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很早之前就看過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

  他問,“如果你只能選擇學習一項技能,你會選擇哪個?”

  回覆的答案五花八門,大家紛紛列出了眾多想學的技能,比如攝影、英語、編程、游泳、開車、滑旱冰、理財、跳舞等等。

  如果是我,我會選——精準說話。

  因為別人通常會通過你說出的話,來定義他們眼中的你。

  正如羅振宇在《奇葩說》裡提到:職場,或者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達能力。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 01 /

  光芒總留給

  能把握機會展現自己的人

  我們說了大半輩子話,但是卻沒有練成表達方面的高手,說話囉嗦沒重點、無法精準,可能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公司開會,突然被老闆點名總結近期工作,沒有任何準備的你彙報得邏輯不清、毫無重點,根本無法讓別人瞭解你的工作情況,做得再好也沒用;
和客戶溝通時,對方高層突然丟出一個問題,然後就直勾勾地看著你等你回答,你一時啞口無言,心裡慌得直打鼓:這不是準備好的項目方案溝通套路啊,給客戶的印象大打折扣;
甚至是平時工作時的溝通,每次同事臨時問你一個問題時,你都回答不到點子上,讓別人聽了很不耐煩又浪費時間。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為什麼你條件不差、努力也夠,但就是常常“運氣不佳”?

  不擅長表達的你,經常剛說完話就恨不得立馬撤回。

  很多人覺得這是天生性格使然,既然不善言表,那不如就認認真真當一個實幹派吧。

  可是,實幹派的上升速度遠遠追不上那些能夠侃侃而談的演講派——

  

項目彙報精彩有亮點的人,更容易被上司重用;
溝通流暢有邏輯的人,更容易吸引別人注意得到賞識;
而且那些“出口成章”的人往往更容易結交到優質的人脈朋友。


  《奇葩說》的“辯論之神”黃執中說過的一番話,點出了上面問題的要點:人生的困擾,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困擾,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所以,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運氣不佳”“懷才不遇”,其實就是輸在了不會說話、不會溝通上。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是演說家。

  如果說,天生帶來的開朗或內向註定了你原生的表達,那麼後天的刻意練習,則是幫你化繭為蝶的蛻變。

  如果你拒絕改變,那你就只能在沉默中暗淡,因為光芒都是留給那些懂得把握機會展示自己的人。

   / 02 /

  會精準表達,

  你才有能力抓住重要機會

  你能通過麥肯錫的“30秒電梯演講”嗎?

  有一回,麥肯錫公司為一家重要的大公司做諮詢。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在諮詢結束之際,麥肯錫的項目負責人在電梯間遇到了對方的董事長,董事長詢問了項目的進程,該項目的負責人當場一臉懵逼,由於沒有實現準備好語言組織,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在電梯從30層到1層的時間內講結果說清楚,結果,麥肯錫最終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大客戶。

  經過這次的經驗總結,麥肯錫要求員工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結果表達清楚,凡事歸納到三條以內。

  麥肯錫通過30秒電梯演講培養員工的表達能力,就是要員工掌握精準表達的技巧。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在短時間內精準表達的能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圈子。

  像是能接觸領域大咖的行業圈,與你思維碰撞的學習圈,相互討教的育兒圈……一個優質圈子包含的知識量,抵過千萬個小時的獨自摸索。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對普通人而言,優質圈子是目前打破階級固化,且最快最有效的上升通道。你在哪個圈子紮根,就等於有了這個階層的援手。

  那麼,怎樣才能躍進優質圈子,讓別人樂於拉自己一把呢?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多刷臉:去參加業內聚會,向大咖付費提問,多在粉絲群裡冒泡,多推銷自己……只有讓別人注意到你的存在,才有進一步的可能。

  因為圈子的本質上拼的是社交人脈,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時候,我們和很多人都僅僅有一面之緣,除了你的外在樣貌外,別人更多通過你的說話來了解你。如果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做到精準表達,意味著錯失大量機會。

  所以,良好的精準表達能力,可以幫你抓住人生中的很多重要機會。

   / 03 /

  話語權決定你能走多遠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你的話語權和位置全部和你的聲音有關,你說出的話有多自信,你的氣場就有多強。

  我認識一位形象氣質佳、現場主持能力極強的女主持人,她曾經分享心得說:“事實上,當你對聲音不自信時,你會自動往後躲,會退縮,遇到很多機會也不敢把握,聲音帶給人的自卑是根深蒂固的”。

  如今的她,展現在別人面前的是成熟、專業的女主播形象。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曾經的她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小記者。

  曾經的她,長相稚嫩,不會打扮自己,像個沒畢業的大學生,更致命的問題是,輪到她採訪時,她問個問題囉囉嗦嗦、抓不住重點,言語上的不自信,導致面露膽怯。

  無法精準表達,一度讓她錯過了很多好機會,工作也毫無起色,甚至連她自己都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

  但是,痛定思痛後,她開始尋找精準表達的方法,觀摩學習大量優秀精準表達者的演講視頻和書籍,遇到說話精準的被採訪者時,她就會多問問對方在表達方面有什麼技巧。

  通過刻意練習,她自己慢慢摸索了一些精準表達方面的正確方法,但是,這個過程太長了,用了她大約8年時間,而且還是不繫統的。

  如果是在她年輕的時候,就有人給她一套完整系統的精準表達方法,她肯定能少走彎路,用更短的時間達到現在的高度。


今天我們就“提煉觀點”和“闡述觀點”這兩個表達任務作分析。

4:關於“精準”和“精妙”的兩個公式:


精準 = 精煉 + 準確。


精妙 = 精準 + 準確 + 易於理解+ 美好體驗。


5、提煉觀點——要精準


演講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建議等都是“提出觀點”,凡是觀點,都要儘可能地“精準”,即精煉和準確。


一個觀點如果不精煉,就難以讓人記住;一個觀點不準確,也很難讓人認同。比如,要表達出“物質”跟“幸福”的關係時,“物質豐富會讓人幸福”與“物質豐富並不一直會讓人感到幸福”這兩個觀點相比而言,顯然後者更準確。


對於提煉觀點,做到“精煉”相對來說容易些,但做到“精準”就會難很多。因為“精煉”無非就是讓表達觀點的話儘可能地“短”,而“準確”則要求更高,它儘可能地要求所表達的觀點是“正確”而又“新穎”的。


所謂“正確”就是讓聽眾感覺——“嗯,這個觀點講得有道理啊。”

所謂“新穎”就是讓聽眾感覺——“咦,原來是這樣,我以前還不知道呢!


比如羅振宇在2020年的跨年演講中就有很多這樣“精煉”的觀點:

“不是克服困難,而是習慣困難。”

“教育就是人點亮人。”

“憑運氣賺來的錢,會憑實力虧光。”

……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所以,想要讓自己在演講中的觀點達到“精準”境界,重點是抓住兩點:


一是在語言本身的打磨上下功夫。是用短句還是用長句,是用一句還是用兩句,如果是用兩句,兩句是否要字數相同、是否要押韻…….


二是讓這個觀點本身是你自己深度觀察、思考與總結出來的。你看到了常人沒看到的,你想到了常人沒想到的;別人只能看到現象,你卻能看到本質,別人只能看到一角,你卻能看到全貌,所以它才有足夠的“新穎”度。


6、闡述觀點——要精妙


接下來我們重點來談闡述觀點。


一個觀點提煉出來後,接下來就是要進行闡述了,這時候就要繼續追求“精妙”,也就是要讓聽眾“易於理解”+“美好體驗”。


闡述觀點達到“精妙”的境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舉例。


比如下面關於“物質繁榮本身難以帶來長久的幸福”這個觀點的闡述:


“物質消費本身難以讓人們一直感到滿足。你現在坐上飛機,兩三個小時就能從一個城市飛到另一個城市,這和原來的騎馬、走路比起來,絕對是天壤之別。可是,要是飛機晚點、讓你在機艙裡多坐了一個小時呢?你很可能一肚子怨氣。所以,物質繁榮本身難以帶來長久的幸福,物質繁榮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失望。”


再比如,易中天在演講《書要怎樣寫,才會有人讀》中表達“封面要清爽”這個觀點,用的舉例就很精妙:


“封面就是臉面。

臉面必須清爽。

比如: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這個封面莊重大方,簡潔高雅,特色鮮明,信息傳達準確,讓人愛不釋手。

又比如: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如果設計成這樣呢?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就叫俗不可耐。

再比如: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如果設計成這樣呢?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就叫慘不忍睹。

長成這樣,還能給人好印象?

印象都不好,你還指望人家跟你交朋友?”


上面兩個例子闡述觀點時,用的都是“舉例”的方法向“精妙”邁進。


除了舉例,運用比喻(打比方)的方法更是表達觀點時達到“精妙”境界常用的經典工具。比喻(打比方)就是借B(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來講A(要闡述的相對陌生的事物),而A和B有著極其相似的特徵。


在一次美國加州的演講會上,勵志演講家拉爾夫·佩裡特作題為《挫折大學》的演講,他是這樣運用比喻開場的:


“女士們、先生們,我不希望大家坐在這裡看我如何表演,我希望大家能夠坐下來傾聽。我只是一輛送貨的車子。在貨車到達你們的家中時,你們感興趣的一定不是貨車的外表,而是貨車裡的商品。


你們知道,有時一輛破車往往送來一些相當不錯的商品。因此,在這次演講中,請大家不要過多地關注這輛貨車的外觀,不要過分在意它的破爛不堪,也不要過分在意它的嘎吱作響,更不要過分在意商品的包裝與捆紮的繩索。走進車裡去看看商品吧!我相信你們一定不會失望的”


是不是精妙無比?


馮侖曾在一次演講中闡述理想的作用時,有這樣一段運用比喻的論述: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當然,理想這件事情,也不能把它誇大到什麼都能解決。它就是一種“保健品”,不是“速效救心丸”。所以理想是一個增加概念的運動,有理想的人比沒理想的人,只不過是成功的概率高一點,快樂程度高一點,毅力強一點,走得遠一點,心裡踏實一點。”


易中天在演講《書要怎樣寫,才會有人讀》中表達“內容別撒謊”這個觀點,也同樣有這樣的運用比喻(打比方)的精妙闡述:


“最重要的,是內容。內容才是決定性的。這就好比一個編劇,如果只是不斷地設置懸念,卻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和結果,觀眾肯定要憤怒。在這裡,請允許我說一句重話:標題聳人聽聞,內容空洞蒼白,是詐騙犯!還有:開頭漂亮引人,後面並不入勝,是耍流氓!始亂終棄嘛!”


除了運用比喻(打比方),還有一種方法同樣可以讓演講表達達到“精妙”的境界,就是——類比。顧名思義,就是藉助跟它相類似的事物來進行相應闡述。


比如什麼是談判?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說的:“談判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談判是指除正式場合下的談判外,一切協商、交涉、商量、磋商等等,都可以看做是談判。狹義的談判僅僅是指正式場合下的談判。”


但如果用類比的方法,就很容易讓人理解——談判就是“找交集”。


類比,還可以進行推理,即把兩種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來推出所想要論證的觀點或道理。


馬雲在最近最新一期的湖畔大學第六屆招生面試作所的演講中表達“湖畔大學不是教大家怎麼去創業,而是教大家怎麼把企業活得更久”這個觀點時,是這樣闡述的: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活得更長久是很難的。蠟燭要燒得長,蠟燭的火芯一定得短;火芯要燒得快,蠟燭一定亮。企業就是要把握這個規律:好企業,你想活得好,運動吧,但是你要活得長,你就少運動。你又要活得長,又要活得好,這個度得把握好。一個企業天天折騰,不可能活得長,但是不折騰,也活不好。這些度之間的把握是最難的。


這裡,馬雲用蠟燭燃燒的規律來類比推理企業經營的道理。


再看一個例子——俞敏洪在演講《掙脫生命的束縛》中這段闡述:


“總的來說,我認為是學生們的價值體系、行為體系和道德體系出問題了。因此,我覺得光教他們學英語是不行的,這很有點像當時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魯迅為什麼不想當醫生了?因為他發現,身體健康但精神麻木的人如同行屍走肉,對社會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魯迅先生決定扔掉手術刀,拿起筆來喚醒中國人民的精神。


我當然沒有那麼大的志向,但我覺得,如果光教給學生英語而不教給他們別的什麼,最後培養出來的也許是一個賣國賊。就是說,一個民族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種精神氣質,那麼,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


演講表達,如何由“精準”通往“精妙”?評論送口部操+口才段子


在這裡,俞敏洪用魯迅“棄醫從文”的事實來類推新東方教育的理念,讓聽眾更明白新東方不光只教學生英語。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比喻(打比方)還是類比,都是藉助另外一種事物來進行闡述,這就要求演講者能夠具備三種能力:


一是看透和總結事物本質的能力;


二是聯想的能力,由A(要給聽眾講的相對抽象或陌生事物)能想到B(聽眾都熟練的或具體直觀的事物);


三是抽象化具體的能力。


行文至此,關於在演講中常見的四種表達任務(定義事物、解釋概念、提煉觀點、闡述觀點)中,如何做到精準和精妙,都已作了簡要分析。


最後再來回顧總結一下:


精準 = 精煉 + 準確。


精妙 = 精準 + 準確 + 易於理解+ 美好體驗。


定義事物——要精準;

解釋概念——要精妙;

提煉觀點——要精準;

闡述觀點——要精妙。


四種核心方法——舉例、假設(想像)、比喻(打比方)、類比。


讓我們不斷修煉,向演講表達的“精準”和“精妙”邁進!


送福利了,特免費贈送一套《演講口部操+口才訓練的經典搞笑段子》電子書,即學即用,只要你(評論+私信)留“領資料”即可免費領取,人人有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