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語文學習應該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

曾記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在加拿大留學的中國學生去參加加拿大人舉辦的家庭聚會。那天剛好是6月1日。當留學生和加拿大人說起今天是兒童節時,沒想到這位老外很驚訝地問道:“今天是兒童節?有這樣的節日嗎?”留學生聽後,詫異地反問道:“你們沒有兒童節嗎?”老外的回答更是讓人意想不到:“每天都是兒童節!”是的,中加兩國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差異:加拿大是真正的愉快教育,而我們是苦學教育。我忘不了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啊!於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常常在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環下,應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語文課堂?今天,我將引領學生用生命和情感去重新詮釋語文教學的內涵。

開放的課堂———積澱精神的種子

語文學習應該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

1.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儲備。

2.引領孩子去閱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地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完《月亮灣》一課後,我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我們的村子》、《姥姥的小院》等十餘篇作品,而且無形中又使他們認識了許多生字。另外,我還將《安徒生童話》、《魯濱遜漂流記》、《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我願像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說的那樣,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我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這樣,久而久之,便積澱、豐厚了學生的精神底蘊。

情感的課堂———感受舞蹈的心靈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在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的。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呢?

1.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即教師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課上,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和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課文內容、對生活、對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眼神、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他們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孩子的“需要”,激發孩子的興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為此,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的教學氣氛。如在教學《蠶姑娘》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錄像中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學生驚奇與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蠶了。我隨之又提出:“你們想問蠶姑娘些什麼呢?你們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孩子們“神采飛揚”。

3.教學活動中注重給孩子“融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通過寫學生在老師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事情,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之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紫丁香很美,但是還有比紫丁香更美的人。是誰把這美麗的紫丁香獻給了美好的人了呢?……”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從而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文”與“道”並行,相得益彰,“文”真正地進入了學生的心靈!

感悟的課堂———揮灑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教學《水鄉歌》一課時,我覺得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如何讓我們江北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錄像展示美麗的水鄉,而後,讓學生“畫水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水鄉之美時,我便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動著。

2.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鄉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麗的兒童詩。“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我帶著孩子們一遍遍地讀著,細細地品味,孩子們簡直喜歡極了。於是,我引導孩子們:“你覺得鄉下孩子還做了什麼事呢?我們也試著寫寫美妙的詩句,好嗎?”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寫下了:“割一籃青草,鼓起了白鵝的肚皮。挖一堆小蟲,樂壞了可愛的小雞……”

當然,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總之,我所思考的語文教學是這樣的:語文教學應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孩子們的心靈火花;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讓孩子們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