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微信裡一張醫保電子憑證可以“通吃”所有的醫保業務場景,這種便捷的背後是騰訊“互聯網+醫保”的完整佈局能力。

從一個新奇的角度來理解微信為什麼會被視為“殺手級應用”,是因為它正不知不覺地消滅我們一些熟悉的事物:它消滅了我們錢包裡的現金、口袋裡的交通卡、文件袋裡的保險單,信箱裡的水電單……它創建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幫助每一個普通人實現“斷舍離。”

這種改變人生活方式的“斷舍離”還在繼續。11月2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聯合微信等平臺宣佈上線醫保電子憑證,未來看病、買藥無需再攜帶實體卡,一部手機、一個應用就可以付款。福建、山東、河北等7省(市)的部分地區將率先開通激活領取,近20個城市的部分藥店和醫院可用於醫保支付。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此次國家醫保局發佈的醫保電子憑證是由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統一簽發,是基於醫保基礎信息庫為全體參保人員生成的醫保身份識別電子介質。

作為醫療保障信息平臺中參保人的唯一標識,醫保電子憑證與實體卡或其他電子卡相比,有四個突出優點。

一是方便快捷。醫保電子憑證不依託實體卡,參保人可通過國家醫保APP,或者通過微信等經由國家醫保局認證授權的第三方渠道激活使用。

二是應用場景豐富。醫保電子憑證廣泛應用於醫保查詢、參保登記、報銷支付等各類場景中,一張電子憑證可以服務於所有的醫保業務場景。

三是全國通用。醫保電子憑證由國家醫保信息平臺統一生成,標準全國統一,跨區域互認,參保人可以依此在全國辦理有關醫保業務,可以說“一碼在手,醫保無憂”。

四是更加安全。醫保電子憑證通過實名和實人認證,採用國產加密算法,數據加密傳輸,動態二維碼展示,確保了個人信息和醫保基金使用安全。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支付結算方式改變了,整個醫療行為也變了。微信此次嫁接醫保電子憑證,就是在支付這個核心環節做足文章。

比如,參保人在微信激活醫保電子憑證,便可實現就診、購藥等的醫保支付和查詢功能。在醫院,用戶通過微信掃碼,可以進行繳納醫保掛號和診間支付費用,減少窗口排隊跑腿,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在藥店,用戶可出示微信中的醫保碼,醫保購藥手機輕鬆掃,無需麻煩找零和刷卡。除此之外,除此之外,每筆醫保支付明細都可以輕鬆查詢,一目瞭然更加保障。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一張微信裡的醫保電子憑證可以“通吃”所有的醫保業務場景,這種便捷的背後是騰訊“互聯網+醫保”的完整佈局能力。

如同一座海面上的浮冰,浮在海平面上肉眼可見的,是這些醫保業務場景幾乎都可以與微信原有的醫療健康生態鏈無縫對接;而隱於海平面下更為龐大的部分,是騰訊通過雲服務、地理安全LBS、加密算法和數據加密傳輸、移動支付等多種底層基礎能力。微信的“生態系統+底層基礎能力”支撐起了與國家醫保局這種業務體量的合作。

作為一款國民級手機App,微信如果能自然順滑自在地讓醫保業務場景發生在自己的生態圈中,用戶自然會保持高度粘性。畢竟,誰都願意在一個熟悉平臺上實現更多的業務功能。

不僅僅是醫保電子憑證,微信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APP,最近一年多來已然加快了在醫療健康生態領域的佈局。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今年4月,微信開始在“微信支付”頁面中增加了“醫療健康”入口,這一服務也成為騰訊服務板塊的第十個應用,其接入的是“騰訊健康”小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服務不僅面向微信用戶,也面向醫療健康服務機構開放的在線醫療服務平臺。已經被開放使用的微信用戶可通過微信“醫療健康”服務,獲得醫學科普、快速諮詢、預約掛號、預約體檢等便捷的醫療服務。

不過如同上一個入駐微信九宮格的“保險服務”一樣,微信保持了一貫的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和謹慎,逐步地開放這一新增功能,目前該入口仍處於灰度測試階段,全國大部分城市尚未開放。但上線這一集成服務,也證明了騰訊在醫療健康領域整合孕育多年的服務能力開始成熟。

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微信能在醫療領域發揮強大的生態圈效應,固然有其用戶與技術稟賦,也離不開近些年政府對電子政務工作的推進。

繼2016、2017、2018年之後,2019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第四次將“互聯網+政務服務”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各地探索推廣一批有特色的改革舉措,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不斷提高。”

在這一背景下,各個職能部委也在積極開展對信息平臺的建設工作。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作為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才確定成立的新設部委,國家醫保局的工作效率不可謂不高。2018年底,國家醫保局局長鬍靜林主持召開了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了《國家醫療保障局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建設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各項信息平臺儘快開展立項工作。

2019年1月,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醫療保障工作座談會時,就提出要“高標準建設全國統一、高效、兼容、便捷的信息系統”。今年6月,國家醫保局也對外披露:“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標準化體系,建設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系統和平臺”。從中央到部委,多次強調全國統一,證明這是一條自上而下、目標明確的路徑:要統一標準,統一系統,統一平臺,杜絕過去屢屢可見的各地自起爐灶,最後造成信息孤島的現象。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在醫保電子憑證啟用現場表示,醫保電子憑證現在已經具備了推廣應用的條件,是因為“7個先行測試省份已經採集了醫保基礎數據,生成2.2億參保人的醫保電子憑證。16個地市完成了應有測試,部分醫藥機構實現了電子憑證全流程的就醫、購藥。”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看病就醫,僅帶一部手機就搞定,這樣的圖景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已經被描摹多年,但現實與理想始終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如今隨著中國醫療服務最大的支付方——醫保局的加入,這一圖景突然清晰起來。畢竟,在整個就醫流程中,支付是所有環節的核心。國家醫保局自上而下推動,也免去了企業一城一地去協商,導致最終的場景應用碎片化的尷尬。

如果這一圖景真的快速具象,受惠的不僅僅是患者,也是整個微信生態圈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

微信聯合醫保局的背後:少一張小卡,多一個大場景

這讓人不禁想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與香港教育大學亞洲與公共政策系副教授和經緯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他們二人以移動支付在醫保支付領域的應用為案例,分析了企業戰略與公益動機有機結合時,私營公司如何推動公共部門創新。

“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往往取決於政策解決方案、政治氛圍和政策問題的三流匯流。在這個過程中,政策企業家扮演重要作用,就像催化劑和粘合劑一樣將政策、政治和問題這三個源流整合在一起。”二人寫道。

在微信能力支持下,騰訊已連接超過10億用戶、3.8萬個醫療機構服務號,並助力全國眾多醫院、藥店、機構打通支付、查詢等醫保服務的重要環節。這也註定了醫保電子憑證在微信上的應用場景十分豐富,可以廣泛應用於醫保查詢、參保登記、報銷支付等各類場景中,一張電子憑證可以服務於所有的醫保業務場景。

這些場景對想進一步實現醫保異地結算等“拆籬笆”工作的醫保局來說格外有意義,因為這正是醫保電子憑證“火起來”之後也能“活起來”的源頭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