栋之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也都熟悉起了这门技艺,并以此为副业。

虽然日出千灯与村民的愿境(日出千丁)有别,但虱母仙对村民“授之以渔”,还是让村民感激非常。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600年的普宁西陇灯笼,“日出千灯”绝非虚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