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美景美文】誰在暮雪寒山上等你

夏天裡有多少流泉飛瀑,寒冬裡就會有多少冰掛玉瀑。然而不是這樣的,在嶗山,冰瀑的數量比水瀑要少得多。須是要等來一個足夠冷足夠漫長的冬天,須是這個冬天的雪要下得足夠婆娑足夠盛大,須是在山之足夠深遠足夠高杳之處,那晶瑩剔透、空明澄澈的冰瀑,才會得以一遇一睹。

以我淺陋的嶗山行旅,並未領略山中冰瀑之美的十之一二,且擷錄之,以請教於方家。潮音瀑,蔚竹庵水壩,冷翠峽水壩,天落水,巨峰八角池,嶗山的深冬裡,這幾處冰瀑,每每會給人以美麗的憧憬和期待。

【美景美文】誰在暮雪寒山上等你

那麼,誰能堪得上嶗山冰瀑之第一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我以為是“天落水”。

最神秘的,最壯觀的,最不可思議的——我覺得至少得用三個最,才能描述“天落水”,嶗山裡的這道冰瀑。

按下“三最”不提,最難尋找,才是幾年前“天落水”給我的第一印象。

早先,約是在島城驢友的幾個活躍論壇裡,最先看到關於天落水冰瀑的貼子的。貼文指出了其大致方位,是在嶗山北麓,華樓宮南的山壑裡,一個叫“白鶴峪”也叫“鵓鴣峪”的山谷。路線也列出了幾條,記得一是經源泉村,過法海寺,入山北行;一是由藍家莊,經華樓宮,西出南行。後面這條線路,要經過一個重要的地標:“三界石”。所謂三界,不是佛教裡的欲界、色界、無色界,而是嶗山、李滄、城陽三區之界。從三界石眼林間小路下行,走不多遠,就是天落水了。

天落水,聽聽名字就很跌宕。網上百度,原來在貴州,黔東南的都勻,有條著名的瀑布也叫天落水,據說落差有五百餘米,看來天下之落水,雖源出一脈,而分流何止千萬矣。說遠了,還是聊聊咱們東海嶗的天落水吧。

第一次去尋天落水,頗費些周折。是自己一個人去的。後來的經驗告訴我,到景區之外的野山裡去,最好的選擇是參加驢友的團隊,一是他們識路,二是彼此有個照應。畢竟,對於陌生的走山者來說,野山裡的小路、岔路是很不容易辨識的,特別是在人跡罕至路標不明顯的深山裡,迷路不是個小概率事件。而一個人在嚴冬的野山裡迷路,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美景美文】誰在暮雪寒山上等你

那是個晴冷的冬日,元旦之後的一天,城裡有些霧霾,坐了公交往李村去,快出城區的時候,天上星星點點飄起了雪花。在夏莊街道的源頭站下了車,旁邊就是法海寺。法海寺的銀杏有著令人仰止的高度和年紀,查了一下資料,那棵更老一些的樹高超過30米,胸圍過4米,樹齡1600多年;另一棵樹高近30米,胸圍3米多,年紀也逾千年。

我去的時候,銀杏樹的葉子已落盡,可兩株古樹莊嚴肅穆地立在寺院裡,沉默著,便是一個深瀚沉鬱的場。他們的老幹虯枝,樸素嶙峋,莽莽蒼蒼,可以想見,深秋裡,黃葉燦燦金甲粼粼,該是一派如何森彧的氣象。

從法海寺出來,於書院水庫下,問路於村民,向東出了村子,就進了山。山谷裡雜樹很多,小路依稀可辨。難的是在岔路口。一塊大石上,發現了驢友留的路標,有兩條路,一條往山上去,一條伸向山澗。選擇了上山的那條,在半山上遇見幾個驢友,他們是往石門去的。在山脊上繞了個大圈子,竟又回到了方才於驢友相遇處。歇一會兒,四下裡打量著,選了一條下行的小路,一會兒,老庵子的殘垣,還有指向更為清晰的路標出現了。於是一切就變得簡單從容了。隔著一座山崖,傳來驢友的聲音。然後,傳說中的最神秘的天落水,就在眼前了。那次還寫了首小詩:

《天落水》

君心溫似玉,抱朴在寒林。

暮雪蒼山裡,擁眠一澗春。

【美景美文】誰在暮雪寒山上等你

天落水,真的就是從天上落下來的。立陡的山崖,高高地矗著,一點兒沒有緩和的餘地,崖根下一株樹,崖壁是光落落的,一滴一滴的山泉,就從崖頂上落下來,在沉磐浩大的寒冷裡,凝結,厚重,蔓延,拓展,直到將自己披掛成一面銀帛、一隻玉笏、一幀留白的天地大畫。或者,更把自己寫成了一個大寫的、頂天立地的“人”字。

壯觀,壯觀的有點兒不可思議。是的,華樓石門一帶的山,是鰲嶗之“龍尾”,比起主峰嶗頂及其周邊的山脈,無論是山之高拔、谷壑空間、林木豐茂、匯水流域,都不在一個量級。山不甚高,林不甚蔚,泉不甚泠,雨雪也不甚灃沛,然而,其貌不揚的存在,卻不聲不響地毓藏瞭如此令人觀嘆的冰瀑。真是的,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若非置身此境,如何能猜想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