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那時的中國真美,那麼多的傳統民居,房子雖舊但並不破敗,人的衣著樸素但精神卻自然安詳,菜是正經八百的原料,擺盤也認真實在。”


35年前,一幫饞嘴的日本人來到了中國,用鏡頭記錄下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而讓人難忘的不止那一道道傳奇佳餚、把烹飪當成藝術的廚子、追求人間美味的食客……還有與我們漸遠的煙火氣。


在中國菜市場裡還沒有隨處可見的塑料袋,也不流行點外賣的年代,雖然人們的生活談不上多富裕,甚至有點窮,卻是中國菜最好的時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中國80年代的美食江湖

Chinese food in the 1980s

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街頭,

騎著自行車的人群密密麻麻,

卻擋不住身後清澈的陽光,

那時候還沒有什麼高樓大廈,

民居也是舊時的調調,

人們多穿的是粗布大褂,

顏色也很有限,

但是從內而外散發著精氣神。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大抵是因為“民以食為天”,八十年代的中國,即便大夥兒日子是窮了點,但在吃這件事上,卻是幸福得很!


從食材到用料都是實實在在,無添加,就拿北京來說,幾毛錢就能吃到絕味的小吃,饅頭都能扭出一朵花,別提一湊近就能聞到香氣的焦圈兒、又酥又脆的油條,還有豆漿、豆汁、胡辣湯……熱氣騰騰裡,充滿生機了一天開啟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隔著屏幕哈喇子都要流出來了,而這些只是《中國之食文化》裡很小一小部分的呈現。

在上世紀80年代,一幫饞嘴的日本人來到了中國,把北京、廣州、江南、四川這幾個地方的飲食用鏡頭記錄了下來。

北京的小吃和宮廷菜相得益彰,江南的蟹肥魚美,冠絕天下,廣州的佛跳牆全國出名,而在四川成都,一口大鍋、一把鐵勺、一個漏網,加一個泡菜罈子,就能完成99%的料理……各方有各方的特色,匯聚成了一部熱熱鬧鬧的國菜美學。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嗯,你或許想不到,我們的父輩竟然吃得這麼有滋有味兒,那時候食物便宜,食材用料都少添加,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味兒。

比起現如今我們以為的饕餮盛宴,在當時不過是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吃食罷了。

這部日本紀錄片《中國之食文化》是由中國料理研究家中山時子、木村春子帶著攝像組,拍了15000張照片,記錄下當時中國菜的烹飪過程,又研究了好些中文典籍,最終完成的。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1985年影片開始在日本飛往中國的飛機上播放,中山時子還和華裔作家陳舜臣將紀錄片無法收錄的食譜,整理成了一部名為《中國料理大全》的書,算是對紀錄片的補充。

紀錄片總共五集,片長151分鐘,收錄了當時中國美食江湖上各派名廚的神功和傳奇佳餚。


沒有太多人為的渲染,講究淳樸真實,解說詞也頗為剋制,滿滿都是乾貨,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35年,依然在豆瓣上頗受好評,目前評分9.2。截取一部分網友評論感受一下~


“一口氣看完,質樸真實,三十多年恍如隔世。”

“有濃烈的時代氣息,紀錄片里人物精神面貌極佳,感受到食物與人的巨大變遷,時過境遷,文化敗於經濟,味精抵過高湯,權貴專屬化作遍地外賣,這也行就是紀錄片的意義”

“三十多年後來看,比起烹飪,當年各地時代氣息的鏡頭紀錄更為珍稀,豐饒富庶,精神面貌也多洋溢平和的幸福感。”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看完這部片子的人,會覺著看到的不止是美食這樣簡單,鏡頭的每一幀都可以尋覓到80年代的中國片段,而這些在現代的我們看來,是彌足珍貴的寶貝。


北京隆福寺小吃店,是老北京最著名的老字號之一,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在當年,

很多人眼裡它就是個特別寬敞的大食堂,

各種各樣吃不過來的小吃,

油條和豆漿的搭配到如今依舊經典。

那會兒隆福寺小吃街最火的時候

每天都上萬人光顧,

如今,那樣的盛景已經看不到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每天都上萬人光顧,

如今,那樣的盛景已經看不到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除了尋常家庭喜愛的街頭小吃,北京的宮廷菜,也是有很多可以說叨的。

在故宮背面公園一角,坐落著一家傳承宮廷鳳尾的“仿膳飯店”,看這道“芙蓉燕菜”,雖製作過程不復雜,燕窩鋪在蒸好的蛋白上,但是澆汁兒的瞬間,食慾就被勾起來了,這道菜據說曾經是乾四爺的最愛。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竹筍、香菇夾在肉之間的紅燒熊掌,

在過去是一道珍稀的宮廷菜,

後來熊被列為禁止捕獵的動物後,

這個菜餚也就被自然“除名”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蛤蟆鮑魚”,以雞絞肉和鮑魚製成,

擺盤上便可以看出是起了國宴的範兒。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就連家常比較常見的豆腐,

都能做出“一品”的高級感~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鳳尾魚翅,烏龍吐珠,金魚鴨掌,

芸豆卷,燒佛手……

大自然的饋贈變成犒勞一代

又一代中國人的胃的美味,

離不開那些刀工了得,匠心獨運的老師傅。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那會兒最負盛名的北京老字號全聚德和東來順,每天都大排長隊,堪比今天的網紅店了。


不過,幾十年過去,老北京們對銅鍋涮羊肉和鐵板燴烤烤肉的喜愛,始終如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全聚德的烤鴨是需要人工看爐的,還得根據火候不停的翻滾爐子,雖然耗時,也考驗功力,但這樣烤出來的鴨子的確是不一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那時涮火鍋的羊肉,

都是老師傅們一刀刀切的,

而且一片片緊挨著裝盤的,實在。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烤肉也是現烤現炒,

撒點蔥花,配上特調的料,

當著客人的面這麼炒,

整個屋子都冒著香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比起北京的平民佳餚和宮廷菜各有特色,魚米之鄉的江南,則是傍水吃水,這裡蝦蟹成了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


一到吃蟹的季節,江南就變成了蟹味兒飄香的江南。


約上三五好友,來吃一場蟹宴,慢條斯理地將金黃色的螃蟹剝開,美美地吃上一頓後,留下一堆蟹殼,然後用菊花水洗去腥氣,邊休息邊看看窗外的美景,逍遙自在!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你還大可以從西湖裡撈一條魚出來,

趁著鮮活就將其烹飪成美味佳餚。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以往,人們對江南相關的形容是“小家碧玉”,而這部片子裡,卻讓所有人看到江南的富饒,大氣。

不光是蝦蟹肥美,魚鮮個頭大,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就連鍋巴也是這麼大。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在別處人眼裡,

火腿只是作為輔料存在的,

而在江南,這裡的人會將整塊火腿作為主料,

將其與鴿子蛋、栗子、蜜汁搭配,

才有了虹橋贈珠、蜜汁火方

這樣既別緻又“豪”的菜式。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在那時的江南,已經有著名噪全國的“網紅店”。

上海的南翔饅頭店每天都有人排隊,

店裡的小籠包咬一口下去就能讓人愛上……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蘇州的松鶴樓,有250年曆史,

因為因乾隆皇帝的微服私訪成名,

乾四爺尤愛這家的“松鼠鱖魚”,

形似松鼠的鱖魚,一看刀工就了不得;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杭州的樓外樓,

直接從西湖裡打撈上來鮮活的魚,

做成西湖醋魚;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雖說北京菜和江南菜都讓人垂涎三尺,但紀錄片把“全中國最熱愛美食的地方”送給了廣州。

在吃這件事上,廣州人從來不認輸,可謂搜盡天下食材。


在廣州篇那一集裡,跟著走進菜市場裡,讓現代人眼珠子都會嚇出來,當時作為食材出售的有貓頭鷹、猴子、鷹、田雞……甚至還有貓,進了菜市場就跟進了動物園一般。


當時人們對這些是習以為常的,因為許多動物還未被立法保護,放到現在,售賣的小販分分鐘是要被拉去關大牢的。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不光搜盡天下食材,廣州人在做吃得上面,還特願意下功夫。

廣州人喜歡在早餐時吃各種點心,有一個小吃“奶油百篇糕”,是將蒸好的蛋糕切成小塊,混入椰蓉、欖仁為餡,裹上面皮,包一層餡,反覆之後,再撒上鹹蛋黃和雞蛋松,再蒸制而成的糕中糕。如今,這個技藝失傳,在街頭已吃不到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靠海的廣州人將海的饋贈變成一道道佳餚,

寓意還有講究,

魚肚、蝦膠、蟹黃搭配而成的金盞銀盆”;

海參、蝦丸、上湯做成的“珠海丹心”;

鱸魚、火腿片、竹筍、香菇蒸制而成的“麒麟鱸魚……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不得不提的是“百花爭豔鴨”,

是以炸鴨塊、蟹黃、鵝腎、蝦膠、魷魚調製,

鴨肉與乾鮮海味簇擁做成的饕餮美食。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信奉湯水養人,廣州人喜歡用大量食材,

熬煮出鮮味,將豬肉、鴨肉、雞肉,

與魚翅,火腿、高湯一同燉煮之後,

就成了聞名全國的佛跳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跟隨鏡頭來到四川,我們才知道真正的四川美食,講究的是“百菜百味” ,並非如今我們熟知的四川的“百菜一辣味”、“滿堂紅”。

四川美食裡的“九色攢盒”,什麼怪味雞塊、紅油鴨肉、薑汁豇豆、鹹鮮冬筍,講究的就是一個味道的多變,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而“六吃鮑魚”則是包含芥末、

椒麻、香油、紅油、薑汁、蒜蓉

6種風味蘸汁兒的。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除了這些味道有些重的風味外,

川菜裡也不乏麒麟鯉魚、

雞豆花這樣的清淡菜式。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除了高級料理店裡頭的各種美食,走到四川街頭,隨便進一個家門,逮住一個人,你會發現他可能就是下廚的好手。


在菜市場中,多的是賣香料、各種醬菜、調味品的小販。而這些,也讓成都四處可見平民食神埋下伏筆。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買一隻熟雞,剔骨切肉,調好蘸水,

就是一盤棒棒雞,

往泡菜罈子裡撈一盤泡菜,

一家人圍坐著大快朵頤。好不痛快。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還有豆瓣鯽魚、回鍋肉、麻婆豆腐......

再家常的菜,

經過成年泡菜和醬料的勾兌,

就足以讓人舌尖掀起一場狂歡。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三十五年過去,這部日本人拍下的紀錄片,看起來仍有餘味。

不加特效、沒有濾鏡的年代,用質樸真實的鏡頭語言,勾勒出上世紀80年代中國美食江湖地圖,保留了簡單質樸的煙火氣。

時代在變,吃的規則也在變,而這份歲月贈與我們的禮物,除卻懷念之外,亦有警醒。


35年前,日本拍下不加濾鏡的美食紀錄片,紀錄80年代中國的煙火氣

本文圖片源自紀錄片《中國之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