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小縣城有大志向!招引產業隱形冠軍,它憑什麼?

小縣城有大志向!招引產業隱形冠軍,它憑什麼?

文 | 中國產業升級網 陶港傑

1993年,一家來自德國西南部、名叫克恩-裡伯斯的中小型家族企業落戶太倉——這也是太倉這個縣級市迎來的第一家德資企業。

25年後的今天,太倉已經聚集了舍弗勒、西門子等280多家德資企業,成為全國德企聚集最密集的地方。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280多家企業裡,有46家屬於“隱形冠軍”——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

小小的縣城太倉,憑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隱形冠軍?

“另類”招商:這樣的企業我不要

首先是定規矩。太倉很早就給自己設立了格外“另類”的招商準則,對發展道路、企業要求做出了明確指示。

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道路不走,純出口的加工型企業、佔地和產出不匹配的企業統統不要。

那面積小、人口少的太倉到底應該走什麼樣的招商之路、招引什麼樣的企業?招引技術強、佔地少、效益高的企業無疑是最好的路徑。

於是,太倉明確了招商隱形冠軍的戰略。

德國企業重視產品質量和價值,追求在一個領域做到精益求精,形成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這恰好符合太倉的招商要求。

時至今日太倉也一直踐行這樣的發展戰略,始終堅持引進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

身在蘇州“心”在滬:承接上海好資源

太倉還有一個聰明之處,它瞭解自己的優勢和資源稟賦,也尤其深知隱形冠軍企業的所好所需。

在市場化經濟中,成本和效益是影響企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大量企業趨之若鶩,然而高成本環境使很多企業只能在遠處觀望。

太倉作為長三角區域中離上海最近的一個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有天然優勢,加上生產生活成本低、環境好等優勢,在承接這些被擠出上海企業需求方面有更大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太倉不僅會彰顯自身優勢,還會積極對接企業發展需求,彌補相對劣勢。

太倉深知,很多落戶企業在生產、生活方面都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對上海的仰仗。為了更好的發揮太倉本土優勢,太倉採取一些措施,從經濟、文化、科教、交通等各個方面實現了與上海的無縫對接,儘可能減少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戀愛式招商:得到企業的心

當地政府的精準服務是太倉留住隱形冠軍企業的法寶。

太倉重視載體建設提升服務,先後搭建了6個對德合作科技創新載體;

2008年11月,太倉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

2016年,設立太倉德國中心,主要為德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使之成為引進德企的橋樑和孵化中心;

2017年,建設了隱形冠軍發展園區——中德(太倉)智能製造合作創新園區;

設立雙元制培訓中心,為企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優秀員工,解決各地普遍存在的缺少技能工人的問題;

促進與德國的文化合作,創造適合德方人員居住的環境,讓德國來的企業家們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如今,瀋陽、天津、佛山、暨南、成都、蕪湖等發力對德合作,太倉似乎面臨了不小的壓力,但太倉有其成功之道做後盾。

歸結來講,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確定招商戰略、按目標定向招商、創造優良的軟硬投資環境,應該就是成就太倉對德合作典範的秘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