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中國醫療界的10大新機遇來了!

中國醫療界的10大新機遇來了!

導讀:中國醫療界10大新機遇來了!

一、診所將成分級診療中流砥柱!

在國家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機遇中,業內人士認為,能夠提供醫療服務總量達80% 的診所能否發展起來,成為提供醫療服務的中流砥柱,可以說決定著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成敗。

於是我們看到國家近年來大力放開診所審批,在2018年初,中國政府網發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對於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方面再次大鬆綁。提出醫療機構相關規劃佈局不對全科診所的設置作出限制,實行市場調節。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個體或合夥在城鄉開辦全科診所,為居民就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而就在7月底,上海市出臺的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裡,也提出了將先行放開全科診所。並支持註冊全科醫生自主執業開辦全科醫生診所,並實行備案制。不僅如此,新政還放寬了科目設置,將診所診療科目設置從1個擴大到4個。

不僅上海,深圳、浙江等地也都走在了全國前列,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的地區將持續放開診所設置審批,辦診所將越來越容易。

而衛健委最新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18年5月底,全國診所數量為21.8萬個,2017年底,這一數據是21.1萬個,也就是說,短短5個月時間,全國新增了7000家診所。

可以預見的是,大批由醫生合夥或個人舉辦的全科、專科診所將大量湧現,其中不乏是醫生兼職舉辦。

二、醫生集團+ 時代來了!

2014年7月1日國內首家醫生集團成立以來,中國醫生集團雨後春筍般的湧現,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醫生集團數量已經近千家,僅2018年前幾個月,已經有400多家醫生集團成立。

但中國的醫生集團的市場有多大呢?據預測,未來五年內將會有超過10萬名以上的醫生加盟到醫生集團中,按照一個醫生一年的技術服務價值100萬計算,未來醫生集團帶來的市場將會超過千億。

據一位華裔美國醫生網友介紹,在全美範圍內,據估計大約有20多萬個執業團體,其中接近50%是真正的醫生集團。也就是說美國的醫生集團數量多達10萬家!可見中國醫生集團市場前景之廣闊。

在《看醫界》主辦的“第一屆中國醫生集團實戰訓練營” 上,國內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更是判斷“中國正在進入‘醫生集團+’時代!在未來醫療業態的發展進程中,醫生集團將會起著主導作用。”。

而且據業內人士觀察,醫生集團作為一種組合便捷的醫生執業組織形式,正在從醫療資源集中的北上廣向全國蔓延,進入區域化時代。

不僅如此,醫生集團還將湧現出一批巨頭,朝著大型醫療集團的方向發展,旗下可能不僅僅有數量眾多的簽約醫生,還可能擁有大量醫院及連鎖診所等醫療機構。

三、日間手術時代來了!

中國醫療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裡?或許從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原仁濟醫院副院長聞大翔舉的一個自己朋友的例子中可窺一斑:

美國華盛頓大學附屬醫院巴恩斯猶太醫院,一位92歲的患者上午做過髖關節置換手術,當天下午,麻醉科劉前進教授和手術醫師經過評估後,通知患者晚上就可以出院,而且這家醫院近70%的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都可以在手術當天或第二天出院!

而同樣的手術,在上海市三級醫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是多久呢?12天!中美醫療在日間手術領域差距之大可以說令人咂舌。

另據張強醫生介紹,美國70%的手術都是日間手術完成的。而90%的日間手術中心大股東是誰呢?就是醫生集團。

差距就是機遇!據瞭解2015年仁濟醫院的日間手術佔全年住院手術比例達到34.1%,而上海地區的平均水平僅為12.25%,中西部地區醫院就更不要說了。

據《看醫界》瞭解,在三級醫院提高床位使用率的壓力下,以及社會辦醫快速發展、醫生集團的快速湧現,中國的日間手術中心將大量湧現。

四 、醫生品牌重建時代來了!彎道超車機遇大

長期以來,中國醫生的品牌以依附於醫院為主,實際上等於說犧牲了個人品牌,而成就了醫院品牌。以至於業內人士調侃,隨便一個人坐在北京協和的診室裡,患者就會趨之若鶩。

不僅如此,在論資排輩的醫療界,如果不能夠在學會、協會混得一官半職,就很難有行業及社會影響力。而如果想進入學會,科研就成了關鍵性因素,臨床技能並非第一位的。

即使在一家醫院裡,拿到主任醫師職稱又談何容易?不僅對科研要求甚高,還要花去近半生時光。因此對於絕大多數科研實力不強的臨床型醫生來說,想在醫療行業混成大牛,可謂道阻且長。

但如今機會來了!在解放醫生、醫療市場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醫生的品牌正在重新洗牌!不是隻有主委級醫生才有市場號召力,患者就一定會認。

那些技術水平過硬,又能夠藉助互聯網、全媒體等多渠道建設個人品牌的醫生,哪怕不是來自頂級三甲醫院,哪怕只有主治或副高職稱,同樣能夠獲得大批患者的認可,成為自帶流量的醫生。

可見,在醫生品牌大洗牌時代,大批醫生完全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五、以臨床論英雄時代來了!

根據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甚至包括職稱和論文。總理更是直言,只會寫論文不會做手術實際上是花架子。

2017年以來,已經有包括胡大一在內的多位知名專家直指醫生職稱評審制度的弊端,有的建議取消論文門檻,有的建議只保留主治職稱,有的甚至建議廢除職稱制度。

不僅如此,5月份,人社部部長公開表示,要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也就是說,在國家層面下放職稱評審權,逐步解綁科研論文對醫生的束縛正在展開。

可以預見的是,醫生們拼職稱的時代已經要過去了,真正拼臨床技能,以臨床水平論英雄的時代要來了 。

這對於一些臨床技能過硬,但對於科研論文不感冒或者不願意參與造假的醫生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六、醫生互聯網創業時代來了!

醫生創業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兒,但醫生創業有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呢?在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沒有什麼比互聯網這個翅膀更適合助力醫生創業實現飛翔的了。

以深圳一位三甲醫院兒科醫生為例,一直希望開一家自己的個人診所,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科普打造出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後,果斷辭職創業。

囿於開診所的線下流程及初期投入等限制,該醫生利用自己的自媒體流量,先打造了一個線上諮詢服務平臺,聚集了百名兒科醫生,並迅速實現了盈利。而據瞭解,其線下的診所前幾天也正式開業了,據介紹,其線下診所目前門診普通兒科診金450元,專科550元,開業當天的預約全滿,甚至有媽媽坐了7小時動車從外地過來,此後幾天的預約也幾乎全滿。

《看醫界》還報道過一位兒科醫生,利用微信群等方式,匯聚了大批媽媽粉絲,在病患流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該醫生果斷辭職創業。

據瞭解,越來越多的醫生創業團隊通過諸多互聯網醫療平臺建設品牌,獲取病源,或者乾脆自建互聯網醫療諮詢服務平臺,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七、醫生在市場上獲取高薪的時代來了!

近兩年,關於深圳羅湖區30萬年薪招全科醫生,以及港大深圳醫院顧問醫生年薪百萬的話題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和討論。

事實上,這樣的陽光高收入正在逐步向全國醫療界蔓延。特別是在社會辦醫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從三甲醫院高薪挖人就成了家常便飯,不少直接就是翻幾番的薪資漲幅。

不僅如此,在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趨勢下,醫生在市場上拿高薪也越來越成為新常態。一位上海眼科醫生在演講中就直言不諱,自己現在年薪200萬!一位自由執業醫生更是年收入近500萬,交稅金額亦遠比體制內普通醫生的總收入高很多。

此外,在取消以藥養醫、實現醫生收入陽光化的大背景下,大幅度提高醫護勞務性服務價格將成為必然,診金不夠一碗麵錢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隨著社會辦醫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生在市場上將實現自己的價值,必然將倒逼公立醫院薪酬體系改革,優秀的醫生在體制內也有望拿到較高的陽光收入,醫生群體的社會地位也將大幅提高。

八、百萬醫生大流動!

長期以來,中國數百萬醫生基本上都待在公立醫院裡,基本上是小夥子、大姑娘進到一家醫院,幹到退休還繼續返聘,一直到幹不動為止的節奏,醫生流動幾乎是非常小的小概率事件。

然而這種狀態正在被打破,解放醫生、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正在成為大趨勢!

在編制上,事業單位正在向崗位管理、合同管理,去編制化的改革趨勢行進;在養老金方面,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再加上醫生區域註冊制、放開醫生創業限制的政策大趨勢,醫生流動規模將有望達到百萬級。

在醫生流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民營醫院,醫生集團還是互聯網醫療等諸多相關產業,都將迎來巨大的機會。

可以說,醫療市場作為21世紀中國最後一塊價值窪地,隨著醫生的大解放、大流動時代的到來,已經吹響了大開發的號角。

幾年來,不少學者都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公立醫院將迎來改制浪潮。改制潮真的將會到來嗎?還是看看國家的相關政策導向吧!

除了十八大關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定調,國家層面的醫療體制改革也已明確提出了“社會資本可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

中國社科院朱恆鵬教授更是直言,公立主導體制只能實施論資排輩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制度。這種制度完全不適合醫生的職業特徵。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民營醫院佔主體、競爭充分的醫院服務供給格局。

而且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財政對全部公立醫院大包大攬已經幾乎沒有可能,一批國企醫院及城市二級醫院改制已經提上了日程。

此前國務院曾發文要求,2018年底前,國有企業將主辦的醫院剝離出去。而國資委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仍有2000多家國企醫院未完成改制,絕大多數是二級及以下醫院。距離2018年底只有幾個月時間,近2000家醫院要完成剝離、改制,對各方壓力都不小。

而公立醫院的改制浪潮,恰恰是社會辦醫大發展的好機遇,醫院投資併購也將迎來許多優質標的。

十、16萬億支柱產業加速放管服改革

總理關於“健康產業將發展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的定調,可以說為醫療健康產業人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國家大力發展醫療健康產業的決心之大令人振奮。

《健康中國2030規劃》則直接給出了到2030年健康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6萬億。16萬億的市場規模將如何做到?如何才能調動各方資源加入到做大醫療健康產業的蛋糕呢?在業內人士看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醫療健康領域的放管服改革。

昨天醫生還是單位註冊,一夜之間就成了區域註冊;昨天醫生開診所還難於上青天,一夜之間個體診所設置就不再受規劃限制……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向《看醫界》表示,從近幾年來國家密集出臺的一系列解放醫療健康領域生產力的給力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在放管服方面,改革將持續且深入,可以預期的是,尺度越來越大的改革措施將陸續出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