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全国搞书法的有多少人?这还真是个不好估计的数字,反正不少,就拿嫡系正规军“书协”来说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在有一万多人,各个省市区县书协人数估计差不多也有十来万人,这是正规军,书协以外的游击队,散兵游勇那就更多了,保守估计可能不下千万。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按照我们通俗的说法,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搞书法的人,有多少楷书写得好的人呢?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如果按照严格一点的标准来说,真正把楷书写好的估计都达不到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国真正把楷书写好的人数都不足一万人,当然这个人数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推测,但不管怎么说,人数保证不会太多。写好楷书的人很少,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楷书想写好确实比较难,书法五种书体有两个是最难的,一个是楷书,另一个是狂草书,楷书没有几十年的头悬梁锥刺股想弄好是不太可能的。狂草没有几十年的沉淀连入门都不可能,现在这个时代,五十岁以内的任何人想在狂草上有成就几乎不可能。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咱们今天主要说楷书,除了楷书比较难写好这个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两个主观原因,第一是现在的人太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认真的研究楷书;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人功利性思想作祟,认为楷书出成绩太慢,比如很多地方中小学书法水准本来是很不错的,但在考试加分完成后,很多人就不会继续在书法之路上走下去。这就出现了楷书队伍年龄断层、练习目的过于功利化等现状,因此,楷书的前途确实令人担忧。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的楷书在隋走向成熟,唐则法度渐严,开始“以书取仕”,直到发展到清朝的馆阁体,数千年来,书写庄重的楷体从来都是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沉着”功夫的最佳方法就是从楷书入手。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但近二三十年来,楷书在全国书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书法展上的评委自己就不会写楷书,并且还以个人的喜好作为评断参赛作品的标准。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书法大赛的楷书评委本身就不会写楷书,多数评委的楷书水平都赶不上练过几年楷书的小学生(这么说一点不夸张),如此下去,发展楷书简直就是个笑话!很多评委楷书写不好倒是不太可怕,可怕的是很多评委在自己写不好楷书的情况下自造楷书,这在启功之后,我们看看几任书协主席和书协楷书委员会的一些人写的所谓“今楷”书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楷书缘何被冷落?还有其它原因,一方面,现代人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仅将之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另一方面,大家对楷书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楷书发展到唐朝已登峰造极,后人再难有作为。此外,当今社会功利之风太甚,写楷书没有几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不可能写好的。而现代书法用于展览时,因悬挂于展厅的需求,导致篇幅小的楷书不太流行,大楷又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导致乏人问津。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下书法界未能深刻认识到“楷书兴则书法兴”的历史规律。“历代行草大家的楷书作品同样是一流的,楷书的没落也意味着书法的没落,这点在历史上的晚唐、南宋都比较明显。当今书法圈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行草书以篆隶为基础,所以要自成一格可以绕过楷书。这是书法界心气不静、“抄近路”现状的体现。如今,许多写草书的人,拿不出与其草书同等高度的楷书,且多年水平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缺乏楷书的基础,后继无力,又浅尝辄止、急于速成。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书法是一门需要技和道相统一才能成就高峰的艺术,没有日积月累地刻苦练习,成就一手好技法,再好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也难以体现。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楷书如何发展,或者说书法如何发展,这是个大问题,首先最高决策层应该真正重视起来,怎么重视?以前认为书协可以引领书法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看来,书协“大佬”们都在疯狂的为自己忙着鼓腰包,指着书协来振兴书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首先应该把那些掌握话语权、评委权的二把刀“师傅”们彻底清除掉。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另外,相关部门应该想办法把书法真正融入到青少年中去,书法要走进课堂,让青少年真正从书法基础楷书开始学起。

浮躁的书法发展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想写好楷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