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華清宮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驪山”腳下華清池

華清宮由“驪山”、 “華清池”,兩大景區合併升級組成,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帝王,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並逐漸成為皇家御用溫泉,朝中大臣能在此沐浴也是一種恩賜。此宮遠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馳名中外,近代西安事變發生地就在這裡。現華清池院內夕佳樓處有一溫泉古源,距今已有數千年曆史,由此可見華清池溫泉利用之早。溫泉水來自地下的“常溫層”,水溫常年保持43C,不受四季變化的影響,“不以古今變質,不以涼暑易操。”每小時流量113噸,數千年來,“與日月同流,無霄無旦,不盈不虛,將天地而齊固。”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海棠湯(貴妃沐浴的池子)

這個池子就是“貴妃池”了,依稀能看到當年的奢侈!此池始建於公元747年,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楊貴妃沐浴,據說下面全部都是墨玉,經過溫泉水的滋潤會散發迷人的光澤,因為現在成了文物,已經沒人進去洗了,所以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僅供參觀。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太子湯(太子沐浴的池子)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蓮花湯(皇帝沐浴的池子)

壺口瀑布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這邊是陝西.河對岸是山西

黃河入“壺口”處,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十數里外可望。壺口霧氣的大小與季節有很大關係,春秋兩季,流量適中,氣溫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飛濺,形成瀰漫在空中的水霧,即形成“水底冒煙”一景。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壺口瀑布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遊景區。南距陝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兵馬俑: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入口處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

一號坑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而二號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於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三號坑的發現,同二號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鑽探的結果。繼一、二號兵馬俑坑之後,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號為三號坑。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據推測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跪射俑

華清宮壺口瀑布與兵馬俑

跪射俑

跪射俑大多數出土於二號坑。高120釐米,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出土。二號坑為一個多兵種的曲尺形軍陣,分陣心和陣表兩部分,陣心即跪射俑組成。

跪射俑造型的特徵:上體筆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感。甲片隨著身體的扭轉而流動,衣紋伴著體態的變化而曲轉。種種富有韻律感的線條,烘托著人物的動態,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實感。這些跪射俑的面容和神態各不相同,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徵,跪射俑是兵馬俑中的精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由於跪射俑高度最低,所以是兵馬俑中唯一一個完好無損的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 一樣。但兵馬俑並非按原比例還原,據記載秦國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鏽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