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瓦渡的幾種吃食(一)

牛扒烀

扒烀,即熟牛肉,本地人的叫法。概保山與德宏臨近,沿用傣族人家的稱呼。

瓦渡的牛肉向來為外人稱道,來瓦渡一定要嚐嚐牛肉,這是自然之理。在地瘠民貧的山區,算是瓦渡少有的特色之一。這主要得益於瓦渡牛肉天然的品質,無催長劑,無飼料添加,加工成段的皇竹草混合玉米麵餵養出來的本地肉牛,宰割開來,色澤鮮紅、品質純正,生牛肉爆炒或是切片下湯鍋,無不鮮嫩可口。不過瓦渡人常吃的是扒烀。

瓦渡的幾種吃食(一)

瓦渡扒烀

是晚宰殺的牛肉,留下里脊、腰領、前後腿,其餘部位悉數下鍋旺火煮熟。開牛肉鋪的幾家館子,每家灶臺上備有一隻敞口大鍋,生牛肉下滾鍋熬煮四至六個小時,肉已熟爛,店家操特有的抓扒撈起肉,剔除骨頭,第二天清早即可售賣。

牛肉的吃法並沒有多少講究,若二三人到館子鋪,可叫上一兩斤扒烀燙來吃。店家將切好的熟牛肉加湯上火燒開,倒入蔥姜及各色調料拌勻,就著幾碗白米飯,這是簡單的一餐。另外就是吃火鍋。無外乎保山特有的火瓢牛肉吃法,先上一隻澄亮的黃銅鍋盛湯,桌上擺滿切好的扒烀、蔬菜。待鍋底燒開,倒入肉菜,加調料,也可以依個人口味,酌量調配一隻蘸水碗涮來吃。本地人遇家中有事或客人到來,喜歡到館子鋪稱上幾斤扒烀帶回家,方便快捷,又不失待客之道。

地方的吃食往往最能反映一個地域或民族的性格,觀瓦渡人吃扒烀,大塊的牛肉少切多斬,顯得粗獷豪放。牛肉一直沿用傳統的做法和吃法,多年來並沒有多少變化。不追求極致和奢華,簡單實用就行,這就是瓦渡人的性格。

湯鍋羊

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十八,瓦渡本地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殺羊。說家家戶戶都殺羊,未免有些誇張,但是每家人都要吃羊肉,這是瓦渡自古以來的傳統。

端午節前後,農人在芒種季節裡耕種的作物,經歷過幾場雨水,隨著山間草色開始吐芽抽新、油然生機。農人們可做的事情便是祈禱老天爺風調雨順,殺羊吃羊就是最原始的祈福消災之一。

瓦渡的幾種吃食(一)

新鮮羊肉

這一天,驅車走在鄉間幹道或是走進農戶村寨,就見道路沿線或村頭處處冒著青煙,農人們三五成群的宰羊剝羊。一戶人家可吃不掉一頭羊,多是幾家人拼在一起,殺翻一頭羊,之後分斤。

瓦渡本地的黑山羊,並不像草原羊群一樣可以為牧民提供羊毛和羊奶,山羊的生命在農家人手裡是一次完整的終結。在優雅的餐館安然地吃完一頓羊肉火鍋,與在露天的郊外煮一頭完整的羊,兩者之間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將大塊砍好的羊肉拋下湯鍋,折幾枝帶葉的花椒枝放進去,煮熟開來,湯汁乳白,肉色鮮香。煮熟的羊肉,只要蘸上一點鹽,就可以展現最自然的味道。

瓦渡的幾種吃食(一)

新鮮羊肉

羊肉的吃法與扒烀相差無幾,主人在飯桌上盛滿一盆羊肉,加入少許湯,四周擺下蔥姜等調料,吃羊肉講究下料重,花椒、辣椒必備。待客人吃得大汗淋漓,主人開始進清湯。先前備下一隻小鐵桶,由一人拎著湯桶,依次在每桌客人面前打一小碗,可就著調料加上蔥花來吃。喝完這碗一清二白的羊肉湯,一場樸實無華的味覺盛宴接近尾聲。酒過五巡,湯陳三現,客人開始陸續起身,留下主人殷勤的送別,這樣的場景很讓人難忘。

鑼鍋雞

在用電未普及之前,保山廣大的農村多用鑼鍋做飯。鑼鍋分銅鍋和鐵鍋兩種,鐵鍋居多。有一個可轉動的提柄,鉤掛在灶頭上。每家人家戶備有兩隻鑼鍋,一隻用來煮飯,一隻用來燉肉或煮菜。煮米的時候,當鍋裡的水燒開來,米粒開始冒泡,即下鍋落地,待鍋裡的水浸透米粒,再上火煮。這樣煮出來的米飯,顆粒飽滿、晶瑩剔透,鍋巴呈金黃色,吃起來香脆可口。

瓦渡的幾種吃食(一)

鑼鍋雞

這種鍋常用來煮雞。自家餵養的土雞,洗淨切塊後下鍋,加入幾塊拍碎的生薑,加入燒好的草果包,蓋上鍋蓋在灶頭上燜煮。藉助柴火猛烈的火力,加上鑼鍋較好的密封,雞肉所有的精華都在鍋裡了。

本地人吃雞,喜歡加事先燒好的糊辣椒。將幹辣椒焐在灶灰裡燒焦,之後撿進塑料袋搓揉,將混合著灶灰的糊辣椒加在雞肉中,口味非常獨特。吃的時候,先來一碗湯,湊在嘴邊將上面的浮油吹開,雞肉特有的香味撲面而來。其實不需要吃肉,光是喝上一口湯就是一種享受了。

棕頭炒肉

棕頭可以吃,是來保山後發現的。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把棕頭與吃聯繫起來,第一次在飯桌上吃棕頭,皺著眉頭嚐了一塊,滿嘴的苦味,總有幾分顧慮。踏上南美洲土地的歐洲人,在試吃過第一枚西紅柿之後,第二天奇蹟般的沒有被毒死,我也開始相信棕頭是可以吃的了。

瓦渡的幾種吃食(一)

棕頭

棕頭在本地可不便宜,一個棕頭大概在80-100元不等。棕樹頭被砍下來,意味著生長多年的棕樹也就死了,所以一般人可捨不得隨意砍棕樹,多是農村擴路,開挖地基才將房前屋後的棕樹砍倒的。

棕頭可食用的部分很少,剝去紗狀的棕衣,再剝去外面黃色的棕皮,棕包所剩無幾。棕頭可用來炒肉,將剝出來的棕包切碎,加豬肉裡脊和臘醃菜同炒,吃在嘴裡味道稍苦,但可以清熱解毒,也可以用來煮雞肉,味道更苦一些。(唐習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