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這些藥一定不能和酒一起吃

導讀:清醒的人,最健康。

來源:“醫脈通”(ID:medlive)

前天晚上,朋友聚會,陳先生並不像往常那樣先給自己倒上一杯酒。旁人問他,則說,今天真不能喝,剛拔了牙,吃了頭孢。

然後順便講了個故事。

他有一個身體倍兒棒,幾乎沒怎麼生過病的朋友。就在前幾天,因為感冒,自己買了些藥,其中就有頭孢,連著吃了兩天,第三天過生日。被朋友勸酒,一開始不想喝,後來耐不住,就喝了兩杯白酒。沒多久就感覺不對,首先心跳快得不正常,頭也暈,當時以為好久沒喝酒,喝多了上頭而已。

不一會他就說感覺太難受了,自己數著,心跳一分鐘130多下,當時這個朋友還有點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就勸我喝吧,喝死了,我媳婦饒不了你們!

同桌的人嘻嘻哈哈地說,你這是自己嚇唬自己,總不喝酒,一喝不適應,你再用酒順順就好了。

觥籌交錯間,這個朋友自覺不好,就去廁所摳嗓子催吐。回酒桌後,心跳依舊一秒兩次的那種頻率,還伴有呼吸困難。過了一小會,心跳突然放緩,上一下還是一秒兩次,下一下就變成兩秒一次了,然後持續兩秒一次。頭暈、四肢無力,眼花,最後直接就倒在地板上了,身體開始不受控制的抽搐。

這下,終於嚇到了同桌的朋友們,120來了,搶救了一宿,也沒有救回來。

最終醫院鑑定死亡原因為心肌梗塞。屍檢證明其患有冠狀動脈閉塞,飲酒誘發了其心臟病,導致死亡。並不能嚴格證明是由於頭孢+酒精引起的“雙硫侖反應”導致患者的死亡。

當天聚餐,陳先生因為加班沒有參加,但是,死者家屬卻因為這個事,把當天參加聚會的朋友全告了。後來每個人賠了10萬塊錢,這事才結束。

陳先生自此不僅對吃頭孢喝酒產生了恐懼,甚至對聚餐都產生了懷疑,能不去就不去了。

李小姐也經歷了同樣的生死考驗。

28歲的李小姐是一名廣告銷售,她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陪客戶吃飯,喝酒也在所難免。因為扁桃體發炎,打點滴(頭孢)。當天晚上,老闆要請一個大客戶吃飯,平常就很少喝酒的她,明知道吃了藥不能喝酒,卻無法推脫,只好硬著頭皮上。

酒後10多分鐘,酒桌上的李小姐覺得有點頭暈,臉有點紅,沒當回事。但是去廁所的途中,李小姐出現了心臟劇烈跳動,呼吸困難,全身顫抖等症狀。當她被餐廳服務員發現時,嘴巴腫大發青,身體僵硬。

同事們迅速把李小姐送往醫院,醫生先給李小姐洗了胃,吸了氧,因為當時李小姐已經處於休克狀態,醫生對李小姐迅速建立靜脈通路,補充晶體液。一天後,李小姐就出院了。後來李小姐去做了DNA測試,證明其缺乏乙醛脫氫酶,應當避免攝入酒精。

那麼,頭孢+酒精會產生的“雙硫侖樣反應“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其實簡單點說,就是酒精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乙醇在人體裡會先分解成乙醛。乙醛有毒性,而抗生素尤其是頭孢類、甲硝唑類,會引起乙醛在體內蓄積,容易引起乙醛中毒。乙醛脫氫酶是人體內負責分解乙醛的,如果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含量高,酒量就大,乙醛脫氫酶含量低,酒量就小。乙醛中毒,就會導致心跳加快、低血壓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甚至死亡。

頭孢和酒精發生的“雙硫侖樣反應”的厲害程度還和這些因素相關。

比如吃藥的量、吃藥距離喝酒的時間、喝酒的量。

吃藥量多,剛吃完藥就喝酒,喝酒量大,都會增加這種情況的發生率。

有些敏感體質的人,哪怕不是喝酒,只是接觸了含有酒精的物質,如藿香正氣水、醫用酒精塗擦傷口等,都有可能誘發。

絕大多數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患者並不需要特殊處置。

由於乙醛的擴血管作用,發生“雙硫侖反應”的患者會有一過性的血壓降低。對於既往體健的患者來說,給予脫離酒精接觸,平臥位休息片刻即可緩解症狀。

如此看來,儘管吃頭孢等藥物後發生的“雙硫侖反應”只是影響醉酒程度而已,但畢竟對身體有暫時的影響。為安全起見,最好停藥後3-5天后再喝酒。

但是嬰兒及75 歲以上老年人的藥物清除半衰期通常較正常成年人延長2-3倍。這類人群,如同時暴露於酒精和致病抗生素中,需要提高警惕。

雖然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是我們還是要奉勸大家,不要心存僥倖,鋌而走險。以身試命,覺得厄運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這樣的嘗試,儘量杜絕。自己少受罪,醫生少費心。

清醒的人,最健康。

可能導致“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

這些藥一定不能和酒一起吃

這些藥一定不能和酒一起吃

(原標題:頭孢+酒精,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