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湖南永州浯溪碑林風景區

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餘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 2009年2月1日,浯溪碑林被國家批准為AAAA級旅遊景區。

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湖南永州浯溪碑林風景區


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元結出任道州刺史時,乘舟逆湘江而上,路過此地,愛其勝異,將溪命名"吾溪"(意為:"唯吾獨有"),自造"浯"字,命名為"浯溪",撰《浯溪銘》,浯溪從此得名。

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湖南永州浯溪碑林風景區


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餘丈"怪石命名為"峿臺",撰《峿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餘尺"異石上築一亭堂,命名" 亭",撰《 亭銘》。他以吾為主,各加偏旁,自造三字,表達了自己喜愛此地山水,為之陶醉的情懷。

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湖南永州浯溪碑林風景區


他後來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刻於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三吾碑"之名。這三塊碑藝術價值很高,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 亭銘》碑,現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同"國寶"。 有浯溪勝境,雄冠三湘之稱。浯溪不僅山奇水秀,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更為後世稱道。公元764年,元結寫下了《大唐中興頌》,記述安史之亂。嗣後,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顏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巖,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被尊為國寶。歷代文人學士到此遊覽,呤詩作賦,銘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來,留下的詩、詞、賦、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馳明中外的詩海碑林,對史學、文學、文字、書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貴的資料。浯溪碑林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看點;浯溪潄玉, 這就是浯溪,古詩云“一灣流水玉飛聲”,故名“浯溪潄玉”。好一個“玉飛聲”啊!你看,這曲折蜿蜒的溪水,清澈見底,淙淙不絕,穿過石澗,浪花飛濺,陽光一照,灑下萬點鱗片,這溪色、溪光、溪聲多令人陶醉,加上峽谷岸百花爭豔,花落入溪,連溪水都是香的,無怪當年元結愛上了她,才把她叫“浯溪”。明代曹來旬的詩更給予貼切地讚美:“水抱青山路,源通滄海渠。龍宮開玉閘,洩出碎瓊琚。”

香橋渡香, 溪上架的這一石橋,名“渡香橋”。古人說“兩岸細蕊濃花,遊人裙履俱染餘香矣!”因此而得名。宋臧戌辛伯詩:“四山凝碧一江橫,讀盡唐碑萬感生,卻想老仙明月夜,渡香橋上聽溪聲。”充分表露了對元結懷念之情。

溪口垂釣, 溪口這一方形巨石,叫“釣臺石”。當年元結常在此釣魚,有元結《欸乃曲》為證:“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溪口石顛堪自逸,誰能相伴作漁翁。”

雙龍戲珠, 浯溪與湘江匯合處,擺著這塊直徑3米的球形巨石,叫“龍珠石”。每當洪水季節,溪水與湘水匯合,猛烈的圍著石頭旋轉,看起來好像是石頭在滾,兩股水就像兩條龍,這石頭就是龍珠,這一景就叫“雙龍戲珠”,頗為奇異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