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河南90岁奶奶耳不聋眼不花,纳鞋底下地干农活,扎的笤帚无人能比


赵沟古村隶属于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是河南历史文化古村,村内以赵姓人居多。赵沟古村以其山水秀奇,历史久远,特色民俗,革命老区,石头古建筑群为显著特色。周末在古村拍摄时,远远看见村中戏台前空地上的阴凉处,有几个妇女坐在地上做活计,于是走上前搭话。

图中白衣服大姐姓王,今年五十多岁了,坐在地上的是她九十多岁的姑姑王大娘,板凳上的是她们的邻居李大妈。听她们介绍,地上的植物是黍米也叫黍子,也就是大黄米的茎秆,常种植于北方地区,黄米糕就是黍米碾的面做成的。现在超市里也卖大黄米,但我们没见过它长在植株上的样子,这下可算是看清了。

大姐说,这是姑姑在自家一小块地上种的黍子,就为了扎笤帚使。以前家家都种黍子吃的,现在村里也没有碾米的工具了,大家也都不种了,现在全村也只有姑姑家种了这么一点。姑姑年轻时候手巧,扎的笤帚在我们村那是无人能比,现在别看姑姑都九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呢,不干活时候自己还在家纳鞋垫。


大姐的姑姑王大娘今年九十多岁了,老伴三十多前就已去世,孩子们都在县城里居住,孩子们也都有孙子了。王大娘如今就一个人住在村里戏台对面的房子里,房子是村里分给她住的。说在村里住习惯了,不愿意和孩子们一起住。王大娘和我们说话,耳不聋眼不花的,精神头很足。她的侄女王大姐就住在姑姑家附近,没事就过来看看姑姑。

大娘干起活来也是利索的很。我们问大娘,这笤帚咋做啊?大娘说,趁着这杆还绿着,把黍子从根部连着杆割下后,把穗子在这个尖头锹上刮蹭掉,只留下细杆儿,一定要刮干净,要不然扫地的时候就会掉一地黍子壳。

大娘为了给我们演示,抓一把刮下来的黍子,对着镜头调皮的吹一下,说,看看吹掉这空壳剩下就是黍子。我们都笑了,好可爱的大娘。

这是刮下来的黍子颗粒,里面包着大黄米。大娘说,现在没碾米的工具了,种的也少,这些刮下来的黍子就直接喂鸡了。

大姐接着说,刮好后,手掐这么一把先简单扎一下,然后把它弯成一定的弧度,要晾晒干才能做,所以要做笤帚,不能等它完全成熟,就是趁着黍子苗还青的时候就割,这样软和,好定型。

大姐把扎好捆的黍子苗靠在窗台上,调整好弯度,等着晒干。大姐说,这看着很多,但晒干就没这么多了,这样的五捆才能扎一把笤帚,这所有的一共加起来能做3把笤帚。大姐晒黍子苗的时候,大娘正在屋里,她在屋里对她的侄女喊,你别弄,我一会儿自己放,你弄不好。大姐笑着说,我姑不放心,怕我给她弄不好这弧度。

原来,大娘是去屋里取以前她扎的笤帚让我们看。笤帚外形像是公鸡的尾巴,手把也很短,扫地的时候得一直蹲着。虽然现在卖的笤帚也各式各样,用起来也方便,但是老人们还是钟情于旧时的东西。一把小小的笤帚,从种到收,再到制作成功,虽繁琐,但是能打发时间,有成就感,它承载着的更多的是老人的回忆。朋友们,你们那里也这样做笤帚吗?{更多百姓图文故事请点击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