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生存的標籤2:畢巴堅守巴斯克血統而皇家社會則選擇開放

西班牙境內有17個自治區,但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東部的加泰羅尼亞,另一個是東北部的巴斯克。和加泰羅尼亞雙雄——巴塞羅那與西班牙人一樣,巴斯克地區也有兩支非常著名的球隊——畢爾巴鄂競技和皇家社會。在名字上能略微看出兩隊的差別,畢爾巴鄂競技更“巴斯克化”,而皇家社會就比較大眾、和諧。

生存的標籤2:畢巴堅守巴斯克血統而皇家社會則選擇開放

血統至上,獨樹一幟的畢爾巴鄂競技

眾所周知,畢爾巴鄂競技是一支非常“極端”的球隊。因為1911年的一次外援使用遭受質疑,畢爾巴鄂競技俱樂部便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只使用巴斯克人,不再使用任何外援。因為這個規矩,畢爾巴鄂競技幾乎是足壇獨樹一幟的存在。在FM遊戲中,畢爾巴鄂競技也成了檢驗高級玩家水平的難題。

作為巴斯克地區的工業重鎮,畢爾巴鄂是巴斯克地區最大的城市。畢爾巴鄂競技敢如此偏激,不只因為巴斯克地區的政治傾向,和足球土壤也有關。巴斯克地區有200多萬人口,除了畢爾巴鄂競技和皇家社會兩家比較知名的球隊之外,還有奧薩蘇納、埃瓦爾、維多利亞、伊倫聯盟等十餘家小俱樂部。如果算上青訓機構,畢爾巴鄂競技的下線單位超過150個。

生存的標籤2:畢巴堅守巴斯克血統而皇家社會則選擇開放

在畢爾巴鄂競技俱樂部所在地的方圓60公里以內,只要有新生兒誕生,畢爾巴鄂競技俱樂部就會送出紅白色的禮物。因此,巴斯克的孩子們大多從小就有虔誠的“兒畢夢”。就算早年不在畢爾巴鄂競技的梯隊,巴斯克子弟兵長大後也向往披上紅白衫。2018年初,西班牙國腳中衛伊尼戈·馬丁內斯以3200萬歐元的價格從皇家社會轉投畢爾巴鄂競技,他說:“畢爾巴鄂競技是一家真正偉大的俱樂部,從不甘心平庸,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信仰。”

畢爾巴鄂競技並非沒有外援,只不過要求外援也要有巴斯克血統才行。法國前國腳利扎拉祖、委內瑞拉中衛阿莫雷維耶塔、墨西哥中場伊圖裡加都曾效力畢爾巴鄂競技。本賽季,畢爾巴鄂競技的唯一外援是波黑前鋒科德羅,理所當然,他能在這裡踢球是因為他有一半巴斯克血統。

生存的標籤2:畢巴堅守巴斯克血統而皇家社會則選擇開放

與“西超兩極”皇家馬德里、巴塞羅那一樣,畢爾巴鄂競技也從未降過級,考慮到“極左”的球員政策,畢爾巴鄂競技的保級成就更值得欽佩。上世紀90年代之前,畢爾巴鄂競技還算是西甲勁旅,但在“博斯曼法案”之後,建隊思路備受衝擊的畢爾巴鄂競技逐漸淪為配角。

(注:意甲也曾有過一支堅持本土化的球隊——皮亞琴察,可惜傳統思想的禁錮早已讓這傢俱樂部破產,俱樂部重組後也只能在意丙廝混。以此對比,畢爾巴鄂競技至今還能保持西甲席位實在難能可貴。)

改革開放,重新定位成功的皇家社會

事實上,同在巴斯克的皇家社會也曾秉承和畢爾巴鄂競技一樣的理念——只使用本土球員。問題在於,皇家社會(1909年建隊)比畢爾巴鄂競技(1898年建隊)晚成立了11年,在影響力和成績上都沒法和畢爾巴鄂競技相提並論。於是,在同一個地區使用同樣建隊理念的皇家社會因為跟風栽了大跟頭,不僅成了西甲升降機,還多次瀕臨破產。

1989/1990賽季,皇家社會決定改變經營思路,引入了愛爾蘭前鋒約翰·奧爾德里奇。這次思想上的解放扭轉了皇家社會的生存狀態,球隊從“巴斯克二師兄”的形象變成了聞名西甲的“黑社會”。2002/2003賽季,以卡爾平(俄羅斯)、尼哈特(土耳其)和本土球員哈維·阿隆索為骨幹的皇家社會獲得了西甲亞軍,差點把皇家馬德里拉下王座。

生存的標籤2:畢巴堅守巴斯克血統而皇家社會則選擇開放

對皇家社會來說,放棄巴斯克血統是一次正確選擇。一來,其所在城市聖塞瓦斯蒂安是一座以旅遊為業的海濱城市,並不是適合講究血統的地方;二來,根正苗紅且實力足夠的巴斯克人原本就不多,且絕大多數子弟兵站隊畢爾巴鄂競技,如法炮製難免造成“反效果”。

血統還是非血統,好像仍然算是一個問題,不能草率判斷對或不對。重新自身定位後,雖然依舊無法撼動畢爾巴鄂競技的巴斯克頭牌地位,但皇家社會正在成為巴斯克地區的開放象徵,不僅不再當“聯賽電梯”,隊中也走出了埃切貝里亞、哈維·阿隆索和格列茲曼等大牌球星。從這個角度來看,皇家社會的改革是成功的。

生存的標籤2:畢巴堅守巴斯克血統而皇家社會則選擇開放

皇家社會的革新在足壇很有代表性。如果先行者早就貼上了“極端標籤”,後來者照貓畫虎就很可能不會成功。俱樂部想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在成功者身後亦步亦趨多數沒戲,找到差異化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