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書評推薦|南方,再見南方

傳統意義上的江南水鄉,在人們的認知裡,總是充滿詩情畫意。然而出生在江南鄉村的黑陶,他寫江南的語言,卻帶著執拗的美,帶有烈焰的溫度。他的文字有著色彩濃烈、明亮,肆意奔放的畫面感,他寫自己家鄉的風景,用的是最強莽的力,最濃烈的塗抹,我們由此讀到了一個男性化的南方鄉土風光文本。

书评推荐|南方,再见南方

江南陌生而又灼燙

本文摘自《中華讀書報》

作者 | 徐傑

黑陶的散文集《泥與焰:南方筆記》,以其濃郁獨特的南方生活及語言氣質,讓人沉醉難忘。此書像一股清流,是黑陶對於中國南方鄉土與青春記憶的最赤真的傳記。

黑陶出生於江南鄉村,他以樸拙之心,體驗著生命給予的所有微小卻強烈的遭遇,又以濃烈的詩歌意象,繁複卻凝練的詞語,表達生命個體體驗的唯一性,闡釋南方這一自然地理空間背後隱藏的神秘力量。泥與焰,象徵經原始淬鍊的神聖精神,存有堅硬的生命初生寓言。讀這部南方筆記,意識到作家很早就萌發了這樣的自覺:為一個終將逝去的時代,留下原始的文字畫像。

南方,博大意蘊的地理文化空間。黑陶的南方,恰是創造力豐沛的另一箇中國文化版本。如同茅盾筆下的烏鎮,魯迅筆下的紹興,作家為生於南方太湖流域的陶瓷之鄉而自豪,用近乎崇敬的心情描述地方性的日常生活,四季農物、田埂大湖、製陶勞作、清貧街頭、寂寞成長,筆觸所及,又同時映射出馬爾克斯的魔幻拉美和梵高的濃烈南部法國意象,某種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於江南水鄉詩情畫意的傳統認知。

书评推荐|南方,再见南方

《泥與焰:南方筆記》既是深植傳統的歷史話語,也是南方視像的後現代詞義追蹤,賦予南方一個新的文學命名。如果說侯孝賢那個憂鬱潮溼的南方中國與黑陶的寂寞青春異曲同工,那麼,黑陶的南方更加純粹,辛酸自持又歡快堅韌,沒有矯飾,飽含自珍。

由燒陶而暗喻的人生,貫穿於文本的靈魂。靈秀之地所蘊含的生命艱辛,送給陶鄉少年清貧的人生起步。黑陶從不避諱成長的艱辛,相反,他高度認同泥與焰對他性格的塑造價值。辛勞一輩子的父母是陶土精神的終身演繹者,給了作家熱愛生活的精神脊樑。由柔軟變為堅硬,強大的象徵與暗示,陶的性格最終內化為一個年輕人成長的生命信仰。區別於為賦新詩強說愁的無病呻吟,泥水礦焰背景中的詩人,以他近似鄉土話語的寫作為最美的大地之物獻出讚歌。

其實,生活過程的綺麗詭異,需要的只是最真實的描摹。《泥與焰:南方筆記》裡有許多直面場景的白描式記錄,或可謂之照相式的記錄,如一家小賣部所賣的貨品,一桌年夜飯的菜餚,鄉鎮劇院的排戲單等等,鉅細靡遺的羅列,拒絕文學修辭,統統只為為記憶而存檔。黑陶的書寫,復活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最鮮活的記憶。這些被摳出來的細節,構成南方記憶最紮實的物像基礎。生活原來如此具體、瑣碎。這一冊江南日子的記憶樣本,年代越久讀來越是有趣,史料的價值越高。對所見之物用眼睛拍照,用文字顯影,表面簡單,實則用心良苦,顯現出大道至簡的美學旨歸。

黑陶的語言,帶著執拗的美,帶有烈焰的溫度。如梵高之筆觸,凸拙、狂放。文字帶來畫面感,色彩濃烈、明亮,肆意奔放,抵近精神爆發的邊緣。作家寫自己家鄉的風景,用的是最強莽的力,最濃烈的塗抹,黑陶的語言,使每一次風景出場成為色彩和情感的暴風驟雨,我們由此讀到了一個男性化的南方鄉土風光文本。在黑陶的文字裡穿越,彷彿在看一場風光電影。四季或一天裡的蠡湖、瀆邊公路、油菜及百合地、過去年代小鎮。文字所營造的凝重畫面,擁有風景油畫般的質感。同是宜興籍人士,吳冠中的鄉村是寫意的水墨,黑陶的小鎮是精微的素描。這是距離帶來的不同美學寄託。前者遙想故土,筆下現浪漫之美;後者具切膚之感,是毫無縫隙的情畫交通。黑陶的語言和風景裡,存有敬仰,並且與生命息息相通。

粗糲生活孕育了黑陶堅強的童年以及一種犀利的洞察力,他對南方鄉土社會的持續回憶與書寫,承載了一位大地記憶者的情懷。強烈的身份認同與故土自尊體現了某種自信。不難發現,作家的心靈成長過程有很廣泛的代表性,是許多人共同記憶的來源。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剛剛從一場浩劫中慢慢復甦,人心也漸漸脫離被強制的命運,自由與嚮往在小地方也開始萌芽。一位少年正從這樣的歷史縫隙裡穿出,他注目家鄉,也在不自覺地受時代浸潤。面對集體記憶的種種疏漏,黑陶在回望時所寫就的《泥與焰:南方筆記》,將為未來留下更具觸摸感的歷史。

书评推荐|南方,再见南方

《泥與焰:南方筆記》

《泥與焰:南方筆記》是由 99 篇文章構成的一部關於故鄉江南的散文集。在書中,鎮江、湖州、瀆邊公路、氣息的後宅、古龍窯、農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書、一個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靜行走、底層親人的清貧生活……彙集成一個個密集的詞彙,猶如泉源一般噴湧而出,形成本書全部的篇章。在這些篇章裡,作者黑陶所有的故鄉記憶、少年記憶,以及那些成長中曾經遭逢過的逼真、複雜氣息,全部珍貴地涵藏於中。

《泥與焰:南方筆記》體現了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江南所發生的劇烈變遷。書中所記,無論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許多已經徹底改變或喪失,無從再覓。由是,黑陶目睹並親歷了一場故鄉滄桑。此書,便也成為這種滄桑的一份見證。同時,黑陶又以獨特的“黑陶式”語言——激烈,簡捷,注重色彩和畫面,有明顯的個人辨識度,向我們再現了漢語修辭的魅力。

先別走,嘮會嗑

你眼裡的江南是怎樣的?

书评推荐|南方,再见南方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010次推送

书评推荐|南方,再见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