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美國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是心太壞還是真有苦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曾經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當時的經濟危機,致使很多窮人根本買不起食物。饒是如此,美國資本家卻毫不猶豫的選擇將大批賣不出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寧願把能溫飽窮人的食物白白浪費掉,也不肯將它們資助給窮人。 由於美國資本家們做得過分明顯,在當時廣受詬病。 那麼問題來了,資本家不用牛奶救濟窮人,是心太壞,還是當時有什麼難言之隱?

其實,按照當時美國牛奶的產量來看,是多到喝不完的。但是一旦將牛奶免費給窮人,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會難以解決。對於資本家來說,根本目的就是想要賺錢。 首先,供求關係影響價格,經濟危機導致當時的牛奶產量過多,牛奶製品過剩,供大於求,牛奶價格下滑,唯有將過剩的產品進行銷燬,才能使市場該類產品的數量減少,價格自然就會上升。

其次,經濟危機的出現,面臨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失去工作就會沒有收入,解決溫飽成為重大難題,購買牛奶的人越來越少。如果將牛奶送給失業人群喝,那些人就會失去消費慾望,更加沒人願意去買牛奶。只有毀掉一部分的牛奶,資本家才能繼續賺錢。 還有,資本家倒掉牛奶也是當時社會一種病態現象,很多飲食類的行業為了維護自家的利潤,不惜把賣不出的食物倒掉,也不願低價售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