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每年高考,總有人調侃“高中是人生知識水平的巔峰”:

那時候,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出高次方程,記得住氣候洋流,背得出歷史年表......

那時候,渾身是勁,每天都沉浸在知識和習題的海洋,看著自己一步一步靠近理想大學的大門……

然而,這種不斷成長的感覺,在進入大學乃至社會後,往往消失殆盡。

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說,因為高中階段有明確目標(高考)、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

其實明確目標和同儕壓力在上大學、工作後依然存在,只有一樣東西慢慢消失了:Mentor。這是導致成年後,很多人一直勤勤懇懇卻碌碌無為的重要原因。

01

Mentor是什麼?

Mentor,字面意思是an experienced and trusted adviser,有經驗且值得信賴的顧問。《人生模式》一書中這樣解釋:“曾經有過相同經歷並瞭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可以理解為“導師”。

高中時,班主任、學科老師,甚至班上的學霸都是我們的導師,他們在心理上、學習上給我們全方位的指導。

大學時,由於制度鬆散自由,哪怕有輔導員、班主任、教授這樣的存在,很多人直到畢業時才意識到需要導師——論文指導。

進入社會後,即使很多大企業都有成熟的Mentor機制(老人帶新人),但職場人普遍認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這種觀念……

所以,全靠自己、磕磕碰碰、摸爬滾打、踩坑無數成了很多職場人的寫照。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有人說,這些挫折都是人生必經之路,別人幫不上忙。現實卻是,大部分人都懂“失敗是成功之母”,卻不懂怎麼正確面對挫折,只會在挫折裡自我否定、躊躇彷徨,等著時間掩蓋一切。

無法自救的時候就要尋求幫助,這個時候,能給我們最多幫助的,還是導師。

02

為什麼人人都需要導師?

知乎上,在一條題為“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提問中,知乎用戶skiptomylou給出了一段引人深思的回答:

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回首自己在學校裡的日子,甚至是邁入社會的日子,最應該遺憾沒有一開始就被告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

答主回憶了身邊同學的成長經歷,父母是達官顯貴的接手了家族生意、哈佛畢業的去了頂尖投行、清華北大畢業的去知名券商,三本畢業的去了不知名公司……一切似乎順理成章。

幾年後,事情的發展卻出人意料。

接手父母生意的,幹不下去,公司倒閉;在投行工作的,慢慢受不了拼死拼活的氛圍,轉行;背景一般,但是特別愛折騰的,成了小有成就的創業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知道“我是誰”才能決定“我要走怎樣的路”,而與你的身份背景關係都不大。

認識自己,這件事越早做越好。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如果不是因為做了一次職業生涯諮詢,我可能會一直渾渾噩噩到老。

職場8年,我換了3份工作,最後一份工作做了5年。因為受到老闆賞識,我在公司裡不斷轉崗,接手過很多項目,我以為自己學到很多,直到更新簡歷時,才發現自己並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而那時我已經31歲了。

我和朋友說想改變,一般都得到這樣的回覆:

31歲,毫無亮點,在現公司好歹是個管理層,跳槽只能去同水平公司,轉行等於從0開始,女人35歲就找不到好工作了,算了吧,在這公司呆下去吧,別折騰了。

絕望之下,我約見了一位職業生涯導師。

通過幾個多小時的分析,導師告訴我:我一直在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作為INTJ型人格,更適合往“專家“方向發展,即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深入做下去。

這個結論讓我震驚不已。

我突然意識到,在公司5年,我雖然接手過很多項目,但大部分是淺嘗輒止,知道怎麼從0到1,但從未體驗過從1到N,一直沒有“贏”的感覺。

這31年的人生裡,我從沒深入瞭解過自己,只是一味被安排,隨波逐流。也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人生導師,告訴我,應該順應自己的天性去做事。

後來,生涯導師陪伴了我一個月。我負責說出自己的困惑,她協助我找到辦法,做出行動,最後覆盤。

這樣來回幾次後,短短一個月,改變很大,我做出了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行動:跟老闆進行工資和股權談判,提出辭職,轉行。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陽志平老師在《人生模式》一書裡說,

傳統觀念認為,當你計劃職業生涯轉型時,你應當向那些最瞭解你的人和那些瞭解市場的人請教。但是,當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職業身份的時候,最瞭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礙你,而不是幫助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曾經有過相同經歷並瞭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

站在31歲的邊緣上,我真希望能回到25歲時,告訴自己,你需要找一個人生導師。不要一直橫衝直撞,還安慰自己“有的是試錯時間”,等到30歲後覺得白活了那麼多年。

豆瓣上有人說,前進路上的每一個階段,如果能有一個人向你展示勇敢和無畏,那你就能走出一段比預想更遠的路。

03

如何找到自己的導師?

沒有導師,我們也能摸索出成功的路,但那必然更加艱辛。實際上,大多數大企業的CEO在早期職業生涯中都曾受益於導師的幫助,以及拓展任務和領導力課程等培訓項目。

根據一個針對財富500強 (Fortune 500)公司員工的問卷調查,96%的受訪者表示Mentoring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提升員工職業發展的方式。75%的受訪者甚至表示,Mentoring是他們能夠有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的因素。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但是,很多中小企業都沒有Mentoring,更多時候,只能自己去摸索。

前幾天一個25歲的姑娘跟我說,她從會計轉行到文案一年了,本來很喜歡寫作,現在寫到懷疑人生,天天加班,沒成就感,更沒時間提升,只想離職。

一問才知道,她在公司是單打獨鬥的文案,全公司只有她一個人寫文案,老闆也不管她。作為一個轉行的新人,她現在最想要的是,有人帶帶她。

如何找到自己的導師?結合《人生模式》一書的方法和我自己的實踐經驗,我給她提了4個方法:

① 貼身學習法

《刻意練習》一書中指出:

最佳方法是找到優秀導師,優秀的導師不僅僅刻意提供高效的指導,教授最佳的練習方法,同時也可以提供寶貴的反饋。

如果能在工作中找到導師,最好不過,他可能是個資深員工,也可能是部門領導,甚至是老闆。他未必會主動指導你,但是天天能見到,通過觀察他的一言一行,遇到問題請教一下,也能學到很多。

如果高手不在身邊也沒事,利用網絡,從各個渠道關注他的動態,例如他的公眾號、朋友圈、知識星球等,經常看高手的狀態,自己也會慢慢被感染,去學習和改變。

我認識很多寫作上的朋友,他們會加入某個寫作牛人的知識星球,在上面跟著牛人學習、互動,一直維持著很好的學習狀態。

② 約見專家

目前市面上提供專業諮詢的平臺很多,例如在行。上面有各行各業的專家,只要付費就可以鏈接上對方,進行深度交流。我找職業生涯導師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建議最好面談,因為像職業生涯這種諮詢,需要做很多測試,要捕捉你的一些即時反應,面部表情等。另外,儘量找評分高、約談人數多的專家。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專家型導師指導的時間都比較短,有些是2小時,有些是1個月,收費不菲。但他們從業經驗豐富,見過的諮詢者多,往往能一針見血,幫我們大大節省試錯時間。

③ 讓自己被綁架

找不到高手當導師,讓粉絲做自己的導師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想起羅振宇日更60秒語音的故事。據說羅振宇以前是個不設鬧鐘,愛睡懶覺的人。60秒語音發出後,他的公眾號粉絲在三個月內從0漲到幾萬,自此他再也不敢偷懶,每天早起,堅持日更,現在已經有1000多萬用戶。

他說能堅持這麼久,不是因為他有毅力,而是他“被綁架了”,被1000多萬用戶的期待綁架了,再也沒有資格說放棄,只能堅持做,越做越好。

其實羅振宇說的“被綁架”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反饋。《刻意練習》一書中說,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

通過正向的自我反饋來激勵自己前行。

④ 打造行業圈子

《人生模式》中提到:

打破框框並獲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徑是:跳出我們平時生活的圈子,去接觸新的朋友、新的交際網絡和專業群體。

同行,有時也是很好的導師。

我從電商轉行到新媒體寫作後,通過訓練營認識了很多在從事寫作的朋友,這些人就職於各行各業,人生閱歷、技能、資源都很豐富,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常常給我很多啟發。

中年困境: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訓練營的老師說過一句話:你把自己浸泡在什麼樣的環境裡,你就傾向於長成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已經確認了要專攻的領域,現在就要開始刻意打造圈子,多結識領域裡的同行,尤其是那些和自己差不多的平行人脈,和他們真誠溝通、互相學習、互相督促,對你的幫助會非常大。

04

結語

人生路上,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孤獨前行。

導師存在的意義,不是無時無刻的陪伴,而是在一些重要的人生關卡上,用他的經歷、智慧,和我們一起克服恐懼,找到出口,引導我們完成從認知到行為的改變。

有導師的力量加持,我們能做到的事,會比原以為的多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