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孙晓云对“永字八法”的怀疑

转自:《书法有法.孙晓云》(我们尊重原创,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孙晓云对“永字八法”的怀疑

谈到用笔方法,我们接触最早、最熟的,是“永字八法”。凡稍习书法者皆知之。

“永字八法”起源于隶字,为后汉崔子玉所创。传说王羲之工书多载,十五年专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我小时候,常见字帖的书前页后,印有大红色的“永”字,总写有每一笔的说明。我能把“永”字写得很像,却未注意那些说明。幼时,过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后,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

孙晓云对“永字八法”的怀疑

在“永字八法”中,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勾为“趣”,左上横为“策”,左下撇为“掠”,右上撇为“啄”,右下捺为“磔”。

不难看出,点、横、竖、勾、撇、捺,是存在的形状,而侧、勒、努、趣、策、掠、啄、捺,则是一种动作的过程。这种动作,即用笔的动作。

我查了字典,发现形容这些动作的词,都属急速果敢之类。

把这些用笔的动作规范成法则,就是有书论以来的两千年,被所有书家挂在嘴上苦说的“笔法”。

孙晓云对“永字八法”的怀疑

“笔法”历来高深莫测,笼罩着神秘。史书多有记载,试举二例:

① 东汉人钟繇,“十六年未尝窥户”,在韦诞处见蔡邕笔法,“苦求不与”,便“槌胸呕血”。等韦诞死后,钟繇“盗发其冢”,遂得之。

② 王羲之 12 岁时,发现父亲把前代笔法论藏匿于枕中,“窃而读之”。待他晚年时,书“笔势论”一篇开悟儿子王献之,要儿子“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孙晓云对“永字八法”的怀疑

初读罢,心想:古人真能煞有介事,至于嘛。

后来读得多了,想得也坚定了:能让古人如此世世代代论下去,一定是有道理的东西。能使古人如痴如醉,如此藏之宝之,学之研之的,无疑是一门技巧高难,妙不可言的艺术。

笔法的存在,毋庸置疑。

孙晓云对“永字八法”的怀疑

我们之所以觉得煞有介事,之所以觉得云里雾里,之所以觉得无关紧要,只有一种可能——

我们不使用这种笔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