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言恭达:书法当以“拙、清、厚、大”为尚

学书、画、印,我当以“拙、清、厚、大”四字为尚。“拙”则质朴,无作气,胜于巧,气格高古也;“清”则淡雅,去浊俗,呈逸静,风规自远也;“厚”则沉雄,去浮滑,强筋骨,真力弥满也;“大”则精深,开胸襟,博见闻,品位卓越也。

书贵气盛,大则精深,呈大格局,生至正、至中、至刚之大家气,品位高古也。吮书道原创之泉,依书道本体之钵,心仪高古质朴、苍浑精深之审美定位,力避浮糜轻佻之风气,碑帖相融,追求自我。

书之艺,艺之道,路漫漫,修远兮。自古以来,人们将“无上清净”推崇为至高境界。清者逸也,净者雅也。世上未有俗夫称雅士、浊流呈逸者。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言恭达:书法当以“拙、清、厚、大”为尚

言恭达 汉简 自作诗《论书•傅山》

释文:曾惊赤县逞雄风,一马行空抖太穹。溢彩淋漓论墨妙,千秋惠播御飞虹。

言恭达先生指出:“‘拙’则质朴,无作气,胜于巧,气格高古也”。“拙”非恶拙、拙劣,而是跟“巧”相对,一种大巧若拙,返璞归真。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姚孟起说:“熟能生巧,强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作隶须有拙笔乃古”。这里的“拙”,其义等同于作书“熟后生”的要求,也是对妩媚书风的一种反驳,和傅山“宁拙毋巧”的观点不谋而合。姚孟起又说:“‘然则何以能拙乎?’曰:‘夫复何为,莫非自然。自然而拙,乃所以自然而巧也。’”那么,书法上追求拙趣,回归自然,正是要达到真性情的高境界。

苏轼《书林逋诗后》云:“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称扬林逋的诗清而不寒,书法瘦而劲健。可知,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襟怀高洁,高谢尘寰,其笔下自有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风神和清雅脱俗的格调。黄庭坚也对其评价道:“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这正如言恭达先生所言:“‘清’则淡雅,去浊俗,呈逸静,风规自远也”。

“厚”,一是指书法审美的形式,如章法上要丰厚灵动有变化,疏密有致有奇趣,计白当黑有辉映,做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线质上要有血有肉,润而不肥、遒而不枯,以求“沉雄,去浮滑,强筋骨,真力弥满”;用墨上要淡能丰厚,浓而不滞,枯不浮华,湿不漫漶,做到腴厚而苍劲。二是指书者本性的敦厚,刘熙载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指出书法要本于心行,以清厚为上。这是在强调书法的形式要自然平淡,不做作、不扭捏;书者的学养修为要厚实,技法要扎实,字势要沉毅,书风要温醇。“清”和“厚”既对立又统一,都要“本于心行”。

言恭达先生说“‘大’则精深,开胸襟,博见闻,品位卓越也”。这实在是强调书者要有大智慧、大格局、大视野、大胸襟、大情怀、大境界,方能在书法的大道上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有着自我表现意识,形成自我风格,在书法中彰显出自我的气质等精神要素,也就是作品中要有“我神”和“新意”。具备了“大”的精神要素,那么书者在书法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是精深和纯正,呈现出大家气象。

言恭达:书法当以“拙、清、厚、大”为尚

言恭达:书法当以“拙、清、厚、大”为尚

言恭达:书法当以“拙、清、厚、大”为尚

(抱云堂书院彭庆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