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發傷寒六經辨證,其病理變化主要是落實在臟腑之上,而臟腑病變又以六經概括,因而六經辨證與臟腑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論中有關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試將《傷寒論》(以下簡稱“原書”)治肝法的運用加以歸納整理,並列舉說明之。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溫肝散寒

肝屬厥陰,寒邪侵襲於肝,則為厥陰肝寒之證。原書說: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即厥陰肝寒,濁陰上逆之候,故用吳茱萸湯溫肝散寒。論中用吳茱萸湯溫肝散寒法有三:一為陽明“食慾嘔吐”;一為少陰吐利(按:應以吐為主);一為厥陰乾嘔,吐涎沫,頭痛。筆者認為,仲景雖在陽明、少陰、厥陰病皆列有吳茱萸湯證,但三者的共同點都是由於寒傷厥陰,下焦濁陰之氣上逆於胃而產生乾嘔、吐涎沫等症。深究其所吐之物為清水涎沫,乃厥陰寒邪犯胃,胃陽不布,故產生涎沫,與脾虛溼勝所生之痰相比,病理產物不同,病所亦殊有別。臨床上吳茱萸湯證的乾嘔,多有氣機衝逆,嘈雜並見,頭痛則在巔頂(按:厥陰經脈上會巔頂)為甚,且有空虛之感。同時,與膽胃實熱之證比較,彼則為實熱,此則屬虛寒,不難鑑別。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女,49歲。患者頭暈,噦嘔一月餘,經治不已。現症頭頂空虛狀,面色蒼白,胃脘部脹疼,嘈雜衝逆,吐清水,晨起頭暈噦嘔更甚,進食後好轉,食慾不馨,大便軟,舌淡苔白,脈象細軟。鋇餐透視,除外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診斷為胃竇炎。

用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黨參,炙甘草,淡生薑,大棗,法半夏、陳皮。 水煎服,每日1劑。

30天后,諸症悉減。惟頭有空虛狀,食慾不佳,舌潤,脈緩弱,繼以六君子湯加味,食量倍增,一切正常。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柔肝緩急

肝屬剛髒,肝性強急。論中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並治腹中不和而痛等症,皆取柔肝緩急之劑,如芍藥甘草湯即是。本方長於滋養陰血,和營止痛,作用專一,是緩肝之劑的首選方。因為土虛木旺,肝木乘脾則腹痛,用白芍酸收苦洩,能行營氣而瀉肝木,甘草甘緩,能和逆氣而補脾土,甘緩相合,故可主治腹痛。同時,由於芍藥和營益陰,力專止煩,故論中反煩,更煩,心悸而煩者,皆主以芍藥。再則,論中用芍藥甘草湯主治的腳攣急,是肝主筋,營陰不足,不能濡養筋脈所致,用酸甘緩急而收捷效。臨床上用本方加味治潰瘍病、痢疾、痛經、腎絞痛等,其所治不同,但假芍藥酸以柔肝,合甘草之甘以緩急,作用機制乃是同出一轍。

女,24歲,學生。患者兩膝關節疼腫大,行走不便,屈伸不利,腓腸肌攣急,頭暈口渴,大便乾燥,脈緩而弦,舌薄黃潤。

用芍藥甘草湯合三妙散加味:白芍,炙甘草、蒼朮、黃柏,牛膝,每日一劑,隨症加減。45天后諸症消失,未作其他治療。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抑肝培土

肝木橫逆乃克脾土,土虛又可招致木克,兩者互為因果。其為病多腹中攣急作痛,治則抑肝培土,緩急止痛。論中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湯……”又說:“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本方以桂枝湯為基礎,變辛溫調和營衛為甘溫建中補虛。方中以甘藥為主,甘味守中,有緩中補虛之功。論中前後兩條敘症雖不同,一為陽脈澀,陰脈弦,病在肝脾不和;一為心悸而煩,病在心脾兩虛。兩者均以小建中湯獲益,此乃甘藥能滋養脾胃,生長營血,肝得之木氣疏暢,心得之火用復明,腹中急痛,心中悸煩可收效,一方兩用,異曲同工。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男,42歲。病者胃肺部疼痛多年,經診斷為胃潰瘍而轉中醫治療。主症胃脘部刺痛,痛甚則嘔惡,吐酸水,食人則脹,大便溏而不爽,時有黑糞,脈象細澀,舌淡苔潤滑,邊有瘀點。

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柴胡,白芍,黨參,陳皮,良姜、制香附、川木香、枳殼,丹參。服15天后痛減嘔止,大便清爽無黑糞。又服15天后疼痛消失,精神好轉,食量大增,二便正常,脈緩略弦,舌邊瘀點消失,舌苔薄潤,改投小建中湯加味:桂枝,白芍,當歸,生黃芪、丹參各,川木香,大棗,生薑,飴糖,炙甘草。每日1劑。服60劑後已正常上班,近期顯效。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養肝通絡

肝主藏血,肝血虛寒不能溫煦經脈,則手足厥寒而脈細欲絕。論中說:“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本證素有血虛,復感外寒,氣血被寒邪所遏,流行不暢所致。王晉三認為本方“寓有治肝四法,以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草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當歸四逆湯的主要功用,概而言之,即是溫運血行,散寒通絡,臨床用於痺證、凍瘡、痛經等病症,取其養肝通絡,頗具卓效。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女,21歲,學生。患者月經一直不正常,每於臨經腹痛,血量少顏色淡,經服四物養血,逍遙疏肝罔效。且每年冬天必發凍瘡,兩手背腫大,皮膚髮紫,甚至潰爛,脈象細澀,舌質淡紅、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白芍各,桂枝、通草、甘草,細辛,吳茱萸,制香附,益母草,大棗。堅持服用4個月,痛經緩解,當年凍瘡發作大減。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疏肝理脾

肝性疏洩喜條達,肝鬱則氣滯影響及脾,導致肝脾不和,產生腹痛洩利下重等症,正是木邪侮土,肝氣不舒的表現。論中說:“少陰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即陽鬱不伸,氣機不宣的證治,李士材說:“此證雖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以逆冷。”誠然,本條原文雖出自少陰病篇,究其病機,以方測證,著眼點是肝鬱不伸,氣機滯澀,影響及脾。四逆散方以疏肝理脾擅長,臨床用於肝鬱氣滯者多驗。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男,14歲。患孩右側少腹疼痛,膨脹難忍,大便不爽,不能食,食之則脹甚,不發熱,查血白細胞計數不高,無急腹症徵,曾作慢性闌尾炎治罔效。又考慮蛔蟲,用蛔蟲藥亦不驗。經治月餘,診斷仍是腹痛待查。脈象緩略弦,舌薄白潤。擬從疏肝理氣圖治,四逆散加味: 柴胡,白芍、枳實、川楝、香附、佛手、神曲,甘草。每日1劑。服15劑後,諸症如失,食慾增進,胃納良好,為鞏固療效。又服15劑,告愈。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清肝止利

肝經溼熱下注,內迫腸道而下利,其症可見少腹急結,肛門墜脹,下利便膿血,必須清肝以止利。原書說:“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內經》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用白頭翁湯加味主治。白頭翁為肝經專藥,配合黃連苦以清溼熱,厚腸胃,黃柏瀉下焦之火,秦皮苦寒收澀,李時珍認為其治下利崩漏是其收澀之功。

女,37歲。自述腹痛下利4天,現症腹中急痛,大便下黏液血便,穢濁異臭,日10餘次,肛門墜脹,小便甚少,飲食不納,口渴,脈弦數有力,舌質紅,苔白黃而潤滑。用白頭翁湯加味:白頭翁、槐花、銀花、連翹,黃連、秦皮、青木香,赤芍、黃柏。當日煎服2劑,夜即痛止,墜脹減輕,口渴等症好轉。又服15劑,糞轉稀溏,又進30劑,諸症消失。

溫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實際說明治肝6法的調用

《傷寒論》中的治肝大法,有溫肝散寒、柔肝緩急、抑肝培土、養肝通絡、疏肝理脾、清肝止利等法,凡肝之所生病者,皆可以法為治,因證擇方。由此可見,《傷寒論》雖以六經分證,但病機變化主要是落實在臟腑之上,可以設想,從豎的方面以六經概括,從橫的方面以臟腑分治,這樣有縱有橫,使之融會貫通,有利於臨床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