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背景:很幸運的是近十年,一直都在跟隨中國做研究和臨床都很優秀的精神專科醫院學習。更加幸運的是,所在的科學研究組是國內赫赫有名的精神病高危綜合徵研究團隊,無論是從流行病學、行為學、診斷工具、隨訪跟蹤、干預方式,都能一直在引領的道路上。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終於感染了臨床,不斷讓一線臨床工作者開始重視這一特殊的疾病“開窗期”,進而識別、干預。對於患者,這無異於有了一展啟明燈,可以幫著在黑暗中勇敢前行!

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精神病高危綜合徵。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精神病前驅期——精神病風險綜合綜


精神病高危綜合綜是怎麼一回事?

眾所周知,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談此病色變,讓人望而生畏。就是因為此類病確診後,易復發、難治癒。

在臨床詢問整個得病的過程時,其實很多時候通過家屬提供的信息中,不難發現,多數患者首次精神病發作之前往往存在一段較長的前驅期,從幾天到幾年不等,平均為5年。在此期間患者已經出現了一些非特異性精神症狀,比如感知覺異常、思維障礙、睡眠障礙、集中注意力差、焦慮易怒等改變。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終身被精神病折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納什

這些症狀,如果具有一定的嚴重程度,又具有動態惡化趨向,那麼它們就有可能對精神病發作起到預警作用。

雖然很多家屬是不承認的,就認準某一次、某一件刺激引起的!——當然,做了這些年精神科醫生,完全可以理解。

研究人員最早給出了很多種稱呼,如精神病高危綜合徵、精神病前驅期綜合徵,臨床高危、超高危等。其中,由Thomas 等提出的“精神病高危綜合徵”應用最為廣泛。


為什麼要關注精神病高危綜合綜?有什麼用?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天馬行空的幻想

研究者對精神病的高危綜合徵越來越感興趣,而事實也證明確實意義非凡

精神病高危人群指的是近期出現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覺、怪異想法等,以及注意困難、動機不足、情緒低落,睡眠障礙和焦慮等非精神病性症狀。但往往程度較輕,具有一定的現實檢驗能力,即自知力。例如,某人在幾個月前第一次出現耳朵裡能聽到別人在說自己,但能認為這可能是幻聽,並非真實,這時候則可認定其處於高危狀態。

這一概念的形成無疑對傳統精神醫學根據症狀一刀切的診斷模式提出了挑戰,並促進了精神分裂症相關領域的研究重心從首次發作的精神病性障礙患者轉移至基於此概念形成的高危人群。


如何解讀和理解這個概念?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力圖阻止

通常,病理學角度來看,高危綜合徵或稱前驅期一詞,隱含著疾病不可避免的進展趨勢,似乎預示著未來的結局。 然而若要談到精神病的預防,這種決定論的觀點必須改變,因為涉及到一個轉化的概念,而且轉化並非概率非常高,通常不超過40%。而且我們試著使用各種方式去阻止疾病的進展。但是從預防醫學的背景下,高危綜合徵或稱前驅期一詞,則變成了假設, 而臨床結局被視為具有可塑性的東西,並且可以恢復。這就是對未來發展趨勢持開放的態度,以及不確定性的觀點 。

這不難理解,就像很多出現幻覺、妄想的患者,雖然被門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但服藥控制以後,再無復發,好的徹徹底底。作為精神科醫生,被說這是誤診,其實不合適!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涇渭分明”

我們必須承認,真正涇渭分明的疾病劃分只存在於教科書上,真實臨床實踐中,許多疾病表現是混合的,加之患者當時的狀態和家屬有限的病情提供,判斷只能是:當時是什麼就會診斷什麼!不同疾病間經常發生症狀重疊,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病期也可以出現不同維度的症狀。這是任何精神心理臨床工作者共同認可的。


劃重點

精神病高危綜合徵並不是一個固定的臨床實體,這種狀態極有可能自行緩解,也可能會持續存在,還可能向幾個不同的疾病方向進展,如可以走向精神分裂症,也可發展為心境障礙或焦慮障礙,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相關功能受損。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研究團隊

比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研究團隊隨訪5年以上的數據顯示:3年內精神病高危綜合徵大約1/3轉化為精神病,大約1/3持續保持弱化陽性精神病症狀,剩餘大約1/3則症狀緩解 。


精神病高危綜合徵干預與未來

隨著精神病高危綜合徵的概念日趨成熟,相應的早期干預研究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同時患者家屬也翹首以待

因為就全世界來講,目前真的沒有確切的、大樣本的、隨訪足夠長的、實施干預理想的大數據給我們醫學證據,依靠多個研究的循證醫學表明,心理干預(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和早期藥物治療能夠預防或至少推遲臨床高危患者的精神病發作。至於深海魚油、西蘭花提取物等等,或許有效吧。

瞭解精神病最最最早的危險階段是什麼?

藥物可能是最常見有效的


寫在最後,碎碎念

不要抱怨疾病出現的殘酷,亦不要責怪孩子性格內向,選擇資歷較好的醫院,聽醫生的話,堅持治療、堅持隨診、堅持希望,記得,不要放棄!!!

參考文獻:

1. Correll CU, Hauser M, Cornblatt BA. Research in people with psychosis risk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0, 51(4) : 390-431.

2. Miller TJ,McGlashan TH,Rosen JL, et al. Prospective diagnosis of the initial prodrome for schizophrenia based on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 syndromes: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Am J Psychiatry. 2002, 159(5) : 863.

3. Miller TJ, McGlashan TH, Rosen JL, et al. Prodromal assessment with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 syndromes and the scale of prodromal symptoms: Predictive validity,interrater reliability,and training to reliability. Schizophr Bull. 2003, 29(4) : 703-715.

4. Sullivan H S. The onset of schizophren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27, 151(6): 134-139.

5. Yung A R, McGorry P D. The initial prodrome in psychosis: Descriptive and qualitative aspect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6, 30(5): 587-599.

6. Yung A R, Phillips L J, McGorry P D, et al. Prediction of psychosis. A step towards indicated prevention of schizophreni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8, 172(33): 14-20.

7. Yung A R, Yuen H P, Berger G, et al. Declining transition rate in ultra high risk (prodromal) services: Dilution or reduction of risk.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07, 33(3): 673-681.

8. Fusar P P, Borgwardt S, Bechdolf A, et al. The psychosis high-risk state: A comprehensive state-of-the-art review. JAMA Psychiatry. 2013,70(1): 107-120.

9. 鄭麗娜, 王繼軍, 李春波. 精神病高危綜合徵的研究進展. 上海精神醫學. 2011, 23(5): 303-306.

10. 張天宏, 王繼軍, 王傳躍. 阻斷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進程——精神病高危人群的識別和干預. 科技導報. 2017, 35(4):40-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