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一般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庆祝端午节,全国也是风俗各异,但是端午节吃粽子已成各地不变的民俗,一起来看粽子背后关于端午的文化传说。

【各地端午民俗】

旧时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五毒饼

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七色线

江苏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江苏省嘉定,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黄花鱼

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踏石

福建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虽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但细细品味,几乎每个习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那么端午传统习俗中又蕴含哪些养生之道呢?

【吃粽子】

粽子的原材料主要是糯米。李时珍认为,糯米味甘,为脾之谷,能“主消渴,暖脾胃,止虚寒泄泻痢疾,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能行营胃中血积,解芫青、斑蝥毒”等。部分地区有妇女产后吃糯米红糖粥、糯米甜酒冲鸡蛋等习惯,其有补脾温胃、活血补血、通乳之功。但因其粘腻难化,所以小儿、老人及有痰之人不建议多吃。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粽子

【喝雄黄酒】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常常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认为这样能够起到驱邪、解毒的作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这样能让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但其实雄黄的毒性还是很大的,最好不要饮用雄黄酒。不过,确实可以将雄黄酒外涂在毒虫叮咬和长包、长疖、生痱子的地方,因为雄黄有较强的灭蚊杀虫作用。或者也可以将雄黄酒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雄黄酒

【插艾悬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将艾条、菖蒲挂在门口,家中。说它能辟邪,也有一定的道理哦!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狭长叶片也能散发香油,让人提神通窍、健骨消滞,同时也能杀虫灭菌。在中医上,以艾入药,能够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艾悬蒲

【佩戴香囊】

很多姑娘都喜欢佩戴香囊,除了因为它香气怡人,你可知道,这还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呢!制作的端午香囊通常会用到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中药,这些中药研成细末,放入布袋中,缝好便可以了。中医认为香囊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效,确实很奇妙!

端午习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习俗及美食全在这

香囊

【运动养生】

赛龙舟、蹴球、珍珠球、斗草等等活动,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端午节,可是提倡全民运动的节日哦!好不容易等来的小长假,可不要无聊的呆在家里白白浪费掉了。抓住时机,参加一些活动来放松心情,“以动为养”,更符合端午节的养生主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