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东野奎吾《白夜行》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在现实中也时有发生:成都某学校学生去食堂吃饭忘带饭卡,食堂阿姨好心让她用微信支付,结果她将阿姨举报,阿姨被罚款两万元,她却得到奖金2000元;明星孙俪及母亲曾资助过一位贫困学生上学,结果贫困学生非但没有感恩孙俪母女的帮助,反而恩将仇报;江歌好心帮助闺蜜,却因此丧命,闺蜜却说因为她命短……

明明是善良的举动,收到的却是恶果:轻则损失财产,重则丧失名誉,甚至因此丢了生命。为什么善良的举动却不能结下善果?我一直觉得很困惑,直到昨晚看完东野奎吾的《恶意》,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本悬疑推理小说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把人性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拨开呈现在读者眼前: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你不知这恶意从何而来,有时仅仅是因为“看他不顺眼”。可这恶意却如洪水猛兽,吞噬你的人性。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01 人性善?人性恶!


关于“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至今尚无定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如纯洁的天使般降临人世,本无善恶之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经历的生长环境不同,便形成了独特个性和处事方式。

《恶意》中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被谋杀,其童年好友野野口修有作案嫌疑,警官加贺恭一郎在寻找杀人动机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日高邦彦的死竟然源于一场校园暴力。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校园本是最美好的时代,可是校园暴力让恶意萌芽,霸凌者的丑恶、旁观者的冷漠、受害者的眼泪,让本该如花的少年或变成魔鬼,或活在阴影下,甚至出现极端的“复仇”,酿成悲剧。《少年的你》中跳楼自杀的胡晓蝶、误杀霸凌者的陈念,《悲伤逆流成河》中跳河自尽的易遥,她们只是校园暴力的缩影。

小说中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都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可不同的是日高邦彦即使被扒光衣服缠满胶带、被从窗口泼盐酸,他也从未屈服,反而帮助同为受害者的野野口修,这来源于他内心中的“善”。

野野口修,他在暴力下先是逃避,后选择屈服,甚至加入到霸凌者的队伍,他以为自己不会再被欺负,但当他按着女孩任霸凌者强暴时,他其实是“隐形的受害者”,表面看他是帮凶,实际上对他来说心灵上的煎熬更加痛苦,他的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下,直至死亡才能解脱。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同样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邦彦没有屈服,反而帮助不再想去上学的野野口修,两人本应成为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可是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日高邦彦追求着他的作家梦,并成为优秀的畅销书作家;野野口修虽然做了教师,却在疯狂的嫉妒中燃尽了最后一点人性,夺走了日高邦彦的生命,此时他还不能善罢甘休,又还做了一系列精妙的设计,企图夺走日高邦彦的名誉,让他跟自己一样万劫不复。其实他忍受不了自己的恶,更忍受不了他人的善,这才是他人生的悲剧所在。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02 人性何以恶?皆因利己主义!

但人性当中为什么会萌生出恶的一面呢?

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罗生门》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罗生门下,一名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正等待着雨停,他纠结于是活活饿死还是去做强盗。生死未决时,他在边野死尸中发现了一名专拔死人头发的老妪,他冲过去指责老妪怎能如此没有人性,竟然连死尸也不放过。老妪说她只想用这头发做个头套去卖,好维持生计,她拔的这些人也都做过恶,可是他们也都是为了活下去。这种说法让仆人不再纠结,他恶从心生,抢走了老太太的衣物,还说不要怪我,我也是为了活下去。

故事里的仆人从善到恶,为自己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活下去。这就是利己主义在作怪。莱斯顿曾说自私是人类万恶之源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小说中野野口修为何要杀日高邦彦?是加贺警官一直查找真相的动力。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警方发现的证据证实野野口修与日高邦彦的妻子相恋,在“真爱”的驱动下,野野口修萌生了杀死日高邦彦的想法,结果在刺杀时被当场抓到,从此他为了不被警察抓到而成了“影子写手”,他得忍受自己的作品刊登别人的名字,他得忍受爱的人做着别人的妻子,日高邦彦在他的塑造下成了阴险狡诈的坏人,而他则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

但真相是:他为了造成自己是“影子写手”的假象,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去伪造作品手稿,为的是让日高邦彦变成遭人唾弃的抄袭者;他费劲心机拍摄了谋杀当时的影像资料,甚至是带有指纹的“凶器”,为的是让日高邦彦成为阴险狡诈、不择手段的人。日高邦彦所拥有的一切:理想、荣誉、形象、健康、生命,他通通都要夺走。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这就是野野口修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而让他人性尽失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怕当年校园暴力的真相被揭穿,他就是那个拿着DV,按着女孩手臂任人凌辱的男孩,那画面不仅存在了DV里,更深深地印刻在他心上,成为了他一生的梦魇。他不能让这屈辱暴露在阳光下、众人前。现在他又患上了癌症,他什么都没有了,最后的一点人性也消失了。

同样的遭遇,野野口修却用利己主义给自己的恶意穿上了合理的外衣:我只是为了自保,才站在了霸凌者的队伍,伤害了别人,也不是我所愿;我只是看不得他比我过的好,凭什么他什么都有,而我什么都没有,最后连健康也被剥夺,我不甘心……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03 人性之恶的源头

如果从利己主义进一步深挖下去的话,我们就会找到人性之恶的源头,那就是偏见和嫉妒。

《恶意》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从一开始就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对犯罪动机却隐瞒不说,成为本书最大的悬疑所在,待真相逐渐揭开,野野口修的人性之恶才暴露出来。

野野口修全家因为爸爸工作的缘故搬了家,他的母亲很不满意现在的学校,她始终带着偏见去看周围的邻居:“原本打算让小孩就读办学严谨的私立小学。但因为我们缺少关系,没办法,只好让他念现在这所学校,尽管我一向不喜欢那种风气不好的地方。”


在野野口修妈妈的心里,她觉得现在的学校和生活环境会影响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她不断的在儿子面前抱怨,让儿子和她一样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他瞧不起日高邦彦,瞧不起周围热情的邻居,他觉得自己终将离开现在这“恶劣的环境”。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偏见引发了错误的思维方式:我的失败都是环境、学校、他人的原因,没实现当作家的梦想,没拥有幸福的家庭,没获得事业的成功,没有健康的身体,这都不是我的错。所以当童年好友拥有了他梦想中的一切时,他不悔恨自己的不努力,却恨死了好友。

培根在《论人生》中说道:“人若品德不佳,也就必然会从心底嫉妒那些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果不能从自身优点中获得养料,那就肯定要去寻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人们彼此越是相互了解,这种嫉妒心也就越强烈。一个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的人通达发迹。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却不能原谅一个身边的熟人飞黄腾达。

野野口修正是如此他可以忍受自己不成功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好友过的比自己好。“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嫉妒真的让人变得很残酷

悲剧的人生无法重新来过,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人性之恶的巨大危害,每个普通人都期望得到更好的生活,可是这种成功不应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别让良知被嫉妒、偏见所封闭,选择善良就是选择了人性的向阳面,希望你我在阅尽真实的人性后,都能一路向善。


好心资助贫困学生,结果反被其讹诈?难道人心真能坏到这种程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