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晉南兩農戶臘月裡擺攤場,純手工食材受歡迎,土地增值增收是亮點


晉南人喜歡吃粉條,尤其喜歡吃用紅薯加工的粉條。每到冬季,地面開始結冰,漏粉條的作坊便陸續點火開張。嚴寒是古法手工粉條漏制的必需條件,臘月更是上乘之際。這時候,鄉村大小作坊都忙碌開了,紛紛趕製粉條,以備春節年貨和來年食用。

位於中條山腳下窯裡村的這家粉條作坊,雖身處偏遠山區,但由於堅守傳統做法,他們加工的純手工紅薯粉條這些年銷路一直很好,良好的品質每年都給他們帶來不錯的收入。

據主人介紹,這家作坊是兩戶姓陳的人家組建的,他們既是親戚又是合夥人,家庭成員就是作坊員工,兩家一起合作漏粉條已近十年的歷史。老陳說,幹這個行當也是逼出來的,兩家各有十多畝土地,土裡刨食,只見收不見錢。於是兩家人就合計著加工手工粉條,手藝都是從父輩那裡學來的,原料是兩家20多畝地裡種植的,這樣不耽誤種小麥,可以在夏收後復播一茬紅薯,冬季再把紅薯加工成粉面粉絲,土地利用和價值就翻番地實現增值。


進入臘月,兩個老陳帶著自家班底會合了,大家放下各自手中活計,集中在一起,攜手協作,在大老陳家的院子裡擺開一條龍的生產陣勢。

粉條生產的技術要求還是有講究的,和麵、漏粉、撈粉、捋粉和掛粉這幾個環節都很關鍵,六個人各負責一道工序。由於分工明細,整個生產流程,雜而不亂,忙而有序。

年近七旬的大娘負責對剛出鍋的粉絲進行捋粉整理,一絲一縷都很認真。

歲數小一點的大娘,負責轉運,在戶外掛粉進行冷凍。採用天然冷凍方式和傳統純手工方法,能最大程度保留紅薯粉條的品質,原味在、口感好、有彈性。

一盆面大約有100斤的紅薯粉,一天下來能做成十盆,漏粉環節最少需要兩個人輪番作業才能完成,如今老師傅退居二線,兒子、侄子開始擔綱。

老陳說,作坊之所以能堅持下來,一是靠質量贏得了市場,產品遠銷河南、陝西和當地。二是靠信譽代加工生意也不錯,村民將家裡的紅薯粉拿來,作坊以每斤1.2元的價格收取加工費。

這個節骨眼上,陳家的媳婦帶著孩子從城裡也趕回來了,今年行情不錯,兩家人都很賣力。

上架、控水、冷卻,然後進行掛曬,古法制作的紅薯粉絲大致就成了。粉條曬場位於地窨院的頂部,傳統民居與傳統作坊在這裡交集,是這個季節黃土高原上較為稀罕的顏值。

粉條是晉南飲食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也是川味小吃的重要食材,與豬肉、豆腐、白菜等配伍,或炒或涮或泡或燴,烹飪過的粉條口感爽滑富有彈性,有沒有勾起你的味蕾?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作品盜圖必究,頭條號“老寧攝影”期待您的關注,喜歡請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